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

2020-01-01 12:33郝晋华白亚锋
文化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亚文化话语政治

郝晋华 白亚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

网络文化是新兴技术和文化内容的综合体,更是把双刃剑,既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新方法,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带来了挑战。在当前复杂的网络文化语境中,需要辨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困境,加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义

(一)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视野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西方多元思潮和价值观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传播广泛性使得西方意识形态话语力量增强,冲击着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面对复杂的网络文化,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发展的基本规律,辨析西方多元思潮的利弊,对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视野,端正良好学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可信性和权威性。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效性

时效性,主要是针对两个方面来说的:一是时间效应,二是时间期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重视教育过程和方法的奏效时间,又重视教育效果的持续时间。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电视、多媒体、报纸等工具来搜集教育信息资源,导致内容比较单一局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话语交流呈现出效率低下的特征。网络技术时代的到来,拓展了获取知识的信息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元的形式与受教育者进行实时交流,缩短了教育的准备时间,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搜集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反馈信息,教育者可以针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三)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人本性

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提倡人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根本。话语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实践中建立密切联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促进人自身以及社会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承载着人所需要汲取的价值知识和外界信息,其话语本质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话语交流完成自我超越和实现自我价值,即最终使得学生在互动交往中完成对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规律的把握。而网络文化本身是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的一种文化,最大的正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2]。首先,网络文化自由、开放的特征让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表达的渠道,为人自觉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价值取向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多媒体性促进了人个性化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得以拓展,人们对于知识的获取吸收也更加便捷,由此有了庞大的知识信息库,在此基础上,人的学习、创新、实践能力就有了基础保障,人的个性化发展得以实现。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亚文化挤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

网络亚文化是流行于部分社会群体的一种文化形态,网络亚文化群体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抵抗性。在现实世界中,受政策、身份、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网络亚文化群体顺从于主流文化的规制,但网络的匿名性使其有了反抗的保护器。网络亚文化的群体呈现出自我宣泄式的反抗话语表达,宣泄式的表达能排解人们的不良情绪,实现他们意识表达被尊重的需求。然而,在泛娱乐思潮的推动下,恶搞文化、土味文化等网络亚文化频繁出现在网民的视野中,极易解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并挤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尤其是大学生容易被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误导[3]。红色经典、历史人物、革命先烈等被网络恶搞以博得关注,人们争相模仿戏说历史、讽刺经典、调侃政治的恶搞行为,恶搞文化的低俗性和反社会性愈发明显。近几年,土味文化成为亚文化的新潮流,其背后是大众猎奇和审丑心理的折射。当经济发展飞速,人们生活压力巨大,形态怪异的“社会摇青年”“大胃王”等土味文化很容易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刺激着他们平淡的生活。大学生对这类新奇、新潮的网络亚文化的接受程度往往大于主流文化,低级、媚俗的亚文化会给大学生传递不良思想,不利于他们对主流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理解和认同,这对高校思想教育话语的传播产生极大阻碍。

(二)网络文化的特性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

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其部分特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这使网络文化呈现为一种隐性主体特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现实的物理空间,能够进行现实的话语交流。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被认为是精英话语,有强大的理论支撑。而在虚拟的网络文化中,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网络交往中主体社会身份的制约,使得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尤其对于一些公共大事件,网上极易出现虚假造谣的“发声者”,他们的言论很容易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正统地位就会受到影响,话语权威也会受到威胁。此外,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呈现出碎片传播的特征,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颇深。碎片化信息中存在很多和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理念,大学生容易接受这些刺激性和娱乐性的新鲜事物,这些事物又迷惑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容易消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信仰,从而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

(三)话语博弈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控制力

话语是客观存在的表达,也是言说者观点和利益的指向。福克认为话语和权力是有同一性的,即话语本身具有权力。一般而言,国家是官方话语的主体,代表国家范围内的最高权力。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是代表着国家、社会和学生的利益,其言说的官方话语具有权威力量,但灌输式的话语教育方式、枯燥的内容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而兴起的网络语言却深受大学生的喜爱,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多变,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比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其简约的文字表述成为大学生网络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长此以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然会受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使用的话语与网络话语存在明显差异,网络话语难以被教育者认同和理解,那么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就无法及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主控力就会下降,从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控制力。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策略

(一)深化话语内涵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汇集以及高校师生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场域。我们既要看到网络文化的优势所在,取其长处,也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背景下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在网络文化中,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就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大力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各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二是话语内涵要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时代话语的引领旗帜。

(二)转变话语方式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在一个民族的历史演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根基[4]。语言从来都不是顽固不变的,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变话语方式。首先,话语资源要合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该汲取多元网络话语资源,吸收网络话语中积极、正面的话语,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供给侧改革。其次,话语内容输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人文关怀。传统的教育方式比较沉闷,阻碍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沟通,思政工作者要多研究大学生喜爱的网络语言,及时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最后,话语交流要平等。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顺从思维,他们要求平等对话的意识空前强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以互动式的话语方式和学生真诚对话,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为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高有利条件,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话语结合

在日新月异的网络空间,高校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播,巩固和拓展网络正面阵地。一方面,通过科学技术加快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精髓传递给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用中国智慧、中国特色话语阐述当代中国价值理念的义理与意义,以理论的彻底性为大学生价值观的自信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凝聚了中国力量,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5]。网络话语活泼、生动的特性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网络话语的表达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用接地的方式入教材、入课堂、入头脑,从而塑造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

(四)优化话语环境

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活动也离不开环境的助益。良好的环境拥有无形的感召力量,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6]。

其一,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平台舆情监测系统的建设。尤其是微信、微博等软件的舆情监测,搜集相关信息做出合理预判,对舆论事件做出紧急备案。面对网络文化中出现的非主流思想和负面消极的言论,“不能放纵其扩大影响,而要有决心和勇气与之斗争,特别是思想舆论斗争”[7]。要善于用优秀传统文化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进行理性阐释,旗帜鲜明地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其二,优化教师队伍媒介素养的建设。一方面,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培养一支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网络素养高,又能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育活动的教师队伍,这是网络文化背景下优化话语环境的基本保障。教育者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能够自觉明辨不良信息,做净化话语环境的扫地僧。另一方面,培养一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队伍,参与网络信息的监测,这样既使学生参与了网络管理,又能拓展学生对媒介素养的认知,从而自觉维护网络话语环境,让广大师生受益。

猜你喜欢
亚文化话语政治
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探析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把脉“腐败亚文化”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