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0-01-01 22:45刘彦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家训家风

刘彦娜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传承中华民族血脉的根基, 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名片。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有助于学生培养民族自信心和爱国荣誉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1 传统文化的内涵概括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对应于外来文化而言的一种称谓。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和文化洗礼中逐渐形成其独有的体系, 百家争鸣思想对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衍生出相应的文化典籍和文化体系,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关系密切。古人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 道德规范、 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优良道德品质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基础,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品质[1]。

2 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2.1 传承家风家训,树立文化自信

家风正,民风淳,国家兴。 真正的教育是身教重于言教,一个家族家训家风才是立足之本,因为家风家德是一个家族的根。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司马光告诉人们:“《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因为家风是世风之基”。 几千年来, 我国共出版家风类专著120 多部, 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宋代朱熹《家训》、晚清曾国藩《家书》,都是对家风家训的凝练与升华。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提到,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家风家训涉及方方面面,如爱国、修身、诚信、廉洁、勤政、敬业、和谐、孝道、勤俭、励志等,既能够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是家族世代传承的信条, 是长辈对后辈的期待和希望,是感人至深的平凡故事。在传播名人家风家训的同时, 高校学生也需要挖掘自身每个普通家庭在历史传承中形成的家风家训, 才能汇集成整个社会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和家庭文明建设的精神财富。

2.2 弘扬传统美德,融入专业学习

中华美德,蔚为大观。垂范千秋,教化万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

为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文化,高校学生需要将传统美德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自身专业创作与中华传统美德结合, 不仅在日常行为中能够遵守美德要求,在艺术生的专业认知和专业创作中,也能够体现美德的精神内涵,将美德教育和专业学习有机融合,体现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传统美德, 是一串动人的符号, 是一首温暖的歌曲,传达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离不开美德这一核心要素。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基,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内在修养,需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美德,将智育教育与德育教育并举, 才能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诵读经典书籍,提升文化修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经典书籍中蕴含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在阅读网络新闻和微信微博的生活方式之外, 需要当代大学生将诵读经典文学作品融入日常学习。在学生中举办经典书籍诵读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经典成为一种习惯。在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举办文化典籍相关的书法比赛、海报展示、艺术作品创作等活动,深入学习和理解经典书籍作品的精神实质。读书对于大学生来说意义深远,对于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爱情观和择业观有重要影响。 同时,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学习经典书籍可以提升学生的内在文化修养, 在今后的就业择业和职业发展上可以起到积极影响。

3 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现象分析

3.1 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网络媒体盛行,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和学习文化的方式发生变化, 由被动讲授改为主动选择。在网络媒体时代,学生更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博人眼球的行为举止,没有思考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大学生的时间利用率低, 没有系统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思考, 应将主流媒体网站上关于传统文化的部分进行强调和推广, 使得学生能够更多主动接收相关信息并理解渗透。

3.2 享乐主义和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享乐主义等负面情绪, 容易快速传播,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当代大学生缺乏思想辨识能力,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应通过中华民族在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基础上, 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3.3 外来文化的渗透

外来文化的渗透, 使得当今社会对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国际化是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但是传统文化在文化发展中有其不朽的价值,要革故鼎新,更要注重传承。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面临的选择和机遇有其相似性。 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在新时代赋予坚定的意志力和持久的行动力, 将几千年的经验润物无声的注入我们内心。在洋为中用的同时,要探索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才能加强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探索。

3.4 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传承方式也应该更注重多样化, 提高内容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除了传统的媒体形式,还应该注重新媒体的运用。 在理论传播的同时,要加强引导和剖析。在形式和内容上思考创新,把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把德育教育融入日常管理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使命感和民族自信心[2]。

4 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4.1 丰富文化传播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首先要丰富形式,由单一的课堂讲座拓展为实践活动和校园活动相结合。 传统的文化传播形式为重知识传授、轻内涵阐释,这样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内在渗透和结合。 要加强针对性、实际性和指导性,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具体实例相结合,充实内容,更加聚焦思政教育的精神实质。

4.2 完善教育体制机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要完善教育体制机制, 通过在教育体系中渗透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和传统文化礼仪, 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对于新入学的学生要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在高年级学生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提升学生的社会担当,将学生的培养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作为推动大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荣辱观, 培养学习的自律性和自觉性,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 在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历史和时代特征,丰富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形式,加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育人的效果, 提升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自信心[3]。

4.3 坚持创新教育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还要坚持创新载体,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利于当下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社团活动和微信微博等为载体,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注入新鲜活力。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奉献,在校园中形成崇尚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

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众多的优秀品质,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体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精神,见义勇为、诚实守信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传统文化是对民族理念和智慧的凝练,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自信, 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家训家风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风伴我成长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