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与微观循环: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音乐产业人才培养

2019-12-31 02:59张丰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人才音乐专业

■ 张丰艳

自十六届七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之后,音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受到政府、业界的高度关注。腾讯、阿里、网易、小米、字节跳动、华为和中国移动等公司纷纷进军音乐产业,通过并购、融资等方式,加速音乐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各大高校开始关注音乐产业研究,中国音乐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据国际唱片业(IFPI)的统计,中国音乐产业的国际排名从2009年全球三十九名飞跃至2018年的全球第七。①

尽管如此,在总体实力上,包括体系建构、创新激励、分配方式、政策执行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人才匮乏和培养方向的供求错位,制约了音乐产业的结构升级和后续发展。为此,研究适应当下产业需求的音乐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紧迫性。

一、“三螺旋”视角下制约产业发展的人才匮乏问题

(一)数字时代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数据网络信息传播和存储技术的发展,颠覆了音乐的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也改变了音乐产业的商业逻辑,流媒体音乐替代实体唱片和数字下载,成为当前全球主流的音乐传播模式,对音乐产业生态健康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版权法规的滞后、盗版现象的泛滥、听众付费习惯的欠缺,一直损害着音乐的有效传播和良性循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拥有6.08亿互联网音乐用户,如果按照国际平均流媒体付费比例和付费标准计算,中国理应成为全世界音乐产业市值最高的国家,超过目前位居第一的美国4.7倍。②然而,受互联网音乐免费多年的影响,中国音乐用户付费意识淡薄,流媒体音乐的付费率位于世界最低水平,低于目前平均水平近41个百分点。③

音乐用户的低付费率,是制约音乐精品生产的核心因素。全球销售最佳的十大音乐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Billboard榜单前40名中,没有一位来自中国。甚至在Billboard榜单中,有韩国、日本音乐流行榜,而中国音乐流行榜却被排除在外。从表面上看,这是归于用户音乐素养教育程度不够、审美能力和版权意识薄弱、创作群体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等原因,但究其本质,是整个产业格局未能真正建构起一套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行业管理体制所导致的。缺乏国家和行业层面支持的“音乐通才”培养机制,是造成目前音乐产业生态失衡的主要根源。

(二)基于“三螺旋”理论建构产业创新体系

“三螺旋”结构最初源于对DNA结构的某种假设与猜想。20世纪50年代,美国遗传学家查德·列万亭(Richard Lewontin)在其著作《三螺旋:基因、生物体和环境》中指出,基因、组织和环境就像三条螺旋交缠在一起,它们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呈现出动态、有机的影响关系。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和荷兰学者罗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将此运用到社会学领域,并以高校、产业和政府为具体研究对象,关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体系中三个主体之间双边和三边的相互作用。大学、产业与政府这种既保留自己原有的作用和独特身份,又与其他主体共同互动、交叉、重叠的联系与作用,在创新过程中像三条交织的螺旋线,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形成长效的创新、育人的动力机制。④

(三)“三螺旋”理论下的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音乐产业尤其是在数字音乐方面,近年来的优势十分明显,凭借强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市场拥有全球最多的音乐用户数,助推腾讯音乐娱乐等企业成功上市;乐器方面,据“2018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主办方之一的中国乐器协会介绍,中国乐器市场规模达448亿元人民币,占据全球乐器市场三成左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乐器市场;音乐教育方面,中国具有近4000万钢琴琴童和近3000万小提琴琴童,中国音乐教育市场营收近1000亿元人民币。⑤然而,我国音乐产值与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却极不相称,不仅落后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甚至落后于人口仅5000万的韩国。

按照三螺旋结构,政府、产业和高校应当相互配合,互为支撑。音乐产业的著作权立法、相关政府组织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制定、教育部门对音乐素质教育的方向引导、政策导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音乐产业人才的能力与专业程度,同样也将影响到政府的决策以及产业的繁荣。但目前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音乐产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和企业对于自身职责也未到位,三者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的螺旋链条并未形成。

