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彼得·汉德克

2019-12-31 06:13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德克残雪诺贝尔文学奖

残雪

截至2019年10月10日,在英国博彩公司发布的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湖南女作家残雪排在第13位。排名最高时,她位列第三位,一度超过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虽然最终和村上春树一样无缘诺奖,但残雪的知名度在国内大幅提升,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她。

有“写作女巫”之称的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祖籍湖南耒阳。残雪著有《五香街》《吕芳诗小姐》《赤脚医生》等作品,累计700万余字。此前,残雪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算高,她的很多作品都较为难懂,有人说当她的书迷“有门槛”。但在海外,残雪颇有名气,是作品被译介到海外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四年前,残雪获得国外多项文学獎提名,并斩获美国第八届最佳翻译图书奖,成为唯一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作家。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称赞残雪是“中国的卡夫卡”“一位很特别的作家”。

残雪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都在湖南度过。岳麓山下的生活,在她生命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折射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她曾做过街道工厂的工人、代课老师、个体裁缝……有着极为丰富的人生体验。近些年,残雪住在云南西双版纳,极少公开露面。66岁的她生活简单宁静,作息规律,每天花一小时写作,热爱哲学,坚持跑步,不喜社交。她说自己的作品是写给未来的,写给年轻人的,她也会一直坚持写下去。

锐评:虽最终未能获奖,但诺贝尔奖使得残雪为大众知晓,然而一个奖项的作用终究有限,大批量的优质作品也许无缘诺贝尔奖,它们该怎么办?我们并不缺乏好的文学,只是缺乏合适的契机让它们为大众所知。

彼得·汉德克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一直是一个法则的“违抗者”。1966年4月的某天,一个一身“披头士”打扮的年轻人闯入著名德语文学团体“四七社”的聚会现场,指责当时包括君特·格拉斯在内的文坛写作者“题材守旧,语言陈腐”,一时语惊四座,引发热议。这个年轻人就是汉德克。

如今,这个曾经的叛逆青年,已成为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剧作家和小说家,当然,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就在他猛烈抨击“四七社”诸人的两个月后,汉德克的戏剧《骂观众》在法兰克福的首演引起巨大轰动。1968年初,他又发表了“说话剧”《卡斯帕》,迎来了戏剧实验和语言批判的高峰。

但汉德克并没有沉溺于语言实验中。20世纪70年代,他转向“新主体性”文学,创作了若干部近于写实风格的小说。90年代中期,他又写起了游记,同时发表政论。1996年他出版的旅行随笔《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与德林纳河的冬日之旅:或塞尔维亚求公义》,遭到了欧洲政坛的猛烈抨击,他因此被迫宣布放弃海涅文学奖。

在外界看来,汉德克始终是一个非常先锋的小说家,一个离经叛道、颠覆传统戏剧的剧作家,但汉德克却认为自己是一个偏向传统与经典的作家,只是因为“一种对人的充满矛盾的爱”他才写作,而所有的形式变幻和语言实验,不过是心灵的变体。

锐评:虽然面对很多争议,但汉德克依然获得了无数人的尊重。即便获奖无数,但在汉德克的眼中,文学并不是封圣之物。他曾说,在文学上没有所谓的高峰,最多是一个小山丘,人们可以在上面建一些葡萄园之类的,还可以让孩子在这个小山坡上玩,而这就是文学。

写作点拨

无论是否获奖,当热闹散场,彼得·汉德克和残雪仍旧要继续自己独特而艰辛的写作之路,那些作品也在静静等待着属于它们的读者。在这个喧嚣世界里,纯文学依旧是一束照亮人性的微光。这两位作家的故事可以用于写作坚持自我、作家与读者的关系等话题的作文。

猜你喜欢
德克残雪诺贝尔文学奖
贺德克液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主持人的话
雪中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论残雪“新实验”文学的转向
沙漠里的历险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残雪的理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