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实施路径探究

2020-01-01 03:17薛思雅
中国地质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生涯职业生涯导师

薛思雅,阮 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一、加强地学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20世纪中叶,舒伯提出了“生涯”的概念,区别于单纯的职业指导,更加强调发展探索与角色平衡。生涯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建立意识,确立目标,制定计划,分步实施,并在不同角色中实现自我和谐,这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系统性教育。

1.学生主观需求呼唤着职业生涯教育

笔者在地学研究生群体内开展了“关于职业生涯问题”的线上问卷调查,共统计有效问卷566份。在对于未来方向的选择一问中,仅有36.7%的学生明确未来方向并开始准备。63.3%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和焦虑,其中,42.9%认为自我认识不够,对工作世界不甚了解;39.0%的学生不知道准备什么和如何准备;13.7%的学生表示学业压力太大,没时间准备;另有4.4%选择了其他,包括认为行业前景差,尚未克服自我惰性等。

生涯规划意识的建立、目标的确立、有效地探索自我和工作世界、时间管理等正是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内容,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困惑,恰恰说明他们对生涯教育的需求。

2.客观就业状况需要职业生涯教育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53.9%的学生意向在本专业领域内就业。而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显示,从2012~2017年,采矿业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逐年下降,且从2014~2017年连续四年降速创19个行业之最。说明矿产地勘类单位的需求逐渐收紧。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以下简称地学院),从2010~2019年投身地质行业的地学研究生人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详见表1),目前处于30%左右。这意味着至少20%的地学研究生被迫面临转行,而这种转行并非提前准备的水到渠成,而是就业季直面就业形势时的无奈“选择”。如果能够更早地树立意识,了解行业形势,多手准备,学生将获得更多机会。

3.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职业生涯教育

培养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之一,而职业能力是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个体从事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择业能力、职业决策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1]职业生涯教育着眼于此。如生涯教育中对于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比较认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澄清个体需求,做出职业决策。又如生涯教育中对于能力的探索,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可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科学的训练让个体能力得到提升[2]。

表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院2010~2019年研究生毕业人数及从事地质相关行业人数统计表

4.目前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性建设不足

目前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未形成体系,定位不清晰,没有形成从入校到就业的持续性教育系统。

课程建设和队伍建设严重不足,为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印发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求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逐步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本科生生涯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而研究生的生涯教育中仍缺乏职业生涯课程教育。我校地学类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通识必修课仅包含外语、政治、数学和计算机,其余均为专业课程。选修课中亦无相关内容。而专业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偏重于专业教育,忽视了生涯教育,使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中,专注于专业学习,没有及时思考未来方向,对自己职业选择和角色定位未形成清晰的认知。

二、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现状

1.概念充分厘清,理念尚未贯彻

早在2007年,金树人就已经阐明“生涯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将生涯概念统合在学习的历程中,由幼儿园到成人,其内容包括生涯认识、生涯探索、价值澄清、决策技术、生涯定向及生涯准备等”[3]。但时代在进步,在高校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不断精细化过程中,在“双一流”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应当处于什么位置,要如何贯彻,怎样落实,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2.注重教师力量,忽视学生自治

注重凝聚各方力量,发挥资源优势,是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不断深化的必由之路。朱英等人专门就此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学工与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相互配合,调动辅导员、导师、校外资源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构建多位一体的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队伍。”[4]而高平发等人则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实践教学[5]。黄玲莉等人也提出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组织“校友导师”等[6]。但在这一系列研究中缺乏研究生自治的环节,研究生群体中有就业助理、团体带领者等对职业生涯教育认知甚深者,亦有实习实践创业经历丰富者,充分挖掘这部分资源,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比教师队伍的介入更有指引作用。

3.普遍性研究深入,特殊性针对不强

通过知网搜索,关于地学研究生生涯教育的研究一共有3篇,《论地学类毕业研究生择业观念的转变》一文论述了地学类毕业生择业观念的问题,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7]。《高校面向西部培养特色人才的思路与对策——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地矿人才培养为例》和《基于行业需求的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研究——以地学领域为例》均着眼于地矿人才相关能力的培养[8-9]。这三篇研究均为2013年之前发表,地勘行业就业形势尚佳,因此都是关于地矿领域内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并未提出针对地学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

4.课程探索卓有成效,客观状况估计不足

关于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建立,从2010年左右已有问津。杨莹,许慧霞等人分别详细论述了华南理工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职规公选课的探索与实践,展示了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和学生的反馈,非常具有借鉴意义[10-11]。后期的许多研究中也提及了课程建设问题,都认为研究生职规核心课程的开发与设立是研究生生涯教育的重要部分[12-13]。

以上研究肯定了课程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公选课的方案。自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后,我校逐步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形成了“两个阶段”的授课方案,分别针对本科一年级与三年级设立课程,前者提出理念,建立意识,教会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工作世界概貌;后者集中教授简历制作、面试、心态调整等技巧,并鼓励学生进行实践。2015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在资金、服务方面,优惠政策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我校经充分论证、考量后,拟开设创业类选修课程,配合“摇篮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不断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培养模式。本科相关课程体系的建立增强了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资源。另外随着MOOC的普及,职业生涯相关MOOC也不断上线,为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

但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研究生线下课程开设难度较大。如开设了公选课,也无法惠及所有研究生。另外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必须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和科研,相互融合才能获得实效。

