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群,赵春霞,王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因此在确保研究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引导,导师作为研究生人生规划的指导专家,以治学严谨的态度、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一步完善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研究生导师“重学术轻思政”现象普遍,能够投入指导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而辅导员更像是学生成长时的助力者,也是知心朋友,在学生的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导师和辅导员协同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教书”“育人”的双赢显得尤为重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创新出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在鱼龙混杂的社会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下,研究生的生源、年龄层次、培养形式、思想状况和价值观念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现象。而他们的思想特点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现阶段入学的研究生主要集中在20~25岁之间,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三观,但其多为“90后”,尚未真正的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科学的态度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他们对自身和他人的评价往往不够理性,对事物的分析过于表象化和感性化,处理突发事件时缺乏正确的社会判断能力[1]。
在3年的研究生教育期间,多为自主学习和管理的过程,自我的观念意识很强;但由于多数高校对研究生的教育实行开放式的教育与管理模式,使研究生党建活动和集体民主活动很难组织、开展,学生间的交流少,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不强,组织纪律性差。
研究生具有更多自主学习、自我督促和管理的时间空间,生活的需要也让其形成了自我鞭策的动力,更好的完善自己。然而科研压力,再加上经济、就业、婚恋等压力,致使一些研究生出现了忧郁、茫然、焦虑、浮躁等心理问题,更有甚者,不堪重负,选择极端的行为[2]。
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如今已经成为高校的重点之一,面临的困难也逐渐增多。首先研究生的自身问题加大了工作开展难度。不断扩招造成了导学比例的严重失调,研究生长期处于放羊状态[3],加上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社会物质形态的多元化影响,使部分研究生淡漠政治、急功近利、信仰缺失严重,加大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
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第一,高校课程轻实践的现象加上教育工作者一味地说教,致使很多学生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第二,导师重业务指导而轻思想教育,管理人员只管理学生而不关心学生,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问题;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难以短时间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方案。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缺乏创新性。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形态多元化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对于如今的研究生而言,简单形式的教育工作已不能满足其需求。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局限于人工的灌输,忽略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发展的主动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简单化。多数的教育工作者会忽略研究生个性的发展,且集体组织活动多以粗放型方式开展,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来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问题[4]。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不健全。研究生扩招带来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变化以及管理和保障机制的缺乏使得“三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能较好地推行。机制不完善是阻碍教育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原因。
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一线教育工作的两只重要力量,导师主导其学习,科研和实践过程,辅导员主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虽职责不同,但却是针对同一群体。从共性和普遍性看,他们对于研究生来说都是施教者,其职责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按照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塑造合格研究型人才。
导师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密切,理论上教育效果应较显著,然而,实际工作中,导师与辅导员这两支队伍的合力作用发挥都受到一定限制。导师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以及心理健康方面承担的职责和发挥作用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尽管有政府以及学校明确指出导师具有双重责任,但是也仅局限于指导意见,并没有实质性的有效措施[5]。
从必要性出发,首先这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必要需求,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导师借助科研与实践等活动引导其以实际行动发扬理性、健康的爱国主义热情。辅导员开阔其对政治的关注视野,指导进行各理论的深入探究;导师与辅导员及时有效地配合学校相关部门,纠正研究生对国内外形势、党的方针路线及社会问题认识的偏差,提高研究生提取和甄别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这是研究生观念确立的需要。导师和辅导员要成为育人的双主体,在科研和日常生活中均要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再次这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目标的需要。导师与辅导员不仅要指导学业,还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在言传身教中,引导学生实现价值追求,塑造健全人格,从而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最后这是新时期“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导师与辅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是高校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形成合力的具体表现,也是贯彻国家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方针的重要举措[6]。
从优势出发,首先,辅导员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导向性和实效性。辅导员可以根据个人特点,进行独立学术指导和心理疏导,这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结合的方法,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导师的言传身教对研究生人生有领航的作用。导师的价值取向、思想意识、人生价值观和行为等都影响了研究生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师生充分交流可以让导师深入了解学生,为研究生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做好路标。再次,导师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教师,也是学生最尊敬的人,具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利条件。导师与辅导员协同教育可以将研究生管理、导向和教育完美地结合,起到强化的效果[7]。最后,导师和辅导员的专业指导和思想引领,对研究生培养有推动作用[8]。导师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和思想交流,不仅增进了导学关系,培养了科研精神,还利于帮助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体系,增强其情绪控制能力。
