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路径研究

2020-01-01 23:12刘中强
文化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民族

黎 丹 刘中强

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非物质属性)

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身体性的文化实践,所展现和表达的文化是各地域特色的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底蕴和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中汲取时代需要来适应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表达出不同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人们的诉求有不可分割的关联。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表达着人们的诉求,它是人们心中所想和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人们的诉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也会因为人们对它的期望发生变化而改变。说到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在历史变迁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非物质性”价值首先引发关注,因为它所包含的内涵(非物质性=精神性)为国家塑造民族文化认同[1]。人类从古至今做的所有事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从事资料生产,即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二是从事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繁衍下去的两大因素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产性质就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性质,它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精神寄托,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就是满足人的精神属性。每个人受生活习惯的影响、环境的制约和汲取知识领悟能力的不同,构建的文化结构各不相同,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娱乐性和审美性是共有属性。

(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育属性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体育文化的传承。古时候人们对休闲体育有着深刻的理论见解,主动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他们提出来的一些有关休闲体育的思想更是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这些思想历经磨砺更深刻,至今影响着现代人的体育行为,成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2]。也就是说,现代生活中带着古时休闲体育思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属性,还具有自身特有的属性——健身性和竞争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活在一定地域、一定环境的人们在生活实践的产生与发展,是地域文化内本民族的生存和生活文化精髓,承载了民族延续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身体文化的特有表现形式,也是一个民族身体记忆和身份识别的重要标志。

二、高等院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担当

(一)高等院校的本质教育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作为人才教育的一种场域,高等院校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高等院校中的体育教育更是显而易见。体育的教化作用于学生的身体,对于他们人格之上的教育亦非常重要。体育精神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反过来又规范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人类行为导向和规范的作用。体育是一面多棱镜,可以折射出个人的品格和修养,也可以折射出社会行为。而体育精神有约束行为规范的作用,中国体育精神包含特殊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对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和促进完全人格具有显著作用。孔子讲:“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高校教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最后的专门教育机构,对形成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完整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是培养“完全人格”的最有效途径。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是一种身体教育,身体教育不仅包括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教育,也包括人文意义上的心理教育。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形式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具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全心理的作用,基于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与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吻合。

(二)高等院校的本质是担当社会责任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到“开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3]。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进入校园,有利于大学生的身体实践活动,培植健康体魄。与此同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民族文化底蕴丰富大学生校园精神生活,可以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增进文化认同感,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培养卓越人才。

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西方体育文化逐渐流传至中国,加之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主的西方竞技体育思想影响,致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式弱。时至今日,教育领域的体育课程仍然是西方体育课程占主体,少有看到本土体育文化的影子,这种课程设置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在教育领域传承。高校拥有稳定的学生群体,是传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主要中介,也是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应担当社会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三、高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径

(一)根据自身因素选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校园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繁多,高校应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校园。第一,根据地域性选择。地域性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特点,其发生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很大关系,高校应根据学校所在地选择当地优秀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有利于当地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也方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专业指导。第二,根据学校专业特色选择。每个学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在选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高校应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接受度来衡量。医学类院校推广传统养生项目时更能得到学生认同,如八段锦、太极拳和易筋经等项目;体育专业院校则可选择难度较高、观赏性较强的项目,如舞龙、舞狮等项目;民族院校则可选择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养学生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总之,作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域,高校选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既要考虑地域性因素,不盲目跟从,又要审视自身校园特色,以自身良性发展为基,审慎选择相应项目,使学校发展与项目发展共同进步,实现最大化发展。

(二)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科研团队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是项目具体形式和背后所包含的一整套文化系统,高校需要培养专业的科研团队研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积极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研人员,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研团队,挖掘、搜集和整理项目的一整套文化系统并融入实践。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科研成果转化,积极培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时,根据对项目传承人的调研,积极完善相关理论研究,更好促进专业技术建设。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活动的双向互动,建立良性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科学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项目的形式化发展,同时利于该项目的文化传播。

(三)与当地政府合作,开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校园的绿色通道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播需要政府的支持,因为政府在管理地方项目申报、调配国家资源方面起主要作用。一方面,政府掌握当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第一手资料,高校传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时需政府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在调配国家资源时,政府应鼓励项目传承人到高校进行项目专业技术指导,必要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民族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我们的民族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