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炼芬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为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世界变换的格局,习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政策。中国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形成“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广西地处中国南疆,与东盟国家在沿海、沿边、沿江的地域上具有独特区位战略优势,成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南边重要门户。语言相通是实现“五通”的基础保障与先导工程[1]。因此作为外语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校,必须结合“一带一路”的国家倡议和广西-东盟的区域发展背景,培养具有扎实的双语或多语基本功、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文化素养,同时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为广西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018年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2 061.49 亿元,同比增长6.3%[2]。随着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商业贸易、文化交流、教育旅游等不断地深入和发展, 对于外语人才的数量的需求和质量的要求有所提高。然而区内外语人才培养却未能顺应形势的发展,在东盟小语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师意识方面存在脱节状况。
英语是众所周知的世界通用语,因此我们看到各个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中英语语种人数是最多的。而东盟国家很多国家的国内通用语大多为自己的国家语言,如泰语、缅甸语、柬埔寨语老挝语、越南语等,其国家的英语水平总体不高。随着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往来日益深入频繁,懂得东盟小语种的外语人才需求剧增。但是,虽然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外国语学院等高校依据市场需求开置了越南语和泰语等专业,而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学生则只有广西民族大学一所高校招收[3]。由此可见,区内外语人才培养中英语人才比例占大头,东盟小语种的人才培养薄弱的局面不能满足广西与东盟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目前外语院校的课程设置虽然做了适当的调整,但是课程的设置大多还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为主,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实践能力的课程开设不足,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课堂上仍旧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得到充分地调动与发挥,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广西高校外语教师的师资能力与水平满足不了广西与东盟交往日益频繁对外语人才培养需求。其教学没有能够结合该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缺乏与时俱进和创新意识,没有认清形势发展的要求,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同时缺乏补充和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
东盟各国的语言多样,一般是英语和本国的母语,但是其国民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经济文化等事务的交往中,单单掌握英语这门大语种,或是仅仅掌握东盟国家的小语种是很难胜任工作的。大语种和小语种同时具备,可以游刃有余的处理日常事务,运用小语种沟通能够拉近双方的关系,用英语沟通凸显交往的国际化。
广西与东盟各国交往日益深入,多元化的交往已经是一种趋势,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如商务、文化、旅游、法律、物流、机械、医药等,单单掌握语言知识,不具备相应的商务、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会成为国际交往中的绊脚石,因此市场对于外语人才的要求有所改变和提高,需要语言知识技能扎实,同时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在“一路一带”倡议实施的背景下,广西与东盟各国的交往过程中,有时不是由于语言的障碍,而是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误解和冲突,这就需要外语人才不仅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需要了解东盟国家的人文风俗,具备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更好地促进与东盟国家的交流融合。此外,“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有创新才有发展,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为满足广西与东盟的区域发展的需要,高校的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单纯地语言人才的单一培养模式向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转变。杜瑞清认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既能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 也具有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4]。人才培养的复合性指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多元化的语言、文化及其他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无论对于英语专业还是东盟小语种专业,掌握双外语是一种必然趋势,这样在国际交流过程中面对不同语言水平的对象可以任意切换,增进双方之间的情感,更好地实现沟通。只懂外语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已经不适应广西经济发展的新需求。随着广西与东盟交往日益深入,双方在各个领域的涉及愈发广泛,单靠语言知识而不具备一定相关的专业知识,如法律、管理、旅游等知识,以及东盟各国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等知识,在国际事务处理能力方面将会大打折扣。
课程设置方面要探索符合广西-东盟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体现地方特色的课程模块,体现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模块除了传统的语言知识模块,如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等培养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课程,还要开设相关专业知识的课程模块,如国际贸易、国际谈判、经济法、营销、旅游实务等,融入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提升外语人才的附加值,既有语言作为工具,又有专业知识作为保障,更好地处理国际事务。此外还要开设提升人文素养和实训能力的课程模块,如中国文化、东盟国家人文风俗、跨文化交际、谈判技巧等。不同课程模块的设置旨在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力。
课程设置中融入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课程,可以利用校内的师资和教学设备资源,加强校内跨专业的合作,一些专业性强的课程聘请其他专业的专职教师授课,最好是能够双语授课,或是外语教师先旁听学习课程,利用自身语言的优势,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双语授课,学生学了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同时学到了相关的语言知识。此外,加强校企合作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与环境,夯实外语人才专业技能,同时可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掌握第一手需求信息,以便对于人才培养做相应的调整。
随着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广西高校可以利用地域优势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强与境外学校合作,互派学生进行交流学习活动,对方派留学生到境内学习,安排本校学生做好接待工作,这样可以学以致用,得到与母语学生练习语言的机会,同时向留学生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双方的了解。另外境内高校也派学生到语言的目标国家学习,沉浸在真实语境中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感受目标国家的人文风俗,同时也宣传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这种跨境校际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双赢共促。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广西相对以其他省份,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薄弱。因此必须较强师资队伍建设,给老师们创造到区外或是境外学习研修的机会,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开阔眼界,改变意识,鼓励教师考取其他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双师型建设,一师多能。在与企业的合作办学过程中,带学生到企业实习或见习,教师也参与相关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这样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可以有更多更真实的实例分享给学生,而不是干巴巴的理论知识。
“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下,广西作为我国面向东盟的前沿阵地,应该充分利用好优越的地域优势,不断探索符合本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服务快速发展的广西经济,助推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