从当前产业需求上看,从A&R部门的人才遴选到PR部门的作品宣发,从传统唱片的制作预付到交流互动式的打赏分成,音乐作品的传播、分配方式、聆听场景和商业模式,都在技术的推动下被彻底颠覆。整个行业的巨大革新引发了对音乐产业人才需求的巨大变化。从此前依赖唱片公司的艺人发掘、渠道发行,到如今依赖互联网渠道下的数字出版、整合营销;从纯粹需要爱音乐、懂音乐的“专业人才”,升级到需要不仅懂音乐,并且了解音乐版权、平台逻辑、新媒体语言、营销技巧的“音乐全才”。虽然已有少数高校在探索新型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音乐人才培养意识、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依然相对滞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落差,无法顺应音乐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趋势。

音乐产业有着特殊的属性,从业人员需要不仅具备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策划编辑等基础能力,还需要具备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需要具备音乐审美品位,懂得音乐创作规律。受长期应试教育和单一化培养体制的影响,在发达国家看似基本的音乐素养,在我国却成为奢求的音乐才能,市场、金融、传播学、法务等其他专业的学生,难以通过和西方教育一样的宽口径培养模式,跨界成为音乐产业的合格人选。

以音乐法务这个职业为例,从业者需要兼具音乐常识与法律背景,需要了解音乐作词、作曲、编曲、演唱、录音、混音的复杂创作过程,因此在权利种类中涉及了词作者、曲作者、主要演唱者、伴唱者、乐手、录音制作者以及音乐进入公共使用领域后的编曲者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在广播电视、电影、卡拉ok、游戏、互联网传播中有着各自的权利使用场景,甚至同样是音乐在互联网的使用,音乐直播和音乐聆听播放,对权利属性也有着不同的定义;同样是互联网传播,会涉及作品未经授权被演唱、被传播、被改编、被同步使用等不同类型的侵权。因此,单纯的音乐工作者或法律工作者都难以胜任音乐法务的职位,知识产权圈把音乐法务认定为最具工作难度的职位,一些网络平台甚至开出千万高薪聘请优秀的法务人员。⑥

尤其在网络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后,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与现有音乐专业的就业困境之间形成了鲜明反差,产业人才培养与专业结构调整变得更加急迫。调查发现,目前全国开设音乐相关专业的本科高校合计450所,⑦共有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学等1031个音乐专业方向。其中每年招收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数最多,高达16359人,占音乐类总招生人数的46%;音乐教育专业招收6681人,占总招收人数的19%;音乐学理论专业的招收10726人,占比30%;音乐创作专业招收813人,占比2%⑧;录音专业全国总招收人数706人,占比2%;音乐产业相关专业⑨招收人数499,占比仅1%。

数据显示,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学等传统音乐专业类人才,在培养数量上明显多于音乐传播、艺术管理等音乐产业服务类专业。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与产业需求不相称,导致音乐专业人才择业困难,音乐产业及管理人才却严重短缺、供不应求。

表1中国院校开设艺术管理/音乐传播一览

美国音乐产业的繁荣发展,是以高校培养足够数量的产业人才为前提保障的。就公开数据统计,美国共有602所高校提供和音乐相关的专业,其中开设音乐产业服务管理类专业的高校共125所,开设音乐产业(music industry)的13所,音乐商业(music business)的85所,音乐管理(music management)的16所,含艺术管理(Arts Management)的音乐学院11所。美国每年共有2478个音乐相关专业支持音乐产业的发展,美国对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视,支持着音乐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数字时代的结构改革。⑩而在我国拥有音乐学专业的高校中,仅有11家高校开设了与音乐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方向。

据2017年《中国音乐产业者调查报告》显示,在“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中,有51.6%的公司选择了“人才短缺,难以支撑快速增长的业务”;在人才招聘渠道上,有54%的中国独立音乐企业表示,无法通过固定渠道获得相关人才,目前的人才来源,主要为熟人推荐。作为具有较高专业性要求的服务产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音乐产业的专业度。由于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产业环境对人才的收益回报不匹配,导致现有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中国音乐市场。

