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镇街医院集体转型点面观

2020-01-01 01:29黄柳
中国医院院长 2019年22期
关键词:镇街中心医院东莞市

文/本刊记者 黄柳

城市升级赋予医疗新的发展命题,行业管理者、医院管理者筹谋变革不停歇,东莞二级医院集体转型展现了多方努力出成果的示范效应。

东莞,地处珠江东西两岸连接通道,作为广州和深圳的双辐射城市,国际先进制造名城以及珠三角创新创业基地是她最新的城市名片。2018年7月2日,1500辆车(其中大巴70辆)搭载2700名华为员工从深圳前往东莞松山湖溪流坡村上班;伴随着相关产业链条转移布局,东莞仅松山湖区域将迎来的IT产业从业人数规模可达4000人……

在产业升级转型的同时,一场由政府引导、医院密集推进的二级医院转型“大戏”也于近年在东莞拉开帷幕,并在今年取得阶段性成果。

9月5日,东莞5家区域中心医院、1家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式揭牌。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叶向阳介绍,32家镇街医院中,近半数已经开始了转型,其中就包括上述6家医疗机构。

“夹心层”镇街医院集体转型

“东莞的医疗机构为‘哑铃型’,高端医疗和社区医疗发展壮大,但处于其间的镇街公立医院大多专科特色不明显,既往的综合医院优势已无从满足新时代医疗健康需求,在竞争中显出颓势。”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一位领导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如是介绍。典型的个案也揭示,二级的综合性镇街医院到了不得不转型的时刻。

南城医院位于东莞中心区,近两年,医院与社区门诊服务量已出现“倒挂”。该院院长王三贵介绍,2018年,南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达到80万人次左右,而南城医院门诊量仅50多万人次,“社区门诊就在家门口,患者更愿意就近就诊,南城社区门诊就出现了排长队的现象。”王三贵坦言,“如果这两年南城医院不转型走专科路线,一定前途渺茫。”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规划与财务科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19年,东莞全市加快镇街公立医院供给侧改革,镇街公立医院根据区域差异,有所侧重,错位发展。医院的发展重点则转至丰富服务手段,改进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着力减少无效供给,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他继而详细阐述了镇街医院转型的四条思路。

一是部分镇街医院可根据自身实际,通过校地共建、院院共建、医联体等多种途径,建设专科医院或在综合医院的基础上发展专科特色。

二是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在4张以下的镇街或公立医院床位使用率在80%以下的镇(街道)医院,适度增加设置护理、康复和养老病床;并根据区域分布和服务人口情况选取6个单位开展医养结合试点。

三是部分镇街医院接受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成为其分院,或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合并探索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

四是健全卫生健康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财政卫生健康支出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例应逐年提高。

9月初,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发布了详细的镇街医院转型名单,其中,南城医院以建成“东莞市肝胆专科医院”为目标启动了转型。

明确新区域医疗中心加速整体转型

在这份转型名单上,除上述转型肝胆专科、中西医结合的两家医院外,32家镇街医院中的厚街医院和道滘医院已正式转型为市应急医院和老年医院,东坑医院和洪梅医院则明确转型为医养结合护理院。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已经完成或正在启动的转型,一方面为贴近国家政策要求,另一方面则依据区域医疗资源的分布、医院间的对比优势。以东坑医院和洪梅医院为例,他们的转型都与邻近的三甲医院、中心医院密切关联。

东坑医院院长潘永晃就告诉记者,地理位置相邻、同属镇街医院的常平医院近年来发展迅猛,在规模与学科实力上已与周边同级别医院拉开差距,对病情稍重患者吸引力更大;而三甲的东华医院也不过半小时左右车程,医院年门诊量长期维持在40万人次上下,因此转型为东坑医院的必由之路。位于西部的洪梅医院也存在类似的发展困境,走差异化之路,避开与三级医院的正面竞争势在必行。

东莞市现有8家三甲医院,分别是公立的东莞市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第五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厚街医院、东莞市中医院以及股份制的东莞康华医院和东华医院。

9月初,由东莞市卫生健康局统一揭牌,第三和第五人民医院正式更名为松山湖中心医院与滨海湾中心医院。另外3家未进入三甲医院序列的医院——东莞市塘厦医院、常平医院和麻涌医院则分别更名为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东部中心医院和水乡中心医院,纳入市属公立医院序列管理。

