何文钜
文化基于一定的民族存在于特定的历史场域生发,随社会关系的变迁而涵化,因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丰满,文化的现代性是一种常态。随着国内外互联互通的不断加强,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更为便利、更加深化,同时也给各民族文化的现代性建构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适应时代变迁,在现代性中实现中和位育是我国各民族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瑶族的民族过程是观察和研究中华民族过程的一个窗口[1],在此过程中化育生成的瑶族文化同样是研究民族文化及其现代性的一个范例。广西百色市(以下简称“百色”)是瑶族与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家园,是厚植瑶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的沃土。在适应地方场域的变迁中,百色瑶族筚路蓝缕,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百花园。面对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色瑶族的文化也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共有精神家园建构更加有序,但面临的挑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最迟在元代,就已经有瑶族在百色活动。《元史》记载,泰定三年(1326年)八月,“田州洞徭为寇,遣湖广行省捕之”[2]。田州即是今天百色的田东县等地。瑶族在百色的分布,是在与其他民族大杂居、交错居住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聚居。在此格局下,瑶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频繁。由于百色瑶族各支系所处的生态环境、生计方式、历史传统等场域的差异,不同地方不同支系的瑶族族性有一定区别。
百色瑶族的称呼可以分为自称与他称。自称主要有“董本优”“金门”“布努”“努努”等,其中“董本优”分布在那坡县、西林县等县境内,“金门”分布在凌云县、西林县、那坡县、田林县等地,“布努”主要在德保县、右江区、田东县、田阳县等县、区聚居,“努努”则居住于田林县、凌云县等地。他称更加繁杂,刚开始被称为“蛮”,后来以瑶族不事赋役为根据,出现“瑶”的称谓,“言其执徭役于中国也”[3]。之后人们又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瑶”字之前加上各式各样的称谓,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第一,因居住地或祖居地得名。如乐业县的木引瑶是从贵州的罗甸县木引乡来的,故称木引瑶。第二,因民间信仰、图腾崇拜或风俗习惯得名。田林县的木柄瑶,据说是因为当地群众在定婚、结婚、记事等时候,都在木柄上砍记号作凭证,所以叫木柄瑶[4]。第三,因生计方式得名。如蓝靛瑶因善于种植蓝靛而得名。第四,因服饰得名。如坡县的大板瑶,因为妇女的头巾扎如平板而得名。第五,因为不了解或误解而得名。如那坡县土瑶族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其语言别人听不懂,所以用“土”来称呼。虽然称呼多样,但百色瑶族总体上可以分为盘瑶和布努瑶两大支系。盘瑶支系包括蓝靛瑶、盘古瑶、大板瑶等,布努瑶支系主要有布努瑶、背篓瑶、背陇瑶、木柄瑶、木引瑶等。从语言学角度看,土瑶与盘瑶、布努瑶、茶山瑶具有明显区别,主要分布在那坡县合龙乡、城厢镇等地。
百色瑶族内部各支系之间具有自相似性。历史渊源方面,百色瑶族都是从外地迁来的,迁徙是民族的共同记忆。生计方式方面,百色瑶族主要聚居在山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刀耕火种是各支系的共有生产方式。民族语言方面,除那坡县土瑶外,百色瑶族主要讲勉语和布努语。风俗习惯方面,百色瑶族相互交融的现象不胜枚举,如大多喜欢用蓝靛布制作衣服,用头饰区别年龄、婚姻情况等。民间信仰方面,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以及诸多仪式上交融程度较深。心理认同方面,各支系之间差异明显且各有族称,但保持着共同的瑶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同时,百色瑶族内部各支系之间的差别同样明显。以语言为例,瑶族的盘瑶、布努瑶和茶山瑶三大支系,分别讲勉语、布努语和拉伽语。这三种语言均属于汉藏语系,但勉语属苗瑶语族瑶语支,布努语为苗瑶语族苗语支,拉伽语是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百色瑶族主要讲勉语和布努语。其中,使用勉方言的百色瑶族,田林县人数最多,右江区、田东县、平果县、那坡县、德保县、凌云县等地也有不少。田林县、凌云县等地操金门方言的瑶族较多,右江区、那坡县、西林县、乐业县等地也有分布。不同地方布努瑶所说的语言有一定的差异,在语音和语调上表现尤为突出。在布努瑶语的五种方言中,田东县、田阳县、右江区、田林县、凌云县等地主要讲东部方言,平果县等地布努瑶则操南部方言。那坡土瑶的语言属于布央语,与“仡央语”族群关系密切,具有显著的分形奇异性。又比如,百色瑶族聚居的地方都是山区,生态环境分为两种:一种是土山区,虽然大多居住在高山上,但可耕作的土地较多,森林资源也较丰富,聚居在这一地区的多为盘瑶支系的瑶族;一种是大石山区,缺水缺土,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聚居在此的多为布努瑶支系的瑶族。不管是土山区还是石山区,瑶族聚居的地方大多比较边远,交通不便,整体贫困问题比较突出。另外,百色不同瑶族支系在居所、服饰、民间传说等方面也有较大区别。
