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视域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2020-01-01 20:25董艺乐
物流技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专创物流融合

董艺乐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1 引言

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及战略性产业,更是涉及电子商务、信息、运输、仓储的复合型服务业,其关联产业众多,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物流业正向智慧物流及信息化方向发展。然而,“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在学校教育方面和职业培训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满足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1]。实践性、系统性及发展性是物流行业的典型特点,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便成为实现对复杂物流系统优化管理最为活跃的能动要素[2]。将物流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创新性物流专业人才,便成为破解之道。

2 专创融合:重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选择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并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之后,创新创业教育被纳入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物流管理专业也不例外,但是目前物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欠缺、专业知识缺乏、实践能力较薄弱,尤其是在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上存在明显的短板。因此,构建专创融合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高质量物流创新创业型人才,是解决物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

2.1 专创融合是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610多所本科院校和近2 000所中、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在校生规模达50万人[3]。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物流专业学生毕业,由于许多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严重错位情况,导致物流人才的供给层次不匹配、数量短缺。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为主的课程教学,倡导基于平台的实践教学,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实施面向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重视对学生职业物流行业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启发,创业精神的培育,创业文化的厚植,最终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物流人才。

2.2 专创融合是培养物流专业学生职场胜任力的现实需要

目前,智慧物流、大数据物流已经成为物流业的主流发展趋势,未来的物流业需要的是既懂物流业务,又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的就业竞争力就是其职场胜任力的表现。专创融合强调,物流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融合、物流实践基地平台与专业实训的融合、物流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的融合、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将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相结合,将对物流学生社会责任感、物流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规范、互助合作精神的培养贯穿其中,这对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职场胜任力,提升其职场竞争力。

2.3 专创融合是提升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创业质量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面临着“结构严重错位”的矛盾,一方面“国内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达到60余万人,并且逐年增加,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成为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4],另一方面,“大部分用人单位反映,物流专业本专科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都不太牢固,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对物流企业的现状和相关流程都不太熟悉”[5]。在当前的时代,物流行业真正需要的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既要懂物流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专创融合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基于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重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对学生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实训情景模拟、企业参观及实训、社会调研、物流职业技能竞赛等,通过规范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及能力。

3 物流专业专创融合的现实问题分析

3.1 理念与课程脱节

物流专业专创融合十分重视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于物流专业教育之中,并将两者结合,将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及创业教育融为一体,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中。近年来,各个高校物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都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但是在创新创业课程类型设置、物流创新创业与专业知识结合程度、课程设计对提升物流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贡献度、课程设计与企业需求的结合度、课程在对物流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知识普及、创新创业体验实践上教学功能的凸显上仍然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3.2 师资与项目脱钩

新时代需要物流新人才,尤其是复合型、技术应用型的物流专业人才。目前,传统物流向智慧物流转型升级,对物流人才的数据思维、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的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物流企业对一线操作岗位及运营岗的需求量最大,然而,纵观国内各大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当多的人才培养方案侧重点仍然在注重对物流专业学生物流业务能力、物流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上,对其物流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物流人才的数据核心素养等方面的培养仍然欠缺。究其原因在于:(1)具有物流企业实践经验,熟悉企业物流运营管理并具有扎实物流理论知识的双师型的物流专业教师严重匮乏;(2)物流专业教师的科研与实践结合尚未形成良好互动;(3)基于项目为载体的物流实践教学尚未更好发挥其作用。

3.3 实践与体验脱离

目前,众多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物流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主要是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为主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仍然侧重其相关理论知识的获取,而其他相关知识如创新创业实践中所涉及的法律、营销、电子商务相关内容依然无法有效满足,且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创新创业的实践及体验匮乏,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形成对物流行业“职业人”的角色体验与认同。“纸上谈兵”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形式对于想培养出具有良好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物流人才而言是注定行不通的。

3.4 平台与资源缺乏

目前,在物流专业专创融合之平台与资源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高校物流专业在实验实训平台、教学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上投入的资源,未能有效满足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2)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初步接触物流创新创业项目大都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因此指导老师本身是否具备将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理论结合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物流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缺乏综合实践性强的教师的指导和关注,结果不尽如人意。(3)在政府的政策资源、资金资源及物业企业合作资源方面,未能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难以形成政校行企之间的有效联动与无缝对接。

3.5 引导与制度欠缺

虽然,国内不少高校在物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上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在物流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引导及制度建设上仍然缺乏创新,开设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及少数专业选修课,仍然是目前多数物流院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上的惯常做法,结果是学生的上课状态欠佳,他们更重视的是课程的考核结果而非在课程学习中自身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提升。在学分设置上,以物流本科专业为例,相当多的物流院校都要求学生至少获取2-6个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才能毕业,且学分不能随意替代,虽然推动了部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但是仍然有不少学生只是为了学分而随意应付。因此,充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和制度完善是实现物流专业专创融合的重要抓手。

3.6 形态与文化欠佳

形态与文化在物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中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将二者于无形中融合起来对物流专业专创融合至关重要。物流专业专创融合在形态与文化融合上存在以下问题:(1)物流专业学生对学校或者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形态、教学空间形态、制度形态的满意度欠佳;(2)物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塑造、典型人物的表彰宣传等创新创业文化生态的打造及文化软环境建设相对缺失。(3)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所必备的基本流程规范、创新创业的企业发展理念、专业学习与发展的内在自觉等在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中鲜有体现。

