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亮 李 永
健康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中国传统文学里阐述的各种文化中,健康文化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文化之一。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健康文化包含身体健康文化、心理健康文化、道德健康文化、人际健康文化等。
身体健康是所有健康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全面健康的基础,没有身体健康这个重要基础,很多健康将无从谈起。所以先贤圣哲早就关注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引导和劝诫。
老子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伟人。《老子》体现出很多重要的身体健康文化。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倡导人们一定要遵循道、遵循自然,这样我们的身心才能健康舒畅,达到自己最高的生命境界。先秦《击壤歌》记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庄子·让王》同样说过类似的话:“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就是先贤们强调尊重自然的重要性。《老子》第十九章:“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社会的规律,减少自私,降低欲望。这样才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老子》第十章“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即指出,人们要经常放松身心,放松自己,如同婴儿一样柔和,方能达到身体健康的良好状态。《老子》第四十三章里同样讲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往往处于天下最坚强的事物之上。《老子》第七十六章中又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只有处在柔弱的状态下,我们放松心情、开阔心境,方能获得健康。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论语》中充分彰显出关于身体健康的思考和观点。《论语·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这里体现了孔子的饮食选择标准,与今天我们的健康饮食标准相差无几。粮食不怕精,鱼肉不嫌细。食物陈旧、变味、腐烂以后不能吃。食物颜色变了、气味变了,不吃。食物烹调不当,不吃。不吃非季节性的食物。食物切割不正确不能吃,不添加合适的调味品不吃。即使桌上的肉很多,不能超过主食的量。酒虽然没有限制,但不能喝醉。外面卖的肉干和酒不能吃。做菜每次都应该放点姜,但不能放多。孔子在这里强调了身体健康,注重防止病从口入。
道德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道德健康不管对于个人而言,还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学对道德健康就有着丰富深刻的阐释。
道德健康是平衡健康的第一要素,健康应以道德为本。“道”是指人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应该遵循的规律、规则,“德”是指个人品德和思想情操。“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外化。道德是人类应当遵守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规律、规则,违反了这些规律、规则,违反者的身心健康就会受到伤害,就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要求人们应该以道作为人生志向,以德作为做人的根本,以仁作为做人的基础,把六艺作为丰富人生志趣的事情。孔子把道德看成做人的基础,直至今天,人们对此观点也十分认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是说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不能强加给别人。《论语·颜渊》中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品德高尚的人是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是促成别人的坏事。
“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关键,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为中华民族国家建设、社会治理、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的道德文化基础。《论语·雍也》中说:“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者,就是说自己想立足也要帮助别人立足,自己想腾达也要帮助别人腾达。从自己的身边事做起,这就是成为仁者的方法。墨子的“兼爱”思想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墨子认为人们不仅要爱自己,还应该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人人相互爱戴,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社会图景。今天之所以认为墨子思想脱离现实,不是因为墨子的思想有问题、不正确,而是我们社会还没有发展到或者说没有达到墨子描绘的发展程度。接着墨子在“兼爱”的基础上提出“非攻”,这更是一幅美好的画面。今天世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被战争破坏家园的人们流离失所,如果各个国家都不打仗,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这是多么美好幸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仁爱思想将为未来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生活、幸福发展指引方向和目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孔子在《论语·里仁》里对义利观念的阐释。君子衡量事物的标准是道义,而小人只考虑自己的得失。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对义利观念进行阐释的思想家,他的观点和主张体现了他对社会人生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指出富贵如果可以合理合法追求得到的话,哪怕是做车夫我也愿意。如果不能合理合法得到,我就做自己喜欢的事。司马迁在《史记》里也说过类似的观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都正面肯定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为了钱财,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这就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为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明确了典范和标准。
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引起他的生理等方面的问题,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所以,心理健康不容忽视,我国的传统典籍就对心理健康提出了要求。
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孔子提倡人们做一个光明磊落、心胸坦荡的君子,而不能做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小人。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讲君子吃东西不要求太饱、太好,居住条件不要求太舒适、太安逸。人们对物质条件的追求必须有所节制,否则欲壑难填,我们将被物质奴役,也就没有办法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因而也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章)名誉与生命相比,哪一个重要?生命与拥有的物质相比,哪一个重要?得与失哪一个正确?所以,过分爱名则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多拥有财富必定遭受惨重的损失,懂得满足才不会遭到屈辱,适可而止才不会遇到危险,这样的话才能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八章)老子提倡要“柔弱不争”。柔弱并不是懦弱,柔弱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因为世界上许多表面柔弱的事物却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柔弱的方式能够让外界更少地为自己制造障碍,自己也才能更好地得到长足发展。“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方才可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第八章),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人际健康指的是拥有积极、正面、健康的人际关系。与通常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一定区别,如同流合污、狼狈为奸者之间的关系也很好,但不属于人际健康的范畴。传统文学中体现出的人际健康准则主要有三点:谨慎交友、诚信立人、宽恕待人。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交友一定要了解对方,不能滥交,否则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影响自己人际健康。老子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即强调了解别人的重要性。孔子又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指导我们了解别人的方法和途径:应该观察他一言一行的动机,了解他的人生道路,关注他做事的方法态度。这样的话,这个人就没办法在你面前隐藏什么。“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人们所犯的错误,总是和他那一类人犯的错误一样。通过观察一个人犯的错误,就知道这个人有没有仁德了。孔子认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和基础,有仁德的人会尽可能避免犯错,而没有仁德的人从根本上就已经错了。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孔子非常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也相信诚信普遍存在:“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论语·公冶长》)哪怕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能够有像孔丘一样讲究诚信的人。《论语·季氏篇》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其中“友直”便说明了孔子对于真诚待人的重视。孔子学生曾子对诚信的重视和老师是一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拥有了诚信这个基础,才会有做人的基础,如果社会普遍不讲诚信,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信任,处处提防、到处陷阱,人际健康自然将受到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也无幸福可言。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宽容的一面。但是,孔子宽恕待人不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犯错都是有原因的,什么样的人就会犯什么样的错误。只要观察这个人所犯的错误就知道他是哪一类人了。如果不是存心、只是过失导致的错误勉强可以原谅,但是明知这样做不对却故意为之,就不能原谅了。
中国传统文学中包含了影响深远、内涵深刻的健康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之一,发掘和整理传统文学中的健康文化,对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