以打造区域中心医院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医院实力,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办公室主任聂鑫则向记者介绍了五家区域中心医院发展的全盘构思: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将重点打造广东省高水平心血管临床重点专科,规划东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建设蓝图;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将在重点发展新生儿科、儿科、疼痛科和口腔科的基础上,加强重症医学科、产科、中心实验室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东部中心医院将做好卒中中心、创伤急救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认证工作,集全院之力推动医院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重点加强骨科、妇产科、呼吸内科等专科建设;市水乡中心医院将作为西部中心被打造成800张床位规模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转型医养结合护理院的实践

目前,据《东莞市建设区域中心医院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文件要求,原常平医院,现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的定位已明,向着优势学科更明确、急危重症抢救能力更强的方向发展;同区域的东坑医院则选择差异化发展向医养结合护理院方向转型。

东坑医院院长潘永晃向记者回忆称,医院萌发转型的念头,一方面是基于东莞深化医疗改革的总体部署,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驱动。他介绍,在政府支持下,医院近年来维持着较平稳的运营,但由于大型三甲公立医院和民间外资投入的医疗机构整体技术水平、人员配备和社会资源等占有明显优势,因此追求长效发展机制一直是医院领导班子思考的工作重点。

“2014年由东坑镇政府投资、医院新的住院大楼启用,旧住院楼的使用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潘永晃回忆,医院曾获评东莞市第一批“花园式”单位,院区绿化率高,且毗邻镇街公园,结合这一优势,领导班子中有人提议做成老年公寓并开始在周边区域进行考察,但发现“当时政策不明朗,医院建设养老护理机构时机未到”。

有关转型护理院的思考在东坑医院一直没有停歇,医院对东莞各镇街的户籍老龄人口数量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量进行了摸底,全东莞约1.3万名老龄失能人口以及其中8000多位中度以上失能人口构成了医院转型的推动力。

至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84号转发九部委《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国家医养结合政策相继落地,东莞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之一。东坑医院便主动请缨,申请成为国家级医养结合的试点单位。

1 当前入住东坑医院护理院的老人来自东莞全部镇街及省外。

2 入住东坑医院护理院须经过严格的ADL评估,达到中等或中等以上失能。

潘永晃介绍,作为“有准备的人”,医院顺利通过了上级对“试点单位”场地、环境、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调研与考评。2017年底,东坑医院护理院作为东莞首个医养结合公立护理院正式开业。护理院由上述旧住院楼改建而成,建筑面积5610平方米,编制床位300张,设有全科医疗科、内科、中医康复科、临终关怀科等临床科室,功能区域配备生活区、亲情会客室、娱乐活动室、物理治疗室、心理诊疗室等,并配有活动花园,供长者举办活动、散步种菜等,处处彰显着简便、温馨的医养结合特色风格。护理院纳入医院医疗单元统一管理,设施设备共享共用。

在医疗、护理与养老相结合的具体实施中,在保证充足数目的合格护理员基础上,护理院开业前期即先抽调住院部优秀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培训,形成了一支包含5位专科护士、近25位高年资护士组成的护理团队,与6位全职的专科医生一起构建了稳定、素质过硬的医疗班底。医院各科室则定期派出高年资医生在护理院出诊,为老人的专科疾病诊断并给出治疗方案。记者实地采访时看到,在护理院工作的医护人员均身着浅蓝色制服而非白大褂,护理员制服则为粉紫色,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举为缓解老年人“恐医”等心理,营造温馨的氛围。

医养结合文章可延续做大

医养结合落到实处且重视细节,护理院主要收治的对象都是处于病情稳定或大病康复、癌症晚期的失能老人,其中中风及各种慢性病偏多。由于其纳入社保定点医疗机构,只要在东莞购买社保的老人,入住会享受一定额度的社保报销,因此现在入住护理院的老人已超过360人次,相当受欢迎。

潘永晃进一步介绍,“由于享受社保报销,入住老人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评估,确定符合东莞市护理院入住管理规范的八大类标准且符合60周岁以上、中度及以上失能的标准才可以享受报销。此外,还有许多老人是从其他医院转过来的‘压床’老人,他们多数已病情稳定,但十分需要护理院等机构提供的持续性、全周期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入住护理院节省了医保资金,老人还得到充足的生命保障,老有所养落到了实处。”

潘永晃继而总结,开办医养结合的护理院为医院开辟了一条未来发展之路。首先,围绕老年医疗与护理,医护人才队伍在不断完善、实力在提升,“医院出现了同时拥有多专科、多领域执业资格的医生;护士中1人有好几个证的十分常见;康复理疗的人才队伍与能力也越来越强;医院还成为东莞市首家老年护理(护理员)培训基地……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其次,以往政府投资的高频核磁、CT等高新设备在老年医疗中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医院对患者和医疗人才的吸引力都提高了。