二、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人才培养与产业循环

(一)数字音乐产业的循环链及影响因子

数字音乐产业是一条循环链。以音乐传播为逻辑线,起源于词曲创作,而后完成编曲、演唱的二度创作,再通过录音、混音固定到相应载体,通过互联网平台,传输到达用户,用户对音乐作品的选择及评价,反过来影响创作主体的再创作,周而复始形成不断循环的音乐传播链条;与此同时,用户根据喜好聆听音乐,以广告或付费订阅的方式形成资金回馈音乐平台,音乐平台双向服务于上游的创作主体和下游的音乐用户,一方面制订合理的标准和制度,与创作主体进行利益分配,给予资金保障及激励,以保证其创作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音乐平台也为用户提供海量作品,提供聆听服务,满足其审美体验。

图1音乐产业循环链

音乐循环链条上的创作主体、音乐平台和用户,成为音乐产业最核心的影响因子。创作主体,作为音乐产业的生产力,其创作数量和创作质量,对产业的良性循环和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平台,作为服务主体,其创新创意将引导用户的使用方式、构建用户的使用习惯、激发用户的付费动力;音乐用户,其审美倾向与消费习惯也影响产业的资金循环和作品循环。

总体而言,目前音乐产业的人才培养并未满足并助推三螺旋关系中政府、企业的共同发展,并未促成影响因子之间的良性循环。虽然我们在互联网时代迎来了音乐产业的初步复苏,但创作主体的生存状况并未真正改善,作为优化产业整体格局的音乐中坚力量没有得到足够的培育,因此迫切需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全面建构人才培养的新型体系。

(二)基于“三螺旋”理论音乐产业人才培养的微观与宏观视野

作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意是音乐产业的核心与根本,也是政府、产业和高校协同合作的共同目标。在“三螺旋”的理论框架下,三方资源协同创新,意味着人员、信息、产品、资本之间将形成资源双重整合,即每一条螺旋线在受到内外部资源配置调整和影响,内部形成“微观循环”的同时,还可以带来高校、产业和政府之间的作用和影响,形成“宏观循环”。

图2“三螺旋”模型下音乐产业循环链

“微观循环”首先是体现在教育环节,校方通过投入师资、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资源配置,螺旋式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人才的专业水平;二是体现在产业环节,词曲作者、编曲者、制作者、表演者和录音工作者创作大量优秀作品进入音乐平台,使用户在音乐精品的聆听中逐步提升品位,养成付费习惯,提高产业收益,刺激更多音乐作品的出现;三是体现在政府环节,相关部门通过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推行,优化行业秩序,增加税收的同时也促进音乐产业的深度繁荣。

与此同时,高校、产业和政府间也形成跨边界的“宏观循环”:高校为政府部门和产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和科研成果;政府制定有效的政策作用于产业,刺激产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高校提供更多培养对口人才的机会和平台;产业为高校提供科研的方向、人才的出口、资金的保障。三者在宏观循环的互动中协同进步,共同发展。

(三)音乐产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音乐产业人才,是应用型人才,是文化产业的创新型人才,也是目前最短缺匮乏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指具备能力和素养将专业知识应用到一线生产或服务的人才类型,指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产业中的问题并进行技术创新或模式创新,将知识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相对于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学术型(理论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三个维度另有较高标准,科学地理解音乐产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构建音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

1.通识型的知识结构

音乐产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其人才的知识结构要适应科技、社会、市场的快速变化,需要包含专业性知识、综合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1)专业性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发展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指乐理、视唱练耳、中西方音乐文化、和声、曲式等以音乐为研究和实践对象的知识内容;专业发展知识指音乐产业概论、音乐市场营销、国际音乐产业、音乐演出管理等以音乐产业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内容。(2)综合性知识。音乐产业专业的知识模块涉及音乐学、传播学、管理学、法学,跨学科特点显著,并需要凭借包括人文、历史、戏剧、美术等,甚至地理、生物、化学等基础专业在内的综合性知识进行创新创意的知识转化。(3)工具性知识。指帮助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综合性知识的方法性知识,如文献检索,外语、信息网络应用等技术性知识,以及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等知识。音乐产业变化迅捷,需要从业者随时通过学习工具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与结构。

