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娱乐至死”引发的对校园文化的思考

2020-01-01 01:25赵越寻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创作文化

赵越寻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1 本书论证思路

1.1 媒介的意义

作者在整本书的开始,就提出了“媒介即隐喻”[1]的观点,这句话也成为了本书整体的中心论点,一切从文化中来、与文化相关的事情都是基于此观点而得出的。从整本书来看,我认为此处的“隐喻”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的内容以及它表现的各种形式。如作者举例的在西部非洲的村落中,他们虽然没有文字,但是他们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促进了民法的诞生,他们的思想就存在于这些表达方式之中;在印刷术时代下,一个考生的脚注“此系1981年1月18日本调查者在罗斯福酒店亲耳听见”来证明其真实性,认为其等同于自己的300处论文引用,然而在被回答“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后作出修改通过考试并得到了书面的合格证明;还有苏格拉底时代对于修辞的使用是“正确的观点得以发现和阐明的正确途径”来证明对于真理的认识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连,这一点无需赘述,在苏格拉底的希腊时期,修辞学便是国民的必修课,其追求真理而死的方式便更加衬托了媒介的之于文化的作用。

虽然作者肯定了媒介的作用之广泛,但作者同时也提到了,即便媒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媒介的变化并没有带来人们思想结构或认知能力的变化,并且也不能涵盖任何人和任何事。

1.2 印刷时代下的严肃和理性

在这一章节里作者主要是运用了林肯和道格拉斯1854年7个小时的辩论这一极具代表性的例子为基础来证明在印刷时代的整体文化氛围的严肃和理性。值得一提的是,在道格拉斯3小时的发言过后,林肯甚至让听众先去吃饭,再精神饱满的回来继续听自己的发言和道格拉斯的反驳,这在今天是根本无法想象的。这个例子不仅旨在证明这两位优秀的辩者其逻辑以及表达能力的卓越,更多指向这些听众的能力。首先这些人并不关心他们的政治级别(他们当时既不是总统候选人,也不是参议员候选人),只是当成社会生活的正常组成部分;其次从注意时长上,总计7小时的聚精会神着实令人难以置信;另外,道格拉斯的发言中抛给林肯的问题中,涵盖法律、历史、政治、甚至是邻里争吵的多方面的问题,听懂这些辩论的内容需要及其丰厚的知识面。更令人惊异的是,这种辩论在当时十分常见,男女演讲者可以仅仅在树墩上完成两三个小时的演讲而不用担心没有听众。这类社会现象集中反映了无论是政客还是平民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更是进一步说明了社会整体的严肃理性之风。

1.3 电视时代的“娱乐至死”现象

作者认为,电视上的每个镜头的时间是3.5秒,如此短暂的时间,我们的眼睛根本无法休息。在电视时代的媒介传播中,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无论是宗教、医学、政治以及人文历史都难以逃脱。

对于本章节的观点,作者以很理性深刻的口吻提出:“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1]以宗教为例,在电视为主流媒介的情况下,宗教的传播并没有用严肃虔诚的方式,可以带着棒球帽、可以在间隙播放音乐排行榜前十名的歌曲、出现了“你根本不必虔诚的论断”;心脏的三路分流手术被50个电视台直播;总统候选人的辩论只有5分钟,也不关心是否有丰富的知识的逻辑思维,而更加在乎他们如何微笑如何说俏皮话[1];细细思索其背后的隐患,西方民众的信仰可以毫无规范毫无敬畏、医疗可以不顾摄像设备的细菌以及血腥对于儿童的不良影响、总统的候选人只需像如今的艺人一样包装(那么林肯这样废除农奴制的杰出人才绝不会当选总统)让人不寒而栗。那么不难联想,在这种形象至上的社会大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人会对于历史更加漠不关心。我们不愿意或者说根本没必要去关心60年前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人会避开历史的前因后果以及较为深刻的复杂阐述,进而让教育行业也难有滋味。长此以往,我们不是拒绝记忆,而是不会记忆了。

2 对于我国大众文化的思考

2.1 大众文化市场繁荣

前文说到了《娱乐至死》里面对于文化的若干反思,作者是悲观的,但是同时人类在驾驭和反抗技术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人一直在创造媒介、享受媒介带来乐趣的同时又与媒介进行“角斗”,避免外物在实际意义上取代人类。这在大众文化地领域中同样如此。我试图结合我们大众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2]。对于我国来说,严格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实际上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的。[3]首先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体为传播媒介,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我国对于文化层面一直十分重视,一直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应当是我们大众文化发展的背景和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如今新兴媒体(包括抖音快手电视广告)作为我国的主要传播媒介,使得文化产品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现在一些运营商的技术都趋向成熟,给大众提供了创造文化的技术支持。大背景上来说,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温饱早已经不是问题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始凸显。如今,我国即将步入全面小康社会,这应当是我国大众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综合这些条件,使得我们的大众文化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在这一时期大众文化的创作量大,大众文化的市场较为繁荣,并且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总体来看是健康的。

正如新媒体背景下的大众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秩等级森严的分割现状,在相对开放自由的话语空间中,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移动客户端设备的普及和通信信息技术的发达,使离群索居的大山者,有机会知晓繁华都市的商业文化和 曾经被小部分人掌握的精英知识和专业思想,“分享”成为移动新媒体鼓励推崇并一直致力于实现的理想状态,“分享”和“评论”也是大众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的表现,在相对平等、民主的网络氛围中,调动了大众参与社会舆论 建设以及文化创造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自身文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也让不同文化有了交流和融合的可能。[4]从事实上来看,在我国有着优秀历史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加上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相关文化,我们如今注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种种的政策利好,使得如今的大众的文化呈现丰富多彩的特点。