现代瑶族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多个民族或族群经过交往交流交融造就的。百色瑶族与周边生活着的壮族、汉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交互影响,形成了具有南方特色的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文化圈。瑶族的生成来源是多元的,这在百色瑶族创世史诗中留有诸多痕迹。人们认为,瑶族的始祖在创造人类的时候,不仅创造了瑶族,也创造了其他民族。现居百色的瑶族,除了族源是瑶族的人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其他民族迁到百色定居后,由于通婚、杂居等原因成为瑶族的一部分,乐业县新化乡、凌云县金雀寨等地的部分瑶族就是由壮、汉等民族演变而来的。百色瑶族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交融同样明显。服饰方面,与壮族、苗族等都喜欢用蓝靛染布,然后制作民族服装,服饰是区别年龄、性别、婚姻情况的重要标志。饮食方面,以玉米为主食,热情好客。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有媒聘之礼,青年男女恋爱后,需经媒人说合方可结婚。丧葬方面,实行土葬,且请道公(麽公)前来超度亡人,田林等地的瑶族还有类似于壮族、汉族等民族的“二次葬”、架桥、还愿等习俗。节庆习俗的交融特点更为明显,许多节庆习俗与汉族相同或相近,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田东一带的布努瑶与壮族、仡佬族等民族一样过吃新节(部分民族称为“尝新节”),祈求风调雨顺,庆祝丰收。
百色瑶族的祖先原本在黄河、长江中下游生活,范围大致在今天的山东、河南、湖北以及河北、安徽、江苏的部分地区。唐宋时期,瑶族成为单一民族实体。到宋代,瑶族主要聚居在湖南境内,在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贵州东南部和江西西部也有分布。到了明代,两广成为瑶族的活动中心。明末清初时,又有部分瑶族从广东、广西迁到了云南和贵州。瑶族迁入百色的时间多集中在明清时期,路线因支系不同有所区别。盘瑶支系的路线主要为广东、海南、湖南方向,布努瑶支系的路线主要是河池方向。蓝靛瑶来源主要为海南、广东等地,其中凌云县、乐业县的大部分来自海南,西林县的则是清道光年间从广东乐昌、乳源一带迁徙而来。盘古瑶主要来自广东,如田林县的盘古瑶来自广东罗昌、乳源等县,分两条线路进入田林,一条经田林县的高龙乡八沙到达那拉、那利、平板一带,另一条经右江区汪甸瑶族乡等地进入田林县的乐里镇、利周瑶族乡等地居住。大板瑶原先居住在湖南省洞庭湖一带,后于明代迁到那坡县。布努瑶多为不同历史时期从河池市的都安、大化等县迁来,只有少数自认为来自南京、广东等地。木柄瑶的祖居地虽然有贵州古州八万寨、湖南龙窖山、河南开封市多种说法,但迁进田林县的路线多经过河池市,大多自认为是清雍正六年(1728年)经天峨县、宜州区、南丹县、东兰县迁到了现在的浪平、平山、三瑶一带,如田林县瑶怒屯寨老祭铜鼓的祈祷文记录的木柄瑶迁徙路线为东京(今河南开封市)、怀远(今三江侗族自治县)、东兰县、凤山县、田林县。背陇瑶祖居地在湖南省,后经桂林市、东兰县来到了凌云县。其他支系的瑶族,木引瑶来自贵州,大板瑶多数从湖南迁至本地,而土瑶则多自认为是从福建来的。此外,在那坡县、西林县等县有部分瑶族是从云南等地迁来的,迁入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瑶族已经融入了百色的各种社会关系,完成了异乡变故乡的和谐转身。政治上,“朝还朝,瑶还瑶”的观念影响依然极深,田林县八渡瑶族乡瑶族群众珍藏的《盘古瑶族榜牒》中有“先有瑶后有朝,无瑶无有朝。瑶人自古不当差,见官不下礼,过渡不[使]钱”[5]的表述,反映出古代瑶族与国家力量之间相对独立的状态。迁到百色的瑶族,虽然在历史文献和神话传说中依然强调这些条律,但在实际生活中已自觉融入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遵守国家法规,纳税服役。经济上,古代百色瑶族拥有的土地极为有限,绝大部分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部分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科学技术发展非常缓慢,生活水平低。为促进生产,人们从附近圩场上购来壮族、汉族等民族的先进生产工具,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例如,布努瑶最初主要使用木器耕作,后来才从壮族、汉族聚居区传入铁器;凌云县蓝靛瑶狩猎用的枪管、外包铜片和火药均从汉族群众处购得。古代瑶族的商人很少,商业活动不多。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多是到附近的集市上购买,也有少量的货郎挑担到瑶族村寨叫卖,但价格比集市上要高许多。在田林县渭标等地,还存在物物交换的形式,主要用原料换取手工业品,比如用棉花换取布匹等。在服饰方面,解放前奉议县瑶族男子的服饰已经与汉族相同。饮食方面,凌云不少地方,“无论汉、瑶,皆食包粟粥”[6]。在风俗习惯方面,20世纪20年代凌云蓝靛瑶在小孩周岁时,已经采用汉族的方式,陈列士、农、工、商各种用具给小孩选取,以此来预卜小孩未来的职业与成就。瑶族的歌谣传承,除依赖口相授受外,亦用汉字音译的方式进行记载。在文化交融中,教育的作用非常突出。解放前,百色瑶族也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凌云的蓝靛瑶经常聘请汉族的教师进山教读其子弟,其风俗习惯“受汉族同化而失其真者不少矣”[7]。然而,由于瑶族被歧视而没有政治地位,加上生活艰苦,只有少数人有机会进入学校或私塾读书,尤其是妇女几乎没有进过学校,传统教育是百色瑶族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宗教信仰上,道教、佛教深度融入百色瑶族社会并与儒家思想及瑶族自身的原始崇拜相结合,形成了儒、释、道、原始崇拜四位一体的民间信仰格局。社会交往上,随着民族交往交流日益频繁,百色瑶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融也不断深化。特别在婚姻家庭方面,百色瑶族的婚姻圈不断扩大,与其他民族杂居于一村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在20世纪20年代的奉议县,瑶族大部分“已与汉人同化”[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色瑶族与其他民族一起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现代性的内涵发生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后,百色瑶族的文化活动更加活跃,各种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例如:田林盘古瑶的跳盘王于1985年搬上舞台,先后在广西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等节庆活动上表演;1986年又赴云南省参加瑶族盘王节庆祝活动,中央电视台录像播放他们在活动上的表演。进入21世纪以来,田东县布努瑶的金锣舞、田林县木柄瑶的铜鼓舞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有一批项目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以及各县(市、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人们还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古籍,如《盘王歌》《大路歌》等。