辅导员首先应提升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再次严格规范学生管理。最后要提高风险防控意识确保活动安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辅导员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多的挑战。首先,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带来的是学生管理工作量的巨大提升和毕业就业的压力。在研究生科研路上的迷茫与盲目以及就业心理的管理方面成为新的难题。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广度使得研究生学生的思想高度活跃,容易诱导研究生学生的浮躁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最后,由于如今社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使得研究生容易产生偏激或者放弃的心理,因此需要时时把控研究生的心理状态,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解决。
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辅导员工作中有着巨大的无形力量,研究生教育中普通的说教无法形成良好的结果,因此,辅导员本身需要重视个人的品格素养,达到一定的高度,使得学生信服,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我们要达到“师德引领与学术引领”的双管齐下的最佳实施效果。首先要强化导师多方面的培训,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然后以导师自身的学术能力和水平为基础,创建导学平台,为研究生营造以学术和德育为核心的和谐校园文化。从而强化实施“双引工程”。
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基本保障,其中导学关系是导师作用发挥的瓶颈。因此,导师应积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交流平台,切实地关心和爱护学生;要始终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创造以精神、制度和环境文化为一体的和谐校园文化。
权利和义务是并存的,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求导师发挥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同时应赋予导师必要的知情权、参与权、审核权、发言权和决定权来增强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的能力。
良好的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因素。院校应根据该校实际特点制定导师监督、考核、奖惩和激励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导师给予奖励。导师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业务的培养,要结合德育,采用基于诊断帮助式的、动态的绩效评价,时刻激励导师不断的自我完善[9]。
导师应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的单独指导,引导学生严守学术道德规范,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在生活上,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实践机会;搭建导师间资源、经验共享平台,帮助导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
高校要在管理体制的制定上遵循:利于校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利于思想政治部门工作的开展,利于导师教书育人作用的发挥,利于学生、教学和学位管理的紧密结合4个原则,对导师职责和要求进行文本化和制度化,落实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建立专兼职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专职辅导员通过专业化实现职业化[10]。同时,鼓励青年专业教师、学科(研究生)秘书兼任研究生辅导员,他们具有熟悉学科专业、与研究生密切接触等特点,对增强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具有天然优势。
首先要加强导师在党支部建设中的作用。党建工作为构建良好的导学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为此,应聘请导师作为党支部书记,对支部民主活动的开展予以指导,推动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与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实现科研、党建、德育三者的“品形”推进。同时要健全导师德育机制,提升导师思想政治水平。导师水平的高低决定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因此,在扩大导师队伍的同时,要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积极地推进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维互动机制;导师要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1)鼓励研究生参加实践。
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系,传授给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正确的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2)在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中育人。
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教育、科研和实践3个方面创建平台,即将研究生的实际思想与教学相结合,将科研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专业实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11]。
(3)用人格、党建、实践育人。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学会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首先,要人格育人,导师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和意志,为学生做好表率作用;其次,要实践育人,即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解学生之所惑;最后,要党建育人,即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开展民主活动,在活动中灌注思想教育[12]。
(4)构筑基地育人平台。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要始终以省、校、班级、导师和研究生五级网络为基础,搭建教师间、导学间和学生间的互动平台,在科研的过程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德育示范、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的基地[8],在社会服务和实践创新中落实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建立“无缝”“双向”沟通机制。
由于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内容的不同,往往由于配合不密切使得教育目的不能够很好地达到。所以我们要在保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建立拥有双向互动性、双向日常性和双向责任同担性的良好的沟通机制[13]。
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事关高层次人才为谁培养、事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事关研究生健康成长成才,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全面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才能更好地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得到更好的贯彻与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