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到底是什么?

2020-01-02 05:22陈果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副教授编辑臻熙
科学生活 2019年5期
关键词:哲学史哲人哲学家

文/陈果(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副教授)编辑/臻熙

哲学不是“吊书袋”,不是对哲学知识如数家珍,或者对哲学史倒背如流。

哲学的特征是反思。所谓反思就是返回原点进行思考,通俗点说,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逆向思维,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重估一切价值”。通常情况是别人给了你一个原点,你从这个原点出发向前思考,比如人们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于是你按照这个对错观去评判世上万事万物,去待人接物。哲学则是返回原点,重新审视这个原点的合理性,比如人们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哲人便会追问这个对和那个错是怎么来的?对和错之间的边界在哪里,标准又是什么?是由人数多少决定对错?或是历史原因?有多少对错是天然的,有多少对错是人为规定的?那些人为规定的对错,根据何在?具有永恒的合理性吗?——哲人,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愿意稀里糊涂活了一生,到头来,稀里糊涂地离开世界——哲人,渴望穿透现象界,把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想透、活明白,反思如水,洗去污浊,露出本色;又似风,拨云见日,澄明真相——哲学,旨在求真,借反思之风水追逐生命的真相。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换言之,对于一个哲人而言,任何一个未经反思的结论都是高度存疑、无法令人信服的。反思是哲学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从根基上,从“种子”那里刨根问底;而不是在这颗“种子”生长出的枝枝丫丫上做文章。

由此,也可以说,任何对现象背后的本质的好奇与探索、对“种子”问题(基本问题)的剖析与思考,就是一种哲思,就已进入哲学领域,即使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这就是哲学。

有人说,人生哲学与心理学长得相像。但它们很不一样——心理学是在问题出现后,针对这个问题去寻找解决方案;哲学看似不寻找答案,因为与答案相比,它更重视问题本身,它着力于反思这个问题究竟怎么产生的,这颗“种子”产生于怎样的土壤,找到那片土壤,然后连根带泥,一齐拔除。不需要答案,因为当问题本身不成立,答案还有什么必要?

就像一个人感到自卑,心理学会告诉他,当我们产生了自卑,该如何应对、如何消除、如何自愈;哲学会让他明白,人的自卑与自傲都是源于对自己的无知,所以他真正要治的不是“自卑”,而是“不自知”,“自卑”只是“不自知”的一个症状。自卑与自傲师出同门,根治的唯一药方都是——“人啊,认识你自己”。随着一个人越来越有自知之明,自卑会越来越少,自傲会越来越少,它们会渐渐消失。自知之明使人心里有底,像妄自菲薄或自我膨胀那样激烈动荡的情绪就会越来越少,内心会越来越平和。

一般而言,心理学处理现象,哲学处理本质;心理学是方法,哲学是思想;心理学工于术,哲学求于道。

在哲学家这里,未经自我逻辑梳理清楚的东西都是高度存疑的。不要以为哲学家就是吊书袋,读过很多哲学书,会说很多专业术语,能引用各种哲学家的名言——哲学,归根到底不是一大堆从别人那里借来的知识,而是一个人内生的一套思想,这套思想使他能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并安于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澄清过,哲学的决定要素不是阅读,而是思考。就算一个人从来没有读过哲学史,不了解这个那个哲学家,不代表他的哲学功底差,不代表他没思想。在哲学史写作之前,已经有了哲学家,就像苏格拉底是哲学家,在他之前鲜有哲学史,在他之后的哲学史他自然一无所知,但这并不影响他是伟大的思想者、伟大的哲人。哲学家或许会留名哲学史,但哲学高于哲学史,比哲学史更大。

所谓哲学就是一套自洽的思想系统,所谓哲学就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思想世界,所谓哲学就是能推己及人,创造一片精神自由的桃花源。

如果你好奇,追问学习哲学的乐趣何在?这使我想起了有人问哲学家第欧根尼:“哲学给了你什么?”他回答:“哲学让我明白,除了自由我别无选择。”

猜你喜欢
哲学史哲人哲学家
《企鹅哲学史》
琵琶哲人刘德海与他的《哲学笔记断想》
生活上的哲人
哲学家的幽默与智慧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自由观”——庄子现代诠释的重要进路及其反思
《与哲学家的一天》(组诗)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哲学家的回答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