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诚信对比研究综述

2020-01-01 16:15张凯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伦理学诚信观念

张凯龙

(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1 中国传统诚信研究

中国传统诚信的形成与发展历经了4 个时期:先秦时期、秦汉至唐、宋明时期和明末清初。其中儒家思想作为贯穿整个封建时代的主流思想,与传统诚信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

郑少珍(2004)对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内涵及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诚”与“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注重内心的修养、道德,后者则是前者的外化,要通过实践来实现。作者指出,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立业之基及为政之道。中国传统诚信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范围狭小,常指靠血缘、地域、人情维系的熟人社会;具有单向的义务性,即要屈从于封建的道义;作用领域主要为政治,即为巩固封建秩序服务;须依靠自身道德自觉践行;其道义性与神圣性也成为古代人推崇与追求的特点。

张锡勤(2004)认为传统诚信对于今天的新型诚信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诚”与“信”的古代内涵进行了探究,并分别指出了“诚”与“信”在古代备受重视的3 点原因。另外,作者结合现在经济、行政、学术等领域的诚信缺失现象,提出诚信道德建设逻辑上应是由诚而信,但实施上可由守信、重信入手。

杨方(2005)分别从词源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对诚信的含义进行了阐释,指出诚信的词源学含义就是诚实守信,伦理学含义则涵盖3 层:(1)诚实、真实、真诚;(2)守信、践诺、履约;(3)相信、信任、信奉,从而得出诚信在伦理学语境中是指一个人在心、口、行上对己、对人、对社会真诚、信实、信任。

2 西方诚信观念研究

西方诚信观念多与市场经济相联系,国内对于西方诚信观念的研究虽不如对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研究那么多,但学者们认为西方诚信观念更适用于现代社会,且对我国诚信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黄鑫、王艳春(2004)探讨了诚信对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作用。西方思想家们从为人、为商、为政等多角度论证了诚信观念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作者提出了西方诚信观念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1)为商应从企业、流通和经营上严格把关;(2)为人之诚信应从个人诚信做起;(3)为政之信用当以政府信用为中心。

冯芸(2010)对西方传统诚信的含义进行了深入考察,得出西方文化中的“诚”是个体的诚信品性,“信”即信任。作者又指出,西方近现代诚信观念的发展经历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早期阶段、亚当·斯密时代及马歇尔时代。作者分别从契约伦理学、商业伦理学、法律界的角度对诚信观念做了陈述,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对诚信观念的创新作用。最后,作者又对西方诚信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借鉴价值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李嘉莉、党志峰(2014)认为西方诚信文化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其包含古希腊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等因素,并就各个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得出西方诚信观念正由现代化向后现代化过渡的结论。

3 中西方诚信对比研究

诚信作为一种普世文化,虽然广泛存在于中西方世界,但地域的隔离使得中西方的诚信文化各有千秋。对此,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西方诚信文化进行了对比探究。

3.1 宏观视角

张燕(2005)认为中西方诚信观念的差异分为3点:(1)范畴定位的差异:道德与法律;(2)形式的对立:理念与制度;(3)价值的冲突:人伦价值和功利价值,并指出我国应建设人伦价值、法理价值和经济价值“三位一体”的现代诚信观念。

郭玉宇(2005)对中国传统诚信观进行了词源学考察,并对其伦理学内涵进行了解读,认为“诚”是本体论和其指向下修身养性的道德意识,“信”是“诚心”的价值导向下为人处世的具体道德要求。而西方诚信观有两个源头,一是基督教文化中的诚信观,二是古希腊文化延伸出来的契约论理。

赵俊、柳之茂(2010)为了探究传统的诚信伦理能否治疗当今社会信用缺失现象,对中国先秦时期及西方古希腊时期的诚信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发掘出二者的侧重点,即中国重道德,西方重公正,得出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而西方诚信观念的则颇具理性的结论。对此,作者指出,当今中国诚信应立足于“规范”层面,而非“德性”,才能逐步走向现代化。管文娟(2011)对中西方诚信的差异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成因有三,即价值取向、社会文化制度、人性观的不同。作者指出,西方诚信体系更为完善,中国人在羡慕西方诚信信度的同时,也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补自己之不足,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李兴敏(2012)对中西方诚信的比较研究包括社会背景、作用范围、价值取向及约束机制几个方面。背景上中国诚信具有纵向单向性,即以等级为基础;西方诚信的横向双向性指西方注重平等,诚信是相互的。范围上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构建的社会具有狭隘性,西方发达的航海使得诚信能够广泛使用。价值取向方面中国育德重道义,西方经商重功利,这便决定了中西方诚信行使的目的不同。最后,作者指出中国诚信仅靠道德维持是不够的,还需汲取西方诚信的契约性与制度性,从而使得诚信建设更加完善。

徐大建、赵果(2014)以中西方诚信为共同基础,对中西方诚信的基本内涵、古代中国诚信、现代西方诚信的特征、诚信伦理的基础与转型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探究。作者指出中国传统诚信的研究多以儒家学说为主,对于现代西方诚信的研究,作者则主要借鉴了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和休谟的功利主义伦理学,从而论证了现代西方诚信观念的先进性及其对市场经济的适用性。

3.2 具体视角

简耀(2013)对英汉诚信用语进行了对比研究。英汉诚信用语一般由习语、宗教语言、哲学语言和法律语言等符号系统构成。作者对这些符号系统作了详尽的阐释,并对英汉诚信用语的功能和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从而发现出两者的异同。

姚茉莉、李国庆(2013)指出我国存在的诚信教育问题,如诚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方法偏于形式、考评机制落后、大环境欠缺等。对此,作者引入了主要发达国家在大学诚信教育及管理机制上的做法,包括诚信教育制度、方式、环境、诚信管理及失信惩罚,从而完善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及管理体制建设。

燕连福(2014)从产生环境、维系方式、达到目的这3 个角度探讨了中西方诚信的差异:中国诚信产生于熟人社会,靠情感维系,目的在于道义至上;西方诚信产生于契约社会,靠法律来制约,目的在于利益优先。作者指出中国正处于转型期,诚信建设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只有保证政府监控与放权并举、道德与法律并举、示范与规范并举、道德与利益并举,才能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建设重任。

汪倩(2014)对国内教育诚信缺失现象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社会、家庭及学校。之后,作者对美国、日本、新加坡、瑞士的诚信教育进行阐述,并通过中外高校诚信教育对比,得出国外高校在诚信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上的优越性,以此作为对中国诚信教育的启示。

陈新星(2014)对中西方诚信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得出中国诚信靠道德支撑,西方诚信则依靠契约实行的结论,并指出西方影响西方诚信教育的理论有3 个:美国耶鲁大学哈桑和梅的研究、科尔伯格的教育理论及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学习理论。这3 个理论从教育氛围、制度到监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而中国则缺乏相应的教育理论,多靠道德约束,因此教育手段单一,效果不佳,社会氛围恶劣。

4 结语

中西方文化起源的不同决定了各自诚信思想的不同走向。总的来说,中国传统诚信思想流传至今,仅限于道德层次的约束,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制约,因此诚信建设显得不那么完善,致使社会各个领域都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西方完备的诚信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价值,我们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同时,也要汲取西方诚信理念中先进的成分,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猜你喜欢
伦理学诚信观念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维生素的新观念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