4 物流专业专创融合的实施路径

4.1 理念与课程融合,打造物流专业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重视物流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与专创课程体系的建设。物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实现理念与课程融合。首先,物流院校和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用对物流专业学生素质能力为核心替代之前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从授受确定性知识向养成知识选择、建构和运用能力转变”[6],将这种教育理念贯穿到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要明确物流专业人才目标,即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知识好、知识面广、人文素质突出、创新意识强、动手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物流人才。只有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后才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容融入到物流专业教育,形成专创融合的一体化物流人才培养机制。再次,要创新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知识与物流专业知识的内在耦合,使课程体系体现物流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及创新创业的内涵。结合物流行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如物流外贸人才、物流工程人才、物流运输管理人才、智能物流管理人才、物流数据分析管理人才等,除了在通用素质能力上有共性之外,具体到各个专业方向上人才培养上各有自己的侧重,如对物流国际外贸人才要重视国际贸易相关知识与能力即外语能力的培养、对物流数据分析人才要重视对其数据应用及分析能力的培养、对物流工程人才要侧重对其工程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等。

4.2 师资与项目融合,构建物流专业专创融合实践项目体系

专兼结合,加强专创融合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7],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8]。物流专创融合所需的师资团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物流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实践,在这基础上更追求教师团队具有丰富的物流行业的从业创业经历、广泛的创业社会资源。因此,通过政校行企协作,打造由“专业教师+创业教师+企业导师”组成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发挥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双重作用。同时,强化校企联合教学,采用项目研发、企业实际问题解决应用、物流企业岗位体验及实习等,培养物流专业学生实践素养。

合作共赢,构建专创融合实践项目体系。一方面,以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经贸物流实践竞赛、全国物流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全国逆向物流设计大赛等物流专业竞赛或者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为项目载体,在学生竞赛选题、学生竞赛作品设计与制作、学生创业项目上配备专业教师指导,推进行业企业参与物流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另一方面,以教师科研项目、校企联合开发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为项目载体,组建“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开发”的模式,在“专业教师+创业教师+企业导师”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带动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真实项目应用研究及实践,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4.3 实践与体验融合,形成物流专业专创融合综合体验链

唯有注重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将实践与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走进物流实训室、走进物流企业、走进社会物流行业,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物流人”的环境体验、过程体验及角色体验。因此,加强物流专业教学同物流生产实际、社会实践的结合,将物流专业实验教学、企业模拟实训、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物流行业认知实习、物流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系统设计,形成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物流专业技能的提升中、物流科技创新中、物流社会服务中形成集专业实践及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综合体验,形成“物流职业人”的社会行业认同。此外,建立对于创新创业的激励制度,例如提供创业扶持资金、学分互认、推免研究生、评奖评优等,提高物流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与体验感。

4.4 平台与资源融合,构建物流专业专创融合资源平台保障体系

物流专业专创融合需要借助多元化的平台和资源。首先,坚持物流教、研、用一体化发展方向,要充分整合校内资源,结合院校自身物流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特色,加强物流专业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如物流信息实验室、物流机械模拟实验室、物流仓储实训中心、物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提升“互联网+”物流实践教学,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前沿技术服务于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提升物流专业学生数据核心素养。其次,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与校友资源的优势。在社会资源方面,要积极探索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方式,采用校企联合制定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建设产学研基地及学生实习基地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在校友资源方面,要积极借鉴优秀校友成功的经验,邀请校友返校分享物流就业创业经验,启迪学生。最后,物流专业院校要积极争取政府、物流行业协会的政策及相关支持,积极与政府、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开展联系,建立双方合作机制,联合设计物流创业园区,为物流专业专创融合的发展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谋取资源平台保障。

4.5 引导与制度融合,建立物流专业专创融合制度保障体系

物流专业专创融合的开展归根结底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手段,涉及到师资力量、课程建设、资源与平台、人才培养质量等多个人才培养的环节,这就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建立专创融合的保障体系。政府层面,可以联合企业与高校成立物流专业院校创新创业联盟,鼓励物流专业院校进行专创融合改革,同时,对积极参加专创融合改革的物流企业给予政策扶持或者激励,形成政府引导支持、企业积极参与、院校大胆改革的良性互动局面。企业层面,主动对接学校,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为学校提供创新创业的项目任务及岗位,将企业的未来转型发展与物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院校层面,要将物流专创融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抓手,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与考核方式,为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获取及转换、为物流实践教学的规范开展、教改项目申报、教师职称晋升与教学业绩考核等提供制度保障及政策支持。

4.6 形态与文化融合,营造物流专业专创融合文化环境

物流专业专创融合的实施,需要创建良好的专创融合的舆论环境与文化软生态。一是积极培育创业精神,用好专创融合的资源与平台,以培养基础知识好、知识面广、人文素质突出、创新意识强的物流综合性人才;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整合、注重与社会生活的关联、知识的连续性及前沿性兼备,积极培育学生敢为人先,爱拼才会赢的创业精神。二是厚植创业文化,强化创业宣传,营造良好创新创业舆论环境。引导学生进社区、进企业、进社会,避免教育“知行分离”,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意识、绿色发展的理念、企业文化精神融于学生的学习中;通过“成长励志讲堂”宣传表彰创新创业榜样人物,加强教风建设,以严谨务实的教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强化学分建设,利用校园媒体、学生会、物流社团、班团组织等载体和平台,发挥其组织宣传、激励成长的作用,塑造适合本校的创新创业文化生态,让创新创业成为师生内在成长的一种自觉规范。

猜你喜欢
专创物流融合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融合菜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