2.创新型的能力结构

信息处理能力、表达展示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意创新能力是音乐产业人才的核心能力。首先,音乐产业人才需要具备在海量信息中敏捷捕捉信息、反馈分析信息,形成有价值的新“知识”的处理能力;其次还需要培养包括文字、语言(包括外语)和视觉等方面的表达展示能力。无论是协调沟通或是游说谈判,都离不开这项能力。同时它也是沟通协调能力的基础,作为工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类型,音乐产业依赖集体合作创造价值,在各种人际关系和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极其重要;此外,作为产业价值实现的核心能力,在技术、模式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创意能力,是音乐产业持续发展、不断开拓的最重要力量。

3.多元型的素质结构

学术界通常将“素质”界定为心理品质,通常认为是人的先天禀赋,同时又受到环境影响,最终形成内在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及质量水平。受学者Srica对智力分类方式的启示,音乐产业人才的素质可分为八种素质,根据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音乐产业工作岗位的匹配适应程度:(1)身体素质。指在产业工作中的体能水平。音乐产业工种繁杂,工作时间紧张,往往需要团队协作熬夜完成,因此要求具备高抗压能力的良好身体素质;(2)理性素质。指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厘清脉络,找出重点,运用分析、推理、逻辑推算等做出商业决策、制定战略布局的能力;(3)创新素质。指萌发新鲜、独创想法的能力,音乐产业的创作、运营和服务,都要求音乐产业人才具备多维性与灵活性的创新思维;(4)专业素质。既指演唱、演奏等音乐技能表达或者音乐创作的素质,也包括音乐视频编辑、文字编辑、市场营销等实践能力;(5)情绪素质。包括在不同场景和压力下,完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及站位他者立场的同理心的素质;(6)社交素质。指在产业中,利用信息、能量、知识、能力处理冲突、协调矛盾,完成沟通协作的情商;(7)财商素质。在产业中,资金循环是生存的根本,正确认知财务状况,精确把控财务循环,是重要的素质;(8)领袖素质。无论是目标制定、项目实施都离不开团队协作,离不开领导力的指挥统筹,领袖的使命感、价值观和决策力,对团队目标的制订、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对产业的兴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以兴趣为引导、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的人才培养模式

政府是产业发展的引导者和监管者,是教育发展的推动者;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高等教育则是高等院校与政府和产业的重要枢纽。基于“三螺旋”良性循环的需求视野,基于音乐产业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特点,音乐产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尊重知识构成的立体性、能力构成的创新性以及素质构成的多元性。在政府的制度保证下,依托产业和高校的深度融合,以兴趣为导向、产教平台为依托,企业学校联合项目为纽带,完成专业和产业深度结合的教育转型。

(一)围绕产业转型,调整专业结构

信息时代和互联网音乐的发展,颠覆了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结构,传统音乐高等教育专业体系与当下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巨大的供需偏差,就业困难与人才匮乏的矛盾,亟需依靠专业结构调整寻求解决之道。

以2019年音乐表演专业与音乐产业管理专业数量的统计数据为例,美国比例6.1∶1、英国比例接近1∶1,而中国的专业数量比例是24.7∶1,过度强调音乐本身的专业水准而漠视行业实际需求。音乐产业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和协同度,改变现有音乐类专业的专业设置,依靠辅修、二学位等方式调整专业结构,完成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合理对接,是缓解产业人才匮乏的重要举措。

音乐产业的转型升级具备动态性特点,从磁带唱片到MP3播放,从音乐下载到音乐流媒体,从音乐产业随着技术变革不断完成升级转型,从局部转型到整体升级,音乐产业的专业调整,既需要尊重产业升级的动态规律,更需要前瞻思考适合未来产业发展的专业结构。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5G技术的广泛普及,无论对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对音乐传播、音乐服务,都将再次形成颠覆性影响,跨国界、跨区域的产业合作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音乐产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未雨绸缪地完成崭新的专业设置,将成为人才前瞻布局的明智选择。

