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静,成君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 215000)
纵观学界对城镇老街的研究,鲜有从文化的视角,通过实践调查对老街进行记述与刻画。笔者通过对黄埭老街的实地调研,发现黄埭老街文化存在着诸多严峻的问题。 例如,老街建筑遭遇 “建设性破坏”,危房增多,老居民减少;首先,文化传承主体的年龄结构老龄化趋势明显; 传统工艺难以生存与后继无人的困境等。 老街文化一方面能够刻画城镇记忆,彰显地方特色;另一方面也蕴含着社会规范,能够重塑文化认同;其次,老街文化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助推经济繁荣。黄埭老街文化遭遇的上述困境已经严重影响到老街文化的功能发挥。因此,在老街文化传承过程中,需要先对老街文化发展的困境进行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文化保护和传承。
从现有资料来看,老街是对历史地段等有关概念的继承和延伸。 当前我国并未建设一套完整的老街概念体系,研究侧重点不同,因而对“老街”概念的理解也不同,但是内涵基本一致,都是“集中反映当地自然景观演变、历史文化发展、社会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精华的地方[1]”有相关学者根据自身理解和研究尝试给出老街的概念,认为老街概念的提出过程为:历史路段—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街区—老街,通过概念的提出过程可以发现,当前学界对老街的定义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文景观对各个地区的影响[2]。 通过对前人提出概念的总结,结合笔者对相关因素的研究,该文将老街定义为:有着非常丰富的保护文物、集中成片的历史建筑、能够相对完整客观、真实地反映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并且具备一定规模的区域。
当前学术界尚未对“老街文化”有统一的定义,老街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含义,它是老街居民在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岁月中积淀形成的文化记忆。所有的文化,都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某一方面的需求而逐渐形成。因此,研究老街文化时必然要先对老街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主体——老街居民进行研究。 从这个层面,结合上文对老街的理解,我们可以将老街文化理解为:老街居民为了满足特定需求,在老街空间中,随着历史积淀而创造出来的不同形态构成的复合型文化,它能鲜明反映出老街的特色城镇风貌、彰显老街人文精神、凝聚居民价值认同。
追根溯源,黄埭老街文化底蕴离不开黄埭几千年来逐步形成的历史积淀。 黄埭,古名春申埭,因河流密布、川溪交叉,故又名埭川、埭溪。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 500 多年历史。 相传战国期间,楚国国相春申君——黄歇动员民众于此兴修水利,以土淹水,筑成堰埭,后人为纪念他的治水功绩,把堰埭改称春申埭,用黄歇的“姓”命名为“黄埭”,沿用至今,此为黄埭典故。 吴赤乌四年(241)建兴国寺,以兴国寺为中心出现黄埭老街早期阶段,后老街逐向东部扩展,明代后老街拓展加快,延伸至东市梢斗姆阁止,全长约3 华里不到。民国时期,黄埭商埠繁华,有俗称:“金荡口、银黄埭、马口铁浒墅关。”故黄埭素有银黄埭著称。 著名的“黄埭十八景”坐落此处[3]。 悠久的历史培育了人杰地灵的黄埭镇,春申君、冯梦龙、范蠡、 顾元庆等文化名人给黄埭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铸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4]。
黄埭老街从清末民初至1978年止,一直是黄埭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贸教育发达,尤其商贸更发达,三里长街繁华非凡。 但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老街开始逐步衰退。 20 世纪80年代起,政府、金融、工商等机构纷纷退出老街,同时,商业中心、农贸市场转移至芳桥路,加上老街危房增多,商店搬家,老居民减少,多种原因造成老街冷落、萧条。20 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将黄埭古镇的很多古建筑拆除或改造,改造后的风貌已丧失了古镇风貌,部分古桥重建后的用料和结构与原始模样大相径庭。 “黄埭十八景”只剩“四景”——熙馀草堂、香花桥、城隍庙庙门、白果园古银杏。
老街文化是记录老街在沧桑岁月洗礼后积淀的人文情怀、精神风貌以及老街居民的价值认同。一旦丧失,将难以修复。 该文通过实地调研后发现,目前黄埭老街文化传承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2.1 居民文化保护意识薄弱,老街建筑惨遭破坏
相对国外而言,我国文化保护意识比较淡薄[5],老街居民作为老街文化的传承主体,对老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走访调查中发现,黄埭老街居民,尤其是青年居民,对老街文化尚不熟悉,更别提主动保护和传承了。甚至有部分居民为了获得利润,将老宅私自改造,乱拉电线,为了获得高额出租费用,通过打造隔层的方式将古宅人为隔断,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老街居民作为老街的主人,文化保护意识薄弱,对老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参与度不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部群体的保护意识尚且不足,何谈其他主体。若再不提升老街居民的老街文化保护意识,老街文化将难以传承,老街建筑的破坏也难以避免。
2.2.2 黄埭古镇土地规划不合理,老街传统生态环境遭破坏
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如今黄埭老街的土地规划中,以居住地为主,相比而言,商业用地和娱乐文化用地比较少,历史文化景区寥寥可数且地处偏远,很多居民往往不愿前去,整条老街沿着埭川河流延伸,但是沿河周边的绿化用地分布较少,零星散布,甚至有居民将绿化用地占位己用,种植蔬菜,绿化用地沦为“私人菜园”。 此外,实践调研中发现,黄埭老街内缺乏公共基础设施,很多古宅年久失修已成为“危房”,当地居民娱乐休息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老街居民的生活需求。 可见黄埭老街的土地规划不尽合理,绿化用地过少导致老街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旦遭到自然灾害将难以应对,最终使得老街建筑遭到破坏。
2.2.3 老街文化理念挖掘不足、居民老街文化记忆淡化