随着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传播力度不断加大,外地的瑶族和其他民族到百色来开展的考察和交流活动也日渐增多,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市场经济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刺激下,一些单位和团体也开始介入百色瑶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中,外来文化元素对百色瑶族文化的影响加大。如田东县文化部门在帮助布努瑶挖掘“都才都寅”古歌时,植入了演唱人员绕圈舞蹈的动作,发展成为“瑶喜多”,使得古老的瑶族歌曲充满了现代气息。以“都才都寅”古歌为基础整理而成的《瑶族婚俗古歌译注》,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立项资助。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大量的百色瑶族涌向广东、海南以及广西的南宁等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人们在传播了百色瑶族文化的同时,也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并将之带回家乡,影响民族文化的变迁。在与外界的交往交流中,百色瑶族与其他民族之间通婚成为常态,原有的婚姻禁锢完全被打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与其他民族共有的精神纽带不断增多。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今天百色瑶族文化图景是百色瑶族在族内各支系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经过同化、异化、涵化后生成的。虽然百色瑶族不同支系之间各具特色,但大多具有相似性。这种局面的生成,主要是因为各支系的百色瑶族来源的主干集中于盘瑶和布努瑶两大支系。在民族过程中有其他民族加入,新加入的其他民族的人员带来了异族文化,且这些文化影响了瑶族文化,促进了瑶族文化异化,不过同时他们采取了主动融入瑶族文化的策略,瑶族文化的主干也因此得以保全,支系内部同出一源的格局没有发生改变。在保持主干不发生质变的同时,百色瑶族在适应百色社会生态过程中,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根据地方场域共建共享共有的精神家园,形成了生死与共的民族共同体。同时,百色瑶族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不是单线的,而是多线多层面多维度的螺旋上升过程。百色瑶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族性关联,发轫于人们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今天各民族之间共有文化纽带的多样性与自相似性。在这些共有文化纽带当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着核心凝聚的作用,无论是百色瑶族还是其他民族,都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涵养,百色瑶族的盘王传说、密洛陀传说和壮族的布洛陀传说等都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
现代性的失位,是指人们在现代性中出现了不相宜的行为,潘光旦教授将之称为“顺应失当”或“位育失当”[9]。百色瑶族文化现代性的失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民族精神急需振奋。在全面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各种信息泥沙俱下,诸如赌博、色情、暴力等文化大量涌入,日益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断堆积的“熵增”,在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消解着民族的精神。一些地方,亲朋好友聚会由原来的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变成了聚众赌博。部分村落,孝文化式微,打骂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现象时有发生,这与一向以尊敬老人、善待老人为荣誉的瑶族传统是格格不入的。部分人在与外界的接触中,逐渐染上了奢靡浪费的恶习,未富先奢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些人在外出务工时,面对都市的繁华迷失自我,从个人的身份自卑逐渐衍变为文化自卑和民族自卑,在公众场合刻意掩饰自己的民族身份,更不要奢谈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了。
二是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减退。在内外互联的环境下,百色瑶族对文化的需求是加大的,但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有减退趋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下降。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认为民族文化比较土,难登大雅之堂,民族文化应让渡给现代文化。第二,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热情下降。虽然近几年百色瑶族文化活动活跃,也开展了许多以瑶族为主的大型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这些活动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百色瑶族群众在整体上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下降的颓势。比如,瑶族的传统服饰的制作技术已经很少有人掌握,对如何传承民族文化问题,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主动思考的不多。第三,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下降。部分人认为,随着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多,民族文化被主流文化同化是必然趋势,片面强调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没有注意到我国的文化发展趋势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缺失,导致民族文化流失。不少地方的民族服饰成为一种节庆性、礼仪性服饰,传承民族文化的内生动力较弱。
