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璐艺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
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知识传播的渠道,并不断缩减着知识的半衰期。当知识呈指数级增长时,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技术发展尚不高的时期,知识信息发展缓慢,学习者只需要完成在校学业就可以满足未来的职业发展的需求。但是,在信息化社会, 学习者在学校所获取的知识往往满足不了其发展需求。所以,非正式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学习理论都认为学习发生在学习者的内部,忽视了外部条件对学习者学习的重要影响。因而,无法解释在复杂的、 混沌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学生应该如何学习的问题[1]。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进行学习。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所表达的是一种“网络” 学习观。联通主义者认为学习即连接的建立与网络的形成,网络由节点与连接两部分组成。“节点是任何可以连接到其他元素的元素,西蒙斯强调:任何人们能了解与或经历的元素都具有成为节点的潜在可能”[2]。 节点可以是人、图书馆、杂志、组织或其他信息源。 简而言之,任何能启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元素都可以称之为节点,节点是学习者学习的起点。 连接则是将两个节点建立联系的行为, 即学习者将外部获得的信息作为新节点与学习网络中已有的节点进行连接,进而形成新的网络。影响连接的强度的因素包括动机,情绪或感受,暴露,逻辑,模式化与经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的网络的形成包括3 种网络:人际网络,认知网络与神经网络。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节点,包括人、组织、学习社区等形成外部人际网络。 节点的知识进行连接形成外部知识网络并通过学习者不断的意会与联通, 外部知识网络将内化为学习者内部的认知网络。 神经网络即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 学习是神经元之间形成新连接的过程[3]。 交互是联通主义学习的重要方式,网络的形成依赖交互展开, 学习不再是由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单向传递的过程中发生,而是通过交互产生。交互不仅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还可以帮助学生分享创新思维,表达自我和促进课程内容的生成。
联通主义者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开发了开放网络课程——慕课。该课程的主要的特点是“自主”“创生”与“交互”。 “自主”是指学习者在慕课中完全自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要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学习时间与学习地点。 “创生”是指学习者创建和分享生成性的内容。在开放网络课程平台中,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还是资源的创造者。学习者可依据其他学习者分享的生成性内容进行意会活动,还可以自主分享资源,不断丰富课程平台的内容。 “交互”是联通主义学习的重要方式,网络的形成依赖交互展开,学习不再是由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单向传递的过程中发生, 而是通过交互产生。 在慕课中,交互是学习者学习的主要方式,学习者可通过讨论平台, 不断发表自己观点并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讨论,在讨论中逐渐澄清认识,进而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因此,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学习者要具有良好的网络导向能力, 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搜索与学习。 除此之外,学习者要具有良好学习的自主性,沟通能力与思辨能力。
2018年4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举行发布会,首次对外发布了《21 世纪核心素养5C 模型研究报告》,提出了“21 世纪核心素养5C 模型”,其内容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思维、创新、沟通与合作。 5C 核心素养的提出,回答了国内教育所培养的人需要具有哪些基本素质。 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创造力。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与教育资源聚合起来,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了条件。 国内高校是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的重要学府,新时期要以5C 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教与学的改革。 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学习者的基本特征与5C 核心素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且是面向网络化信息社会而创生出来的新的学习理论。 所以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进行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现阶段, 有很多学者将信息网络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相结合,打造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聚合了慕课的弹性与传统教学课堂系统性的特点, 符合网络化社会对新型高校课堂的要求。除此之外,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任何信息源都有成为节点的潜在可能,所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众多节点之一。 但是,由于教师角色的特殊性,该节点有异于其他节点。首先,教师这个节点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加强了学生学习网络中连接的强度。其次, 教师是经过专门培训的职业, 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教师更能够抓住关键信息,从而确定什么信息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 所以,教师不仅是一个节点,还起着筛选信息和帮助学生“寻径”的重要作用。最后,教师还能够帮助学生聚合信息,形成网络。 所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传统的学习理论下知识的传授者有所不同, 由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变为课程的促进者与影响者。 教师的作用是创造学习资源和建构学习环境进而帮助学生塑造网络。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教师要将概念与原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无法显现。现阶段,知识型社会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探索与创新能力和主动精神。 所以联通主义者认为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交互的主体和网络建构的主体。与此同时,联通主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网络导向的能力。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收者,而是网络知识的创造者。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自组织、混沌、网络和复杂性等建立起来的理论。 自组织学习理论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从预设走向生成,预设性教学观认为,教学目标是完全可预期,可重复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预先设定课堂教学目标, 随后选择的课堂教学活动都围绕着预先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展开,而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常导致教学要素发生意料之外的变动, 很难朝着确定的方向行进,特别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环境,这种变动更为显著。 生成性目标是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与内容, 师生根据教学进程而共同制定相应的目标。这种目标关注的是过程,而非预先设定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围绕着某一教学内容展开对话,交流与合作从而产生交互影响,以创生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自主进行意义的建构,同时以更加饱满的情绪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从而加强学习网络中节点的连接强度, 更给学生的创造性发展留下了空间。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理想的做法是预设性教学目标与生成性教学目标相结合, 预设性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发展的整体趋势,是课堂教学的质量保证。生成性的教学目标则有利于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是教学发展的动力[4]。
交互是联通主义学习的关键, 交互促进连接的形成。对话与交流是实现交互的重要渠道,在对话与交流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充分表达自己的新观点与新主张,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对话,讨论逐渐澄清认识,发现真理。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 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和学习资源的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准确甄别资源, 指引方向, 进而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 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分享学习成果,交流学习经验,共同促进知识生长。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互动发生在教学的全过程, 学习资源包括教科书, 学习参考书,线上教学视频和老师创造的学习资源。 除此之外,线上的网络环境给学生提高了丰富的知识资源, 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相关信息, 并将外部学习资源加以整合并构建自身内部知识体系[5]。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环境由课堂实体空间走向网络,呈现开放性的特征。首先,在教育内容方面,教育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上, 也可以来源于瞬息万变的生活世界和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 教师的任务是将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各要素加以连通并连接成一个整体, 逐渐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在教学组织方面,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多要素的共同参与, 其教学组织不仅包括以往封闭的课堂教学组织,还包括线上空间师生、生生和师生与其他在线群体所形成的组织关系。 课堂教学要从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 走向多要素共同参与的合作型与交往型的新型教学组织。在学生学习方面,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个人学习环境的建立。 传统的个人学习环境创建于面对面的教学环境中,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学习网络得到了很大的扩展。通过线上学习环境,学生自己就可以获取很多的信息资源。 所以,教学系统必须开放,由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走向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实体环境相结合。 此外,课堂环境中的诸要素要保持联通,联通是保证学生所学知识时代性的关键。生生,师生通过交流与互动,保持知识之间的联通;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实体环境相结合保持信息资源的联通[6]。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交流与互动为主要教学方式的一种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样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此外,这种学习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网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符合5C 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现代高校管理者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充分尊重学生与相信学生,加快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步伐,打造信息化并且联通的智能课堂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