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专业适合度评价体系,依据满意度、就业率等信息,及时有效地评价音乐相关专业的社会价值和产业适应程度,测查音乐类相关人才培养的饱和程度,有效建立产业结构和高等教育结构的协同机制,用制度和管理手段刺激高校优化专业结构,科学合理地实现专业结构调整。

(二)建立产教联盟,共享教师资源

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产业人才建设的长期目标,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育水平与教学能力是优秀人才培养的师资保证。现阶段,音乐产业刚刚复苏,高校对产业规律与人才需求的认知仍处于起步阶段,培养出产业适用人才,需要业界的及时反馈,并共同努力。搭建高校与产业的产教联盟,搭建人才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双师制度不仅可以缓解产业人才极度匮乏的压力,也是迅速建立科学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途径。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版权总监在采访中表示,音乐产业人才专业性极强。以音乐出版为例,单单词曲版权就有17种权利类型,在产业各领域的具体运用十分复杂。太合音乐集团运营总监也表示,音乐产业瞬息万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积极应对各种突发性行业问题,更需要有换位思考的觉悟和意识,随时作出工作调整,这些都需要通过大幅度增加实践型教学环节来进行磨炼。对于这些知识的消化和运用,离不开产业实践的机会,离不开业界导师的密切指导。正因为对业界实践资源的重视和有效利用,让美国音乐产业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美国东北大学,为学生实践申请设立2名专职人员,提供对接上百家音乐产业公司,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应聘指导。在考核机制上,学生必须完成6个月以上的合格实践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其严格的实践要求为学生赢得了高就业率与高申请率;纽约大学借助地缘优势,与时代华纳、林肯中心、NBC、环球唱片和索尼唱片等形成密切合作,满足学生实习时间多样化的需求;坐落在音乐之城纳什维尔的Belmont大学久负盛名,在校音乐产业主修学生1400名,辅修学生500名。学校对教师聘任非常严格,所有教师必须具备从业经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专业指导,节约了纠正认知偏差的时间,也成为音乐产业学生进入行业的重要推荐人。

现阶段,中国音乐产业师资严重匮乏,许多教师毕业于音乐表演、音乐教育或音乐学专业,缺少产业实践经验。因此,一些具备专业调整改革意向的高校,开始与产业合作,形成产教联盟,定期举办“产教论坛”,关注分享产业动态与教学挑战,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定期业界讲座、学界业界双师制度、业界兼职导师等方式,解决当前的音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2019年11月,由腾讯音乐集团、太合音乐集团、音乐财经、尼尔森数据支持,由中国传媒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音创未来:跨界人才与产业繁荣国际论坛”,便是音乐产业产教联盟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重要开端。

(三)依托项目纽带,优化课程结构

在文化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当中,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是产业发展与商业模式与时俱进的核心要素。欧美发达国家的音乐产业课程体系极为重视创新教育,在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上,既关注音乐的把握与理解,又注重结合音乐的创新创意;既着意拓宽知识广度,又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英国利兹大学就将音乐商业专业(Music with Enterprise)定义为“创新专业(Innovative Programme)”,由音乐学院与商学院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联合培养。课程设置中,学生既要完成音乐表演、音乐分析、音乐研究方法、音乐审美等模块的课程,也需要完成创新创意(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Business)、管理商业创新(Managing Innovation in Business)、心理学等课程,在社会、技术与商业逻辑的理解中,完成音乐创新。

再比如享誉世界的伯克利音乐学院,在120分必修课程的设置中,三分之一为通识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人文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模块,借助于多样化的通识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为日后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奠定基础,为创新奠定知识素材;此外,伯克利开设创业实践(Entrepreneurial Practicum)、艺术创意和调查(Artistry,Creativity,and Inquiry Seminar)、新媒体推广创新(Creative Promotion in New Media)、音乐商业模式创新(Emerging Music Business Models)、商务创业(Business Startups)、创业实践(Entrepreneurial Practicum)等多门课程,全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伯克利凭借对创新教育的重视,获取了近300个格莱美奖的辉煌成绩,培养了王力宏、朴载相(PSY)、查理·普斯(Charlie Puth)、川江美奈子等国际知名校友,且Music Business 2500多篇前沿论文的业界影响力与Music Initiative等区块链项目,都充分体现了其在创新教育方面的成功实践。