三是传承人断层。一方面,民族文化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后继无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相对单一是重要原因。同时,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从封闭走向开放,但也导致经济对文化的挤压。百色瑶族地区人民生活相对贫困,人们关注更多的问题是经济问题,思考得较多的是怎样改善生活,对民族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文化传承方式存在缺陷。瑶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文化传承都是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进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处偏僻的百色瑶族纷纷走出大山,远离家乡求学、工作,生存方式、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长年累月在外,人们很难接触到民族文化,年轻一代人不仅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祖先传承系统缺乏认识,也对一些基本的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如刺绣、唱瑶歌、民族舞蹈等知之甚少。有的民族文化只传内不传外,当传承人没有后代,或者后代不愿意继承时,文化传承很可能就此终止。另外,部分地方存在重申报轻传承和管理的现象,一些地方学校教育的传承方式缺失,民族文化进校园力度需要加强。
四是民族文化流失严重。民族文化流失在百色瑶族聚居区是一个普遍现象。以建筑为例,原来百色瑶族传统的房子主要是木式杆栏。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大部分地方的木瓦房已被水泥钢筋的楼房取代。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建房工艺和建筑艺术大量流失。某地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了保护瑶族建筑文化,曾想把一个有百年历史的瑶族村寨整体保护下来,并将该村进行了异地安置。即使如此,也没有办法阻止群众把传统的木式杆栏房改为现代的楼房的行动。有的地方的瑶族群众在房子改造时,也很想保留原来的民族元素,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难解决:一是木式杆栏主要使用木头做建筑材料,现在已很难找到同等材质的木材;二是即使能找到传统建筑所需的木材,也存在造价高的问题。有的地方在民族建筑改造建设过程中保存有少量的民族建筑因子,但是与原来传统的杆栏式建筑相去甚远。另外,人们在进行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会对原有的文化进行一定的改编,使得部分瑶族文化异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民族成员的共有精神家园。同时,现代性是民族文化永恒的话题。百色瑶族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必须在准确把握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努力营造开放的“熵减”环境,为实现新时代百色瑶族文化的中和位育凝聚磅礴力量。
首先,厚植民族自信、自觉与自强。民族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人心不齐,面对困难和各种变化没有信心,实现民族中和位育就没有可能。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百色瑶族的发展,是百色瑶族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也是民族发展壮大的滋养。百色瑶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变迁中坚守家园,站稳脚跟,重要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百色瑶族的现代性建构必须从人心开始,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民族自信、民族自觉、民族自强厚植每一位民族成员的心田。民族自信方面,百色瑶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百色瑶族的民族精神内涵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如在修建凌云县弄福公路过程中,人们不畏艰险、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要努力增强本民族的底气和骨气,并将之化为民族前进的不懈动力。民族自觉方面,重点在培育文化自觉,正确对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同化、异化、涵化现象,以广阔的胸怀兼收并蓄,融汇百川,在正确认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民族自强方面,应努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自觉把民族的发展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进行考量,最大限度地抑制不和谐因素的生成,促进民族文化的中和位育。