5.咨询辅导基础尚在,资源整合程度不足

我校目前在岗专职辅导员有40余人,其中12人获得高级职业规划师资格。同时地学专业研究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导师团队,每个课题组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导师有充足的精力关注学生动态发展。而学校“就业创业中心”设置有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平台,学生可通过公众号自行预约,进行个人咨询。但这些队伍资源与个体、团体辅导并未得到充分整合调动。调研结果显示,仅有9.5%的地学研究生表示了解并做过个体职业咨询;82.5%的学生表示与导师交流最多的是学业问题;只有12.4%的学生表示导师经常与自己交流职业选择问题;而48.8%的研究生表示希望导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地学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实施路径

笔者认为要构建合理的地学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应当以理念为指导,确立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引导学生建立意识,知己知彼,掌握技能;队伍建设为保障,从各个层面开展生涯教育。然后,通过建立贯穿研究生新生到毕业的一整套生涯成长档案,让学生在一步步探索中有所收获。最后通过试点改革保证生涯教育的实施。

1.立足精准定位,贯彻教育理念

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而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现,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是人才得到社会认可的必经环节。应当从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将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双一流”建设中,上有指导,下有落实,通过文件将这一理念传达至每位教师。只有教师充分理解并树立这一理念,才能在课堂上、组会上、实践中、辅导中贯彻落实。通过提升生涯教育的战略地位,形成氛围,以期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生涯教育。

2.利用优势平台,线上线下联动

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加入职业生涯教育的部分。我校研究生人数众多,集中授课短期内难以实现。可以通过MOOC平台,选择相关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或通过“就业创业中心”授课小组录制适合本校学生专业的《职业规划》在线课程。研究生通过网络学习,提交作业,修得相关学分。“就业创业中心”公众号配合课程,推送职业测试量表,由辅导员和导师督促研究生参与测试。MOOC的引入可以提高课程教学的普惠性,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

笔者通过就业调研了解到,目前地勘行业对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层学与古生物等传统专业地质学毕业生需求较小,而更偏向于招聘遥感、水文、工程、环境、测绘、旅游地质等方向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学院牵头建立“职业沙龙”制度,每两周一次,邀请研究方向不同的专业教师为学生介绍该方向的知识框架、重点问题、就业方向、如何自行深造并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通过了解不同专业方向,更全面地对个体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并邀请校友做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制度有助于地学研究生夯实基础,丰富知识结构,开拓视野。

3.强化队伍建设,实现齐抓共管

充分发挥导师第一责任人的作用。通过教研室会议、教工支部会议、主题学习、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导师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培训,不断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让老师们从单一的科研导师认知中走出来,觉察到 “育人”主体的身份。

辅导员在研究生生涯教育中主要起联系和技术支持的作用。学院为辅导员和创业导师提供培训的机会,通过参加专业化培训,培养生涯发展师(CDF),在工作中通过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辅导、接待咨询,积极联系导师并承担校内培训任务。

最重要的是要发挥研究生的自治作用。抓好兼职辅导员、就业助理、团体带领者、学生干部、就业创业精英等,通过“就业创业中心”— 学院联动,对这些学生群体进行体系化培训,让他们掌握系统的职业生涯知识,在课题组、班会、宿舍等场合进行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不断强化普通学生认知,促进生涯意识的建立。

4.建立生涯档案,完善育人体系

针对地学研究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要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就要从新生开始建立生涯成长档案(图1),开展“十个一”生涯教育工程:要求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先后聆听一堂新课,完成一次测试,参与一次沙龙,完成一份规划,做一次访谈,参加一次双选会,进行一次实习,体验一次咨询,接受一次培训,参加一场大会(表2)。

每一步都需记录,班级、就业助理、兼职辅导员初查,确定每一步完成状况;导师跟踪检查,了解研究生动态;辅导员抽查督查, 并及时与导师联系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十个一”生涯教育工程建立在“知己、知彼、决策”的生涯教育理论基础上,从研究生入校开始把握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要求学生通过完成相应任务稳扎稳打,知己知彼,进行科学决策。

5.通过试点实践,探索实施路径

地学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从理念的确立开始,健全队伍,建立课程系统,由生涯档案“十个一”工程贯穿研究生培养的整个阶段。但这一体系要落地,应当通过试点进行实践。地学院是研究生大院,研究生人数2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在学院层面优先进行试点,反馈成果,有利于发现问题,不断改进。

图1 地学研究生生涯成长档案示意图

表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院硕士研究生生涯成长档案“十个一”工程内容统计表

首先通过文件确立相关制度,包括这一体系建立的目标、原则,成立领导小组,院长为组长,主管研究生的副院长监督落实。将研究生导师、专兼职辅导员、管理人员、就业助理等纳入队伍中。各教研室和学院校友会办公室配合“职业沙龙”的完成。“十个一”工程中导师和辅导员的责任落实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指标纳入学院激励考核制度中。通过生涯档案检查、入档、学术小票的发放等方式监督研究生相关要求的情况。在实施中不断调整方案,探索最佳方式。

猜你喜欢
生涯职业生涯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我的教书生涯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V eraW an g
《艺术家生涯》开启莫华伦导演之门
曼巴传奇 KOBE20
Kobe Bryant beats Michael Jordan’s career points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