目前,我国音乐类院校或综合类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延续传统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的课程内容,在新时代的新需求下,需要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在保留音乐理论、音乐表演、视唱练耳、曲式分析、音乐历史等必修课程的同时,还应结合行业需求,拓宽课程体系,增设包含音乐知识产权、音乐商务、市场营销、统计分析、音乐心理学、音乐项目策划等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和方法论模块的课程。以培养音乐产业创新人才为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通识教育和实践训练的机会与选择,并以此为基础,依托产教联盟的师资、设备、资金支持,依托产教结合的项目牵引,真正打造出助力政府、产业、人才三螺旋互动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图3兴趣为引导、平台为依托、项目为纽带的人才培养模式图

产教联盟是实施人才模式创新的基础,依托产教联盟,由产业提出项目诉求,完成项目立项,提供资金和业界导师;高校为项目遴选人才,学生依据兴趣选择参与项目。在项目的立项、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依靠高校老师、业界导师、高年级和低年级协作分工的方式,深层次理解产业逻辑和运营规律,提升执行力与领导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完成知识、能力、素养的持续升级,带来课程体系优化重构的思考与实施。产业依托项目的完成,不仅可以获取业绩和产能,更能在项目过程中,沉淀和储备优秀的产业人才。业界人才与高校人才,在政策的保障下依托项目形成循环合作,有效完成课程结构的优化与改革,实现三螺旋互动循环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音乐产业在创作激励机制、版权保护执行、收益透明分配、受众审美水平等现实维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也正因为起点低、基础弱,才更易于完成数字时代的产业升级和全新变革,这是产业繁荣和腾飞的重要机遇。人才是产业升级和发展的根本和动力,因此,从国家层面,做好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制度设计,产业组织和教育机构协同努力,打磨出“学以致用”的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既是解决中国音乐产业人才匮乏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产业深层次发展动力问题、重构产业生态链系统的核心环节。

〔本文为腾讯科技有限公司委托项目“融媒体视角下的音乐产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中国音乐文化自信发展机制与产业繁荣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2019 Global Music Report》(内部资料),第50页,另可参阅:https://gmr.ifpi.org,2019年4月8日,获取时间:2019年7月25日。

② 根据2019IFPI《Global Music Report》音乐产业产值与Spotify官网付费用户比例推算。

③ Spotify:《第二季度财务报表》,https://newsroom.spotify.com/2019-07-31/spotify-reports-second-quarter-2019-earnings/,获取时间:2019年9月21日。

④ [美]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周春彦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⑤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乐器市场,音乐教育爆发式增长》,新华网,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81013961120534.html,2018年10月13日,获取时间:2019年6月25日。

⑥ 数据来源于腾讯音乐法务部门的采访,2019年6月6日。

⑦ 高考数据网:https://gkcx.eol.cn/specials/school?argschtype=&province=&recomschprop=&argspecialtyname,获取时间:2019年7月4日。

⑧ 因较多高校将音乐创作归属于音乐学的范畴,因此音乐创作专业的实际占比要更高一些。

⑨ 本文将音乐产业、音乐传播以及音乐学院下设的艺术管理专业定义为音乐产业相关专业。在发达国家,有专门的音乐产业、音乐商业、音乐娱乐、音乐管理等专业,但目前在中国只有音乐传播与艺术管理是与音乐产业最接近的专业。

⑩ Hotcoursesabroad课程与专业设置:https://www.hotcoursesabroad.com/study/training-degrees/us-usa/music-business-courses/loc/211/c gory/lk.3-4/sin/ct/programs.html,获取时间:2019年6月8日。

猜你喜欢
人才音乐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