最后,老年医疗的需求在东坑医院得到更全方面的发展,“医疗+养老”两条腿走路将成就医院未来朝老年专科医院迈进的“大目标”。但将医养结合的文章做深做大是东坑医院的近期目标,着眼日益攀升的社会需求,医院计划在一片置留地上建起编制床位1000张床位以上的医养结合二期项目,该工程目前正处于立项阶段。

3 东莞儿童医院院区设计充满童趣,且充分考虑了公共空间的舒适度与使用性。

筹谋多年向儿童医院转型的案例

如果说东坑医院的转型中政策引导的色彩较重,那么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当前同时挂牌“东莞市儿童医院”)的转型之路则蕴含了医院更深层次的主动性,倾注了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与投入。

2013年9月,东莞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组建市儿童医院,就在批复后的一个月,现任院长钟柏茂由市内一所三甲医院副院长调任医院院长。儿科医生出身,走马上任后的钟柏茂全身心致力于医院的发展建设,将自己多年对儿科医疗的思考与经验贯彻到了医院的管理实践中。在他的悉心领导下,建设共13层、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的市儿童医院新大楼项目稳步向前推进,建设国内一流的高品质精益化温暖儿童医院的发展蓝图逐步成为现实。

而早在2010年就酝酿做大儿童专科,之后发起这一项目,并带领医院克服重重阻力、筹备申报并促成项目成功获批的前任院长,多年来也为项目实施即医院转型出谋划策。

钟柏茂向记者解释,在地处莞北的第八人民医院同时挂牌东莞市儿童医院的提议,此前的确引起了一些反对的声音,但用事实论证可行性让项目成功获批:一方面医院是全国基层医疗机构中最早一批开设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病房的机构,时间可追溯至1989年,且医院儿科实力与日俱增并于2010年成立了儿科研究所;另一方面,医院所在镇街临近广深高铁、东莞地铁R2线,与惠州一桥之隔,紧邻广州增城,因此儿科医疗的辐射范围长期向外延伸至上述区域;而小儿外科的辐射力甚至到达深圳、广东省外。

历时近5年的建设期,2019年7月,市儿童医院新大楼正式投入使用,扩充第八人民医院床位总量至1428张,日均门诊量达4000人次;这其中,儿科床位数为600张,儿科日均诊疗量达2000人次,儿童专科医院内涵得到进一步充实。

钟柏茂表示,在大楼建设期,医院领导班子一方面兢兢业业盯工程进度,一方面丝毫未放松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提升医院实力方面的努力。“在既有建筑和院区内,我们美化环境、优化流程,尽可能改善患者服务;与此同时,细化专科架构,培养与引进人才,确保大楼经过2个多月的过渡期至当前已全方位、顺利投入运行,病床入住率达到100%。”

长期以来,儿科医生短缺、儿科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共性问题。但钟柏茂认为,儿童看病就医问题受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的关注,东莞作为国际制造名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随着大量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进驻,需要更高水准的儿科医疗能力与之相匹配。

因此,他告诉记者,医院的绩效考核特别向儿科倾斜,儿科医生收入与收费、成本等完全脱钩,整体水平处在医院最上等的位置。

除儿童重症领域的能力提升外,医院着眼于更优质、更健全的诊疗链条建设,积极开展特色项目,如小儿耳鼻咽喉科利用低温离子设备开展的手术达到国内领衔水平,如儿童保健科设有多动症、矮小症、孤独症等专科门诊及儿童早期教育课题。目前,医院正着力引进高层次医学专科团队,将在新生儿疾病和儿童血液肿瘤疾病诊治方面提供更强大、全面的技术支撑。

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东莞市儿科研究所现为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广东医科大学重点实验室,拥有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人,持续开展儿童遗传性疾病、出生缺陷、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等基础及临床研究。

总结医院迈过跨度近十年的转型历程,钟柏茂表示,其中包含了政府支持、医院瞄准方向自我发展以及群众的选择!

猜你喜欢
镇街中心医院东莞市
深化镇街“一支队伍管执法”助推基层治理能力大提升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更正
“莞香杯”第四届东莞市诗歌大赛启幕
东莞市耐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蓬莱市人大:“三抓”实现镇街人大工作全面提升
智慧医院建设大情景下的现代急诊急救中心设计浅谈——衢州中心医院(四省边际中心医院)设计分析
新时代区域中心医院建筑智能化研究
网络背景下加强镇街档案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