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百文 邓新强 范向平 温东辉 张育超 刘仁华
糖尿病为慢性代谢性疾病,可诱发多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肾病是最为严重和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因为机体代谢异常导致肾小球硬化,使患者出现全身性微血管病变[1]。糖尿病患者一旦形成糖尿病肾病便很难有效控制病情,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在延缓糖尿病肾病发展方面意义重大[2]。本研究通过定量测定四项具有代表性的尿微量蛋白,分析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治疗的5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治疗的52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38~65岁,平均(51.6±4.5)岁,病程1~14年,平均(7.5±2.2)年;对照组男29例,女 23例,年龄 39~64岁,平均(51.5±4.2)岁,病程3~13年,平均(7.8±1.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会批准后开展。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均符合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疗指南》[3]、《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年版)》[4]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尿白蛋白排泄率超过200μg/min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肾病[3,4];经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糖尿病肾病。
排除标准:患有泌尿系统疾病、原发性肾病及其他肾病的患者;高血压患者;使用肾毒性药物以及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其他代谢并发症及急性感染的患者。
1.3 方法收集入选研究对象晨起七点至次日七点的自然排尿样品,将10ml甲苯加入到盛有尿液样品的量杯中实施防腐处理,并标记好采样时间及序号,摇匀样本后,将5ml尿液样本加入到离心管中,在室温下以3 000r/min离心处理15min,吸取离心后样本的上清液作为检测标本待检。
mALB、TRF、IgG及α1-MG含量使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所有尿液样本均保证在4h内完成检测。
1.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mALB、TRF、IgG及α1-MG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测定结果。比较四项与两项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阳性率。以肾穿刺活检作为金标准[5],分析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检测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
24h mALB正常范围值<30mg/L,TRF正常范围值2.2~4.0g/L,IgG正常范围值<3ng/L,α 1-MG正常范围值 <20mg/L,结果 以 mALB>30mg/L、TRF>4.0mg/L、α1-MG>20mg/L 、IgG>3ng/L 判定为阳性[4]。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内数据开展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以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测定值比较观察组的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测定值比较(±s)
表1 两组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测定值比较(±s)
组别 例数 mALB(mg/L)TRF(g/L)IgG(ng/L)α1-MG(mg/L)对照组 52 14.45±1.12 2.14±0.85 1.16±0.73 3.23±0.64观察组 52 27.64±3.25 6.67±1.64 4.24±0.87 18.41±2.63 t 27.669 17.684 19.557 40.441 P 0.001 0.001 0.001 0.001
2.2 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测定联合诊断价值分析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检测值均超过正常值则为阳性,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检测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准确率93.27%、敏感性96.15%、特异性90.38%、阳性预测值90.91%、阴性预测值95.92%,见表2。
表2 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测定诊断结果(n)
2.3 两项与四项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结果比较四项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两项联合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项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中,阳性率检出率最高的为mALB联合TRF,见表3。
表3 两项与四项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阳性率
3.1 测定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的必要性本研究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检测联合诊断糖尿病肾病早期的准确率93.27%、敏感性96.15%、特异性90.38%、阳性预测值90.91%、阴性预测值95.92%。由此可以说明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检测联合诊断糖尿病肾病早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这可能是因为肾小球滤过膜具有电荷选择性屏障,正常情况下携带负电荷的尿微量白蛋白无法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而糖尿病患者受高血糖的影响,导致血液与体液之间渗透压增高,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诱发肾小球毛细血管处于高滤过状态,增加了尿微量白蛋白的滤过量,尿微量蛋白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所以通过监测尿液中的微量蛋白含量,可尽早发现肾脏损伤并掌握肾脏的损伤程度,因此应加强重视糖尿病患者的尿蛋白含量检测。
3.2 mALB、TRF、IgG以及α1-MG检测糖尿病肾病的价值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的mALB、TRF、IgG及α1-MG定量测定值均比对照组高,说明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后,尿微量蛋白含量会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因为mALB是一种由肝脏分泌的中分子蛋白质,正常人尿液中mALB含量非常少,而当尿mALB含量增加时说明肾小球微血管通透性发生变化,可间接表明肾小球已经损伤,因此可将mALB作为肾小球微血管病变早期的一个客观指标[6,7]。IgG是机体血清中含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无法透过正常血管,而当尿液中IgG含量显著升高后,表明血管孔径增加,肾小球滤膜受损并出现增大趋势,因此IgG可反映肾小球基底膜滤过屏障的受损程度。α1-MG属于一种蛋白质,分子量相对较小,且直径小于正常毛细血管孔径,通常α1-MG到达近曲小管时就会被全部吸收,所以尿液中α1-MG含量上升间接说明肾小管功能存在异常,因此可将α1-MG 作为判定肾小管功能以及完整性的重要指标[8]。TRF属于中分子蛋白,携带负电荷,而正常肾小球滤过膜存在选择性电荷屏障的特点,可阻止负电荷通过,而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膜上存在的负电荷相应减少,增加了滤过膜的通透性,致使TRF等负电荷成分可进入到肾小球中,因此TRF含量增加可表明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遭受损伤[9]。所以临床医师应当重视监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蛋白值,当尿微量蛋白值异常升高时,则高度怀疑为糖尿病肾病早期,可在糖尿病引发肾实质损害前实现早期的病理定位,通过早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3.3 两项及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测定的阳性检出率本研究结果显示,mALB联合TRF在两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测定的阳性检出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TRF的分子量与其他三种尿微量蛋白相比相对较小,所携带的负电荷较少,因此血管内壁对TRF所形成的排斥力也就相对较小,当肾小球血管内壁孔径增大时TRF更容易进入到尿液中,灵敏度也会相应增加[10]。本研究四项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两项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说明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测定联合诊断可进一步提高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准确率。但是由于尿微量蛋白量的增加并不是糖尿病肾病的特异性指标,其他类型的肾脏疾病、败血症、肾结核等细菌性感染疾病也同样会导致蛋白尿的产生,因此使用尿微量蛋白定量检测诊断糖尿病病程较短的患者时,还需要重视排除患者是否患有其他肾病[11]。
综上所述,联合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检测用于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可帮助临床医师判断肾脏的受损位置与损伤程度,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