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议『销毁手机』

2020-01-01 07:42方鸿儒
杂文月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李叔同仁爱教育者

●方鸿儒

安徽淮南凤台某校因公开销毁学生带入校园的手机而引起网上热议:律师、老师、学生、家长,见仁见智,各执一词。据校方所云:销毁之举是与家长签了协议的,其初衷是“为了学生好”,且是在久治无效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云云。

笔者亦聊抒己见,以为不应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一味禁堵,“销毁手机”不可取。无效管理不应成为“销毁”的理由,正恰相反,是反思、考验我们教育耐心与管理艺术的契机。

“销毁手机”的理由自然是很冠冕堂皇的——“影响学习,玩物丧志。”笔者亦是开“子曰店”的老九,对此说颇为存疑:学生时代好学者与贪玩者,日后究竟谁的成就大,还真难以一言定论。

平心而论,人生的“知识”(广义的)还未必都在“教科书”上而在“互联网”上。对人类任一进步的高科技产品是封堵不住的,“销毁”则更不可取。教育须放开眼界,不能墨守成规。

著名历史学家科尔德的成长就颇得益于他父亲对他读“闲书”的宽容。他父亲曾自述:“有好长一段时间,科尔德读的尽是些讲潜艇、军舰、战斗机的书。我们真担忧,要到什么时候他才会对战争之外的书发生兴趣呢?到了初三和高一阶段,他便开始借丘吉尔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之类的书回家看。他在这方面的兴趣使他与历史结下不解之缘。”

诚然,“手机”与“闲书”因时代不同而物有所异,但对孩子的吸引力是一样的。人类的创新其实都是由“入迷”而“入门”而“创新”。孩子兴趣的激发正是未来事业成功的起步!沉湎于玩手机的说不定将来就是库帕或乔布斯的传人!倘我们以粗暴的手段将带入校园的“手机”一概销毁了事,则很可能在毁灭一个“未来的天才”,笔者以为!

教育的真谛在以“诚信”感人,而非在一味以销毁来“警示”。书载:当年李叔同先生与夏丏尊先生同在浙江一师任教。一次学生宿舍里有人丢失东西,大家猜测是某个学生偷的。夏先生身为舍监兼修身课教师,便去向李先生请教。未料李先生竟教夏先生“自杀”!他说:“你肯自杀吗?你若肯自杀,就出一张布告,说:‘做贼的人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人自首,足见舍监诚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育!’果能这样,一定可以感动人,一定会有人来自首。”

事虽有异,但教育理念是相通的。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李叔同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向善的,是可以转化、变好的。所说“劝人自杀”,并非是故作危言,而是希冀着以自己的敬业精神去感化人、教育人,以自己人格的魅力促使犯错的学生迷途知返。

但用“销毁手机”去“警示”学生,因为久治无效便出此下策将手机“销毁”,则无疑证明着教育手段的匮乏或管理的无能。如何因势利导将孩子们对手机的酷爱引导到物有所用,用有所益,确是摆在教育界面前的一道难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报载:新加坡为着“培养学生网络素养”,中学教学有专门8 节课设置,提出“网络公民”的概念,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时代。

学校是否也可以和家委会沟通,学生、家长、老师一起开展对玩手机利弊、管控的讨论,可以专开设一门有助于学习的手机课,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自控上网、适度看手机的良好习惯等等。教育者心诚智多,何愁没有对策?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说:“仁爱产生仁爱,野蛮产生野蛮,这就是真理。”销毁手机,“警示”学生,只能收一时之效,唯有以让学生“心悦诚服”的仁爱心与感召力,他们方终身受益。“文明”之灯应在我们教育者的心中永不熄灭。

猜你喜欢
李叔同仁爱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影像中的灿烂人生
——《李叔同——弘一大师影像》简评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听李叔同送别(外一首)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智勇仁爱无所私的梁将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