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辛琛臣
杨斯盛(1851—1908),号锦春,上海浦东蔡路青墩人。杨斯盛父母早亡、勤奋好学,后承建外滩江海关北楼一举成名,时称工界伟人、营造泰斗,被人称为“近代建筑营造业的一代宗师”。杨斯盛幼年遭失学之痛,壮年以朗朗诵读为乐,晚年则立捐产兴学之志。为了兴学,杨斯盛在宗祠设义塾,将上海一所别墅改为广明小学,翌年,增设广明师范讲习所。并在浦东六里桥购地40余亩,兴建浦东中学。著名学者胡适,对杨斯盛的人格和“毁家兴学”之举,十分赞赏。他在《四十自述》文集中,开卷第一篇就是《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胡适先生曾应邀为浦东中学题词:“杨公发愿为国家造人材,诸位同学应该发愿把自己铸造成器。”
咸丰元年1851年,出生于上海浦东的杨斯盛,因为父母早逝,家境贫穷,不得不在13岁时出来谋生。杨斯盛虽然年纪小,干起活来手脚麻利而且乐于助人。虽然没读过书,但杨斯盛很聪明,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而且总跟洋人打交道,竟然还学会了英文。学习让杨斯盛的眼界放宽,随后,他用打工积蓄开了一家杨瑞泰营造厂,因为努力肯干,公司运营良好。
光绪十六年,清政府重建上海海关,因为建筑难度大,同行竟然没有敢来投标的,反而有几家外国公司前来投标,这件事对杨斯盛触动很大,知识匮乏太可怕。此后,杨斯盛通过努力终于中标,并亲自督工建造,海关终于建成,是当时上海最显赫的西式建筑。1893年海关顺利完工,成为当时外滩标志性建筑。为此杨斯盛成为上海建筑业的领袖,他开了华人和外商争夺大型建筑承包权的先河。
杨斯盛跻身于上海滩富豪之列,而且在建筑业口碑极佳,许多业务纷至沓来,但杨斯盛并没有马上接手其他业务,反而投资办起了学校。其实杨斯盛早已心怀爱国救国之志,他在自家宗祠里设立私塾,招收贫穷子弟入学,不收任何学杂费。杨斯盛深有感触地说:“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机会读书,好在自己有机会弥补,才得以将生意做大,没有知识寸步难行。我现在有能力,让失学的孩子们有书读,而读书就得建学校,这样才能将知识传播出去。”虽然不被理解,杨斯盛依然坚持。
1904年,在上海公共租界梅白克路,杨斯盛出资兴建了广明小学和广明师范讲习所。为了让学校越办越好,杨斯盛特意请来当时知名学者黄炎培助教。1905年,杨斯盛又在上海浦东购地建校,前后出资共计16万两白银。
杨斯盛如此大手笔建校,引来社会各界诸多猜疑。有好事者纷纷传言,杨斯盛如此下血本,是沽名钓誉,为以后进入政界铺路。于是,有位学政官员在视察学校之后,准备将杨斯盛捐资办学之事奏请朝廷奖励。杨斯盛却笑着说:“我办学难道是为了获得高官厚禄吗?”学政官员不解地问:“不图当官那为了什么呀?”杨斯盛意味深长地说:“我就是喜欢听读书的声音。”
1907年,上海私立浦东中学终于建成,黄炎培被聘为首任校长。随后,杨斯盛又出资12万两,为学校添置诸多设备。为建浦东中学,杨斯盛前后捐资达30多万两,占其家产总值三分之二,而杨斯盛的家庭生活却极其简朴,家人为此取笑他是“毁家兴 学”。
杨斯盛“毁家兴学”终有成就,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浦东中学与上海中学、苏州中学、扬州中学并称“江南四大名校”。上海浦东中学迅速跻身于名校行列,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杨斯盛以“勤诚”两字为校训告诫并勉励师生们,他说:“第一是勤,学生是中国的主人翁,担当中国未来的一切事业,要有精神和体魄上的担当,全看我们能不能勤,不勤就永远没有希望。第二是朴,繁华奢侈,是朴的反面,凡是贪享受、爱繁华的人,永远没有希望。人心不能两用,自古成就事业者,不管做学问,还是从事实业的,无不专心致志。”
许多优秀学生如历史学家范文澜、罗尔纲,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物理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工程专家陈芳允,翻译家、文学家叶君健,文学家马识途,著名导演谢晋,海内外院士级科学家20余位等都是从浦东中学毕业或结业,从而成为国家栋梁。学校也培养了一大批赤心报国、勇赴国难的革命志士,何挺颖、胡也频、殷夫、邓拔奇、王长庚等14位烈士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美丽整洁的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清脆悦耳,传得很远很远,曾经对杨斯盛捐资办学而极尽诽谤的人,终于明白了杨斯盛的“喜听书声”并不是戏言,世上唯有读书声才是最美妙悦耳的。
杨斯盛终其一生捐资办学,自己却从不插手学校事务,而且对家人也立下规矩:“杨氏子孙不得干涉校产校务。”真正做到只喜听书声,决不沽名钓誉,在所有捐资兴建的学校里,没有一所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生命不息,办学不止。1908年,杨斯盛病重,却还牵挂学校发展以及学生费用问题,他对黄炎培说:“余于校务无所憾,未能悉免诸生学费,苟天假余年,以余在工商业上之信誉,岁入且巨万,誓必悉以付吾校及其余公益。”黄炎培为此感慨地说:“杨先生毁家兴学,一切为了教育,没有一丝一毫为个人立名。”1908年4月30日杨斯盛积劳成疾,不幸辞世,享年57岁。黄炎培为他题写墓碑“静听书声”,希望杨斯盛在另一个世界里,能继续听到读书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