2.2 大众文化的特点

2.2.1 传播速度快

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在西方与东方国家的不同实践中都得到了印证,中国亦不例外,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大众文化生产的批量性、可重复性特征愈发明显地体现出来。它所代表的是一种信息共享与知识普及的文化形态,强调传播内容的使用价值,亦不排斥作为文化产品的娱情功能。[5]在科技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无数的信息以网络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在知识、信息、技术都迅猛发展的今天,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的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一条简简单单网络的推文的转发次数可以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一些“网络大V”的微博阅读量更是高得吓人。在智能手机的持有量持续走高的今天,大众文化作品的传播速度快到我们无法想象,有时刚刚发布的网络歌曲在发布以后就会火遍大街小巷,从上线网络到脍炙人口往往只需要几天的时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2.2.2 文化创作的形式多样

得益于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文化的创作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如今,短视频、歌曲、通俗诗、广告等形式都已经不是网络红人的专属,也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短视频的形式更是广受欢迎。无论是做饭做菜、亦或是教育孩子都可以进行推送。另外一些高质量的文化作品也是不断涌现,大众文化总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正是这种丰富多彩的形式才构成了如今的文化市场。

2.2.3 创作水平差异大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普遍流行,冲击甚至改变了现行的文化形态及其秩序,因而 对于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文化接受层面考察,人们对于大众文化的价值评价也不尽一致。[6]从整体的目标和方向上来说,我国一直努力创作一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人民群众有享受文化精神消费的权利。虽然我国的所有文化现象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使得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它遵守商业原则,它直接导致了创作者的物化。文艺创作者不得不将文化当作商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创作。[7]在智能手机如此普及的今天,短视频和歌曲包括书刊的准入门槛也较低,都是在鼓励大众去进行创作。这样的话创作主体的水平一定是参差不齐的,并且各个文化创作主体之间风格不一、水平不同,使得文化市场的产品差异巨大:在歌曲平台上可能有像周杰伦《兰亭序》中“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这样的国风诗词,也有歌词简单的一些网络流水歌;有一些精心设计具有深刻意义的广告,也一样有一些较为简单的宣传,这些大众文化的产品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无论是从美学还是技术含量的角度上看,他们都是水平不一的,他们的受众面也并不一样。并且很多大众文化产品的社会认可度也不太一样,比如如今盛行的说唱嘻哈文化,在年轻人中间就广受欢迎,但是在中年人中就并不是很受认可。当然文化创作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但是从整体上看,大众文化创作水平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3 文化创作的应有之策

3.1 文化创作者应该紧握核心价值

结合大众文化的传播特点,若是想要提升大众文化的质量和水准,我想我们也应该拿出所针对性的行动。既然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并且创作的主体不一、水平不一,那我们就应该从源头提升大众文化的创作水准,即从文化创作者的角度来提升大众文化的总体水平。正如朱熹《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说的那样,想要文化发挥其正向的作用,当然需要源头有活水,文化有核心。

文化的创作者首先应该知晓文化的重要作用,明白自己肩上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市场,这样他们的作品成为经典长盛不衰的可能,对于我国文化市场的繁荣则更有“积跬步而致千里”的效果;另外文化市场虽然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但创作者都必须紧握其创作的核心价值:即我想表达什么。无论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的大众文化,无论是小说报刊还是广告音乐的文化形式,都不能触碰法律的底线,不能出现诱导犯罪和宣扬不正确的三观为目的导向来进行创作,更不能打“擦边球”从而妄图躲过法律的制裁。在内容上应该遵守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党的要求,并严守法律底线。文化创作者们有了正确的主旨,无论我们的选材千变万化,在大众文化海洋徜徉的时候,都会有核心价值这样的灯塔去给我们指明道路。

3.2 多措并举联动促进

大众文化理应来源于大众、服务于大众、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从大众文化调整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这种改进应该是多方面的。从本源来说,作品创作是一个文化的过程,所以文化是需要通过教育这样的方式来改进的:我们还应该广泛普及教育,保证让大众有一定的文化水准,也就“下限”另外对于偏精英化的文化创造者群体中,有关部门应该在把握主旋律的同时适当放宽界限,给予文化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让更多的优秀文化创造者敢于尝试不同文化题材,这可能就是突破“上限”,另外好的作品是应该在阳光下让大众点评的,也是可以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的。无论娱乐行业怎么发展,只要它触及红线,无处不在的“把关人”就会加以管制,扼住不正之风[8]厂商可以严加把控,阻止一些污流汇入市场。另外无论是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还是相关部门的秉公执法,都应该让我们的大众文化朝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交融的,有了好的大众文化,将会给我们的经济建设带来一个好的舆论氛围,将会反作用于我们的经济建设,助力我国经济的腾飞。

4 结束语

《娱乐至死》的创作年代与今天是有距离的,不可否认他没有对于今天新媒体技术成熟的背景下“娱乐至死”的概念又该何去何从的表述,并且作者身处美国,收到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其文化作品势必会与我们的国情和中国的土壤里生长的文字习惯和价值取向确实有所不同。如今传媒方式已经发生变化,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多样化的,该书与我们现在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但是我仍然认为《娱乐至死》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和文化息息相关,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很建议大家阅读。但是依个人拙见,《娱乐至死》这本书可能很难当做消遣随手翻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作者深邃的思想。

大众文化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如今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正确对待大众文化,具有无比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创作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谁远谁近?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浅析“大众文化”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