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冰/中共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不久前,我和本地一位书法名家商谈他复出的个展。当年正值声名鹊起时,他突然选择了蛰伏。在静默的十多年里,出了数本理论专著,也悄然将学识修为与作品创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交谈中,他对我用“复出”一词不大满意,他说,离开热闹并不等于离开专业,他只不过是选择了读书,选择了观察,选择了思考,选择了安静。
艺术家的成长与教师的成长存在着某种相似性,抑或说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教师成长为名师,也就成了艺术家。读书未必一定能够成就名师,但名师一定是在读书中成长起来的。纵观名师大家无一不是经过博览群书、勇于实践才有所建树的。阐述这个道理的文章,百度上不止百条千条,鞭辟入里的精彩论述也不在少数。今天再谈这个话题,是想在人人都懂的道理基础上,再追问一句——名师读书有什么特质呢?
名师读书是“动感”的阅读,这种特质从纵横两个方向编织起了名师的底蕴之网。
名师的阅读在纵向上求精,系“有为”的思考阅读,追求的是将今天的读书体验化为明天的课堂实践。读书是不会自然成就名师的,只有加上思考与实践的催化才能将冰冷的铅字化为有温度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而他致力倡导“阅读、反思、实践”的读书方法。名家江问渔将“观察事件”与“验之于行事”列于读书“六套功夫”之中。名师任小艾坚持不懈地思考,积累下了几麻袋的教育手记。这些都是对阅读成长的最好证明。唯有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实践的“动感”阅读,教师的教育技艺才能跳出“单选”的局促,逐渐走向丰富。
名师的阅读在横向上求博,系“无为”的审美享用。名师的底蕴是书籍堆出来的,仅从杂志与案例中拾人牙慧、画地为牢的单一类型阅读成就不了底蕴的丰厚。如果说“有为”的阅读多少带点为稻粱谋的味道的话,那么“无为”的阅读就是治学修身的审美享用。名著、诗词、传记无一不可读。于永正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给予学生的信息是喷涌状的,给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人问他,为什么他的课内容如此丰富。他说,其实只是平时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而已。可见,课堂的精彩更多的是来自课外的功夫。“无为”之用是为大用。
我的这位书法家朋友调侃地说:“阅读书单决定人的境界。”话虽绝对,却不无道理。今天我们去看名师,不要去羡慕讲座或教学时的风采,而要去发现他背后独处时的阅读状态。“成功之花,人们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谁又知道,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名师读书的过程是悦己的过程,他们清晰能动地知道自己的需求与选择,恰如诗人艾青自定有一套独特的“目标读书法”,有的放矢、系统阅读、多而不杂、忙而不乱。在快捷化、碎片化、浅阅读流行的当下,对教师读书的专注度、深入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更要专注阅读,读古今经典,读原著原文。因为知源头和深刻甚至比广博更重要。如是,耐不住“板凳十年冷”的安静甚至寂寞是很难做到的。
安徽省合肥市第62 中学小学部语文教师薛瑞萍说:“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读书只有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才不会觉得是负担,才不会觉得是额外的劳役,也才能持之以恒、乐此不疲。
教师的本质决定了这是一种吸收与吐纳的职业,要想行深致远,还是读书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