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陕西西安 710038)
2018年1月9 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西安于2035年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 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认为“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为国际化大都市应具备的典型特征之一。杨婷[1]提出城市人口规模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状态、潜力的标志之一,城市人口规模下设常住人口规模、 外籍人口占城市人口比例等次级指标。
为实现国际化大都市这一战略目标对人口规模的要求,2017年1月—2019年2月,西安市各类人才引进落户政策不断放宽户籍准入条件,引才聚才效果明显,截至2019年5月1日,全市共迁入落户115.1 万人。 在引进的各类人才中,科技创新类人才备受关注,尤其是西安市政府2017年5月8日发布的《西安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5531 计划”,此计划将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E 类人才)作为重点引进、培养、激活对象之一。
国际化大都市这一名词经历了大都市、都市圈、大都市圈和国际化大都市4 个重要阶段。 大都市的概念最早源于希腊,意为“母亲城市”,指国家或地区的主要城市。都市圈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日本。1950年,日本行政管理厅不仅对都市圈进行了定义,还从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和地理区域功效两方面提出成为都市圈的条件。1957年,法国著名学者简·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圈概念,他认为能成为大都市圈的区域必须满足有众多城市连在一起和这些连为一体的各城市间的经济、社会、文化[2]等方面存在紧密联系这两个条件。 1915年,苏格兰学者格迪斯首次提出国际化大都市这一名词。 迄今为止,由于各学者、各城市的侧重点和标准不同,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但主要都是指国际知名度高、经济实力强、现代化程度和人文底蕴深厚的枢纽型城市。
在中国知网首先以“科技创新人才”或“创新科技人才”为主题进行联合检索,其次以“实用型人才”为主题检索,查找近5年国内相关文献分别为16 篇和153 篇,通过手工对检索结果进行检查和筛选,删除无关记录,分别得到9 篇和67 篇有效文献。 最后以“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和“创新科技类实用型人才” 为主题分别检索近5年国内相关文献,有效记录为0 篇。
结合发文量可视化分析可见,国内学者近5年关于创新科技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呈下降趋势,对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创新科技类实用型人才方面的研究成果为0,未存在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概念、 特征等的相关论述。 因此,文章通过梳理创新科技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实用型人才和创新性实用型人才的相关论述,总结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的内涵。
王广民,林泽炎[3],指出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刘敏,张伟[4]将科技活动创新人才概括为科技人力资源中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
尹家明,杨国祥[5]认为实用型人才即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这种类型的人才。张艳璐[6]对实用型人才的界定是能够充分地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进而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利益。 张亚军[7]指出衡量实用型人才的标准不是看其文化基础知识考试成绩的好坏,而是看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
尹家明,杨国祥提出创新性实用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且具有实际使用能力、 职业能力及技术才能的高素质实用人才。他们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既是生产技术的管理者、 技术标准的执行者,又是技术措施的处理者、技术革新的推行者及创造者。
综上所述,可以将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表述为在社会科学技术劳动中,既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知识水平,也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那部分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我国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提出了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要求。 2017年科技部制定了《“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大力加快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的调整,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等重点任务[8]。因此,培养创新类实用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如火如荼开展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比如,谷歌利用海量的学习算法研发人工智能围棋程序,科大讯飞研制的翻译机不仅支持中文与全球33 种语音即时互译,还支持粤语、四川话、河南话、东北话4 种方言口音的识别,还能够识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5 个国家带有口音的英语等引起当今社会迅速转型,这就需要加大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其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 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总体上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从以“一”为主到“三二一”中国高质量发展日益凸显。为进一步优化我国产业及各产业内部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从结构层面上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需加快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1)知识性。身处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 新能源技术和航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在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不仅和其他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一样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文化底蕴。
(2)操作性。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具有专门的业务技能,如电子工程技术、网络管理、软件开发等,这些都是实际技能,绝不是“纸上谈兵”的空洞理论。
(3)融合性。顶级科技创新人才常以科学问题为导向,不断尝试突破、完善并超越原有理论和知识体系,是各行各业自主科技创新中的掌舵人,较少直接参与商业性的科研活动。 而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将顶级科技创新人才的理论创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融合了理论与实践、 通过既动手又动脑直接创造社会财富。
培养实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及应用型院校的主要目标。 高职院校和应用型院校办学过程中受到办学经验不足的影响,通常借鉴学术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和完整,导致毕业生素质与生产、服务一线所需的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存在很大出入。 这就要求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院校确立时代鲜明、与时俱进、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实施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理念。同时,可学习国内外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在“双证制”“订单式”“产学研一体化”“工学交替”“2+1”或“3+1”等的培养模式中寻找自己的特色。
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被确定为西安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不少高新技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表示,与其他主导产业相比,他们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大、依赖度高,不少企业招聘时还要求具有科技背景的理科高新技术人才必须达到国家英语六级及以上水平。而西安市科技外语人才总量不足,知识结构分布不合理,尤其是具有理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和高层次会议口译及笔译人员[9]凤毛麟角,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
因此,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需学校和企业分别发挥外语能力培养的主要作用。如在其职业生涯成长和探索阶段,大中专院校需充分调研,了解社会对该类人才的用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外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外语师资队伍,丰富教学内容;职业生涯确立和维持阶段,他们多已成为“职业人”,这时企业可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其提供在职培训。为巩固学习效果,发现并培养外语水平拔尖的技术骨干,建立人才库,企业还可阶段性地开展内外部专业英语技能比赛及交流活动[10]。
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要实现空间意义上城市骨架拉大、经济实力增强,更重要的是文化意义上人文内涵的深化和精神活力的迸发[11]。 西安为周秦汉唐等13 朝古都,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遗存,汇集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宝藏,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因此,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程中,可运用VR、AR、大数据及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将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融入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的日常人文素养提升中。
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是将西安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资源。 作为一个初步进入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城市而言,如何缩小西安市各类人才与国际化大都市要求间的差距是我们首当其冲面对的问题之一,而加强人才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这一目的出发,西安在培养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时就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出发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