随着当代社会人文发展,一些黄埭老街文化的价值观与当今社会存在冲突,降低了老街文化的“魅力”,引起当地老街居民的反感,使得他们不愿主动传承,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要深度挖掘老街文化的理念和文化底蕴,从“糟粕”中提纯“精华,提高老街文化的吸引力。但是目前黄埭镇的老街文化理念挖掘不足,使得当地居民对老街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老街记忆随着岁月淡化。一个记忆场所往往包含两部分信息,一部分是物质形态,另一部分是故事,两者缺一不可[6]。老街文化记忆除了包含在上述文中说的老街建筑中,还存在于老街居民的生活日常中,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很多老街的人文情礼已被简化,各种传统风俗,如“百花日”“撑腰糕”等,则能简则简,这些彰显老街文化人文,地方情感的民间风俗随着岁月变迁,已经逐渐被老街居民淡忘,黄埭老街文化正在随着老一辈人“逝去”。
保护传承老街历史文化最基础的方法就是通过法律法规的规章制度而建设来加以保障,以提升对老街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应当围绕对老街及周围环境展开。 老街保护主体不仅包括各地政府部门和各地对老街保存情况能够有着重要影响的房地产开发商和商业体系,还包括当地的老街居民。
首先,应当明确老街保护主体的责任权限。 一方面应当限制老街居民对老街各类设施和建筑物的改造权限,另一方面应当合理引导各开发商利益诉求[7],严格审批各地产开发商和各类商业体系的施工和营业执照报备审批单,开发商在改造老街的过程中,若能够足够重视老街的历史积淀,则将有利于老街的土地价值的提升,最终实现开发商利益诉求与老街文化保护二者共赢的局面;其次,各地方政府应当积极鼓励民间文化传承主体队伍的建设,提升老街居民话语权。 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出台规章制度鼓励民间团体成立文化传承组织,自主传承和发扬老街文化,实现老街文化保护的多元主体参与。
所谓“活化定格”,即保护老街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相关历史建筑加以修缮,保证老街的“本真性”。要活化定格老街的本真性,首先,需要最大限度的保护老街的布局、街道建筑以及街道环境。对建筑物采取四种措施进行改造:保护、修缮、整治、更新[8]。 这4种方法往往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措施。 在保护与更新老街风貌的过程中,除了要充分保护老街传统历史风貌,降低各类工程对老街原有生态系统的冲击,还要根据具体现状充分考虑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老街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修缮,采取分级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对于建筑质量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或建筑群,应当保护其本真性,而对于那些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有条件拆除的建筑,应当采取更新的方式。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老街文化保护基金对维修工作提供资金支持,促进文化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其次,在对黄埭老街调研中发现,不同家庭背景和生活阶层的人对保护老街文化有着不同的看法。老街原住居民往往对老街建筑和老街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而老街外来人口则对老街的归属感较弱,认为原有建筑可有可无。 因此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尽量保留老街原始居民,鼓励其积极参与到老街文化的保护工作中来。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吸引老街原始居民,如各种住房优惠、生活补助。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商业化改造提升居民的经济利益,使原始居民能够积极主动地留在老街作为老街历史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第一,深入发掘老街文化内涵,发展老街特色文化,提升老街文化对人们的吸引力。 首先,应当促进相关学科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对老街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体系进行研究,在深入研究后,在传统老街文化中融入城市主流文化,从而让老街文化促进城镇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通过学科融合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相互借鉴参考,更好的促进文化的传承。
第二,应采取多种措施实现老街的活态传承。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重视和扶持老街文化的代表性传承人。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其进行荣誉奖励或者资金扶持,使得文化记忆得以代代传承;另一方面,应致力促进老街的“自我造血”,即通过生产性保护,促进老街传统技艺文化得到较为完好的保护与传承。在促进老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应当厘清保护对象,对不同类型的传统工艺保护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概念,要求我们应该也必须对自身文化来源、近况、发展态势有相对清楚地认知[9]。
要培养居民文化自觉性,首先,可以通过多种宣传媒体渠道广泛向老街居民宣传老街的重要价值和丰富的历史资源,加深居民对其居住环境和老街珍贵价值的理解,提高其自身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其次,可以通过学校义务教育、社区教育、扫盲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方式,促进老街居民发现和认识物质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修养文化品行,成为老街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该文以黄埭老街选择黄埭老街作为个案,沿着黄埭老街的现实样态,分析老街文化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综上所述,目前城镇老街文化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文化传承主体缺失、老街传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文化理念挖掘不足、老街文化记忆淡化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法律法规的完善、保持老街文化本真、老街文化的深度挖掘、居民文化意识的提高等方面入手,让老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