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0-01-01 22:45张聪颖耿靖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毕业生

张聪颖,耿靖雯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 经济结构受到外部因素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多,国际经济发展环境也出现了很大变化。在如此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 多年来我国不断创造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业绩。但近几年来,随着“刘易斯拐点”的接近,我国人口红利不断消退,传统的经济发展结构和方式已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发展需求。现阶段,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由需求侧造成的, 而是供给端形成的结构性问题。 在2015年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1]。无法避免的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实施一定会对就业形势带来影响, 使传统产业实现进一步升级,过剩产能得到化解,形成更多新型业态,人才观念发生变化,基础设施得到改进,社会保障政策有所进步等,这些方面对于就业机会,供需情况和就业结构等都会带来很大影响。

1 当今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国内高等院校招生数量迅速增加,毕业生数量也随之增加。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最大的特点是人数多,增幅快。 但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就业岗位并不是很多, 因此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就业方向也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他们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 正如很多人所说,“毕业就相当于失业”。而与此同时,未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下岗失业职工,也都无疑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人数多呈现出结构性矛盾, 总结来看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城市就业难”“体制内就业难”“高薪待遇就业难”等方面。 一方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自身期望较高, 更希望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或薪酬福利较好的公司、单位发展。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更倾向于招聘到各方各面都符合自己单位实际需求的人才。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不符,薪酬待遇与实际待遇错位,这些都造成了就业缺口的问题。

2 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形成原因

2.1 从高校及毕业生角度看

大学首先为社会培养其所需的人才,因此,大学可以说是各大企业的“供给方”,为用人单位提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我国目前已基本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然而社会用人单位的“体面”岗位与各高校毕业生人数相对比下明显不足甚至短缺。 同时由于受到上一辈人或自己内心实际想法的影响,“铁饭碗” 的观念根深蒂固。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多把目光投向政府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外企等,而且过分看重工资、福利、社保待遇等,不甘愿从事其他类型的工作。 从供给侧看, 并不是所有高校毕业生都具有过硬的素质适合所谓的“精英岗位”。 这种现象必然导致一部分剩余毕业生找不到心中理想的岗位或从事普普通通的工作。不愿面对接受实际情况,也不结合自身实际,故步自封坚持传统就业理念,与现代社会实际脱节。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最终导致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也因此形成了“就业难,难就业”的困境。

2.2 从企业用人单位看

国家落实供给侧结构改革,对生产进行调节,使过剩产能得到化解, 降低无效供给, 使供求之间实现平衡。 在整个过程中,要想使产能得到有效降低,企业一定会将自身的生产规模进行压缩, 甚至可能会从过剩行业中退出来。由于规模逐渐减小,对于生产资料方面的需求也有所降低, 因此企业在就业方面的需求也随之降低,很多工人都要从这些行业以及企业中退出来,劳动力市场中的剩余劳动力过多, 成为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劳动力就业难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 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6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也要跟上经济升级、产业转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 进行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而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高校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地,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正确分析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之间不协调的状况, 分析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协调的原因。 从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出发,高校对外输出的人才亟待改进。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于人才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且很多行业由于受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 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化升级,发展更多新兴产业。为用人单位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不仅能有效提高就业的专业化程度,而且也可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从而将更多优秀人才输送至社会和企业中。

3.2 转变就业观念,与时俱进

目前,不少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认知相对落后,对就业的理解相对狭隘。对于这类大学生,应该紧密贴合时代主题,摒弃传统择业观念,及时更新并形成多元化的就业观。 例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应多鼓励大学生择业的目光转而投向新兴行业产业。一方面,大学生们也要明确自身定位,放低姿态,不要过分的高看自己。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素质,增强其在供给侧改革中的适应力。

3.3 成立创新型组织机构

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应建立一个包括大学、社会雇佣单位、单位在内的领导组织机构。 可以邀请企业高层管理者以及就业指导的相关专业人士等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指导, 帮助高校培养更多优质人才,降低就业压力。 此外,高校也要和企业之间建立密切联系,让大学生去企业中实习,这样既加强了大学生与人才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也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4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释放就业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已由原来着重于追求速度而转向更侧重于追求质量,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发展重点是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实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目标[3]。 从需求管理层面上来讲,很多国家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经济上,改善了国民经济结构和经济整体布局,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原则,不仅转变了传统形式的发展、结构以及产业模式,而且具备新的机制以及动力来实现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不仅可以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还可以释放一定的就业空间,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缓解就业压力。

民生问题中的重大问题就是就业问题, 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关键,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运行情况。现在,受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建设新社会环境之下的就业新常态,合理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提高毕业生就业的“量”与“质”变得非常重要。 该文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但由于作者自身能力素质有限,未能从更具体、更深层次的角度剖析问题并进一步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毕业生
结构性土非线性压缩特征本构模型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