其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0]百色瑶族要有这样的民族自觉。一是提高对传承和创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从战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问题,加强对文化选择的建设性引导,让文化传承更好地服务民族中和位育。二是加大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力度,使更多人了解并发自内心地喜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要注意青少年的民族文化习得,重视各类学校的重要作用,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类学校的教学之中,激发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行动。三是发挥民间艺人的积极作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同时做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并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因子推陈出新。当然,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必须尊重文化母体,任何对文化母体的误读、歪曲、背叛都是与文化创新的初衷相悖的。四是用好国家力量与社会资本,注意用好国家关于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有关规定的“政策红利”,促进多方参与,多渠道、多层次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再次,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是凝聚力的核心。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首要解决的是认同问题,在诸多认同因素中,文化认同的影响又是最根本和最深层次的。必须增强文化自觉,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但不迷失自我,以准确的历史定位寻得民族文化的良性发育。同时,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1],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2]。百色瑶族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根本方向,有序开展民族意识良性调控,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坚定不移地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正确处理好中华文化与瑶族文化的关系,把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弘扬瑶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开放的“熵减”环境和有序的精神家园,在浇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精神支柱的道路上谱写瑶族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最后,统筹推进相关工作。百色瑶族文化的现代性建构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综合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牢牢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总目标、根本方向、根本途径和社会团结规律,努力促进建构工作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从表层化走向内核化,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民族文化的现代性建构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中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要通过电台、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民族文化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舆论氛围。鉴于百色瑶族多聚居在边远山区、贫困地区,要加大对这些地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扶持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展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文物的保护和抢救,经鉴定有一定文物价值的民族文物应及时公布,切实加以保护。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弘扬,帮助和指导各支系瑶族举办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在城市建设和城乡风貌改造中注意融入民族元素,打造民族文化特色街区、特色小镇和特色村寨。实施民族文化精品战略,鼓励支持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品牌。要特别重视文化产业的积极作用,大力培植民族文化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包括影视制作、文化展演、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创产品等在内的瑶族文化产业群,以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中和位育。
至此本文已经阐明,百色瑶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同化、异化、涵化现象如同自相似的分形世界,多层嵌套,螺旋上升,造就了绚丽夺目的文化瑰宝,浇筑了坚如磐石的民族精神,结成了石榴籽般的命运共同体。面对民族文化的现代性失位,需要我们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框架内,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一步密切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内在联系、共同体特征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实现民族文化的中和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