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航(杭州第四中学,浙江杭州 310018)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设置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群。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常陷入“读不完”“读不深”“读后不知如何应考”的焦虑中。
《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然,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来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活动,是这一任务群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下,笔者就以《红楼梦》的阅读为例,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角度来探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若干策略,以求教于大方。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总体规划应当是课内外相结合:课外阅读文本,课内探讨、分享阅读反思与成果。如何从“文化传承与理解”角度有针对性地读?笔者以为,做好课内外阅读规划,创设传统文化研习的情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课外阅读不应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因此,初读时教师不应预设问题,而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自主阅读,时间为半个月至一个月。借鉴英美大学“阅读周”的做法(用放假的形式让学生从学业压力中暂时抽离,静心集中精力阅读整本书),阅读时间可安排在寒暑假。
教师要明确阅读任务,管控阅读进程及质量。可以向学生发放开放性阅读任务卡(如表1),在正式开始教学前一周收集任务卡并据此评出阅读标兵,以此了解学生普遍关注的阅读重点。如已普及Kindle电子书阅读器的学校,可效仿当下热门的阅读App做法,进行打卡阅读。
《课程标准》规定:整本书阅读应在18课时内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长篇小说阅读至少应占据课时数的一半。18课时如按每周4~5课时计算,一般集中分布在一个月内,占一个学期时间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实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教学,相当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二次粗读,并对个别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表1
叶圣陶先生曾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指出:“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智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2]因此,课内外的阅读应安排紧凑,教学并举。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创设传统文化情境,根据文本特点进行重点导读,同时倡导个性化阅读与交流,由面及点。以《红楼梦》为例,9课时可作如下安排(如表2):
表2
续表
第二种是借鉴群文阅读方式,以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切入点,删繁就简,由点及面。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9课时对于《红楼梦》一类鸿篇巨制而言仍然有限,虽不属于群文范畴,但教师不妨引入群文阅读中的默读、浏览等阅读方式,以传统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式的对照、整合、比较、质疑、议论中加速完成阅读教学过程,获得良好阅读体验。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计划,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意识,也要求学生有适合个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进度计划。双方的计划应公开透明,相互监督。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可要求学生在设置阅读计划时关注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寻找适合比、对、读、议、整的部分。
根植于民族语言,以传统文化元素为引领开展阅读,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梳理阅读脉络,更好地把握整本书阅读经典的精髓。若能在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绘制由传统文化元素生发出的思维导图,形成相应的阅读脉络,将大大加深学生对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的记忆与理解。正如何元宾老师所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图文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延长学生的知识记忆时间。”[3]整本书,篇幅较长,初读后,每个学生可绘制属于自己的,由传统文化元素生发开的思维导图,形成自己的阅读脉络,方便记忆与回顾。
以往的《红楼梦》思维导图往往以人物关系图、情节概要图的形式呈现,若以值得比、对、读、议、整的传统文化元素为引绘制思维导图(如图1),维度及深度都将显著提升。
图1
将学术研究引入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形成阶段性文化成果,提高和检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为下一阶段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作好铺垫。具体实施可采用如下方法:
既有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又有以个人为指向的科研探索,是我国高中生学术研究尝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让学生把讨论、分享、碰撞、释疑后的想法写下来,形成作品。另一方面链接资源,拓展素材,让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从中国知网等平台上获得大量的衍生信息,从众多学者的观点中筛选出自己认可的观点,找出有待商榷的观点。这是思辨的过程,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上文思维导图中的“从吃食变迁看红楼梦碎“”从名字判词叹人物命运”等均可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在科研小论文的筹备过程中,学生应当尝试提出多个开放性问题。教师在讲评小论文时应尝试从不同学生的科研作品中找到答案或佐证。学生要完成从“答题者—命题者—答题者”的角色转换。
整本书阅读的考题不适宜采用客观题,且所设置的主观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是一个子课题、小论题。以2015年IB(国际文凭组织)中文考试长篇小说部分考题及CIE(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A-level中文考试2017年阅读部分考题为例,凡有整本书阅读要求的作品,在国际性中文考试中的题目都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考查的是学生内化的文学知识。例如,以所学过的至少两部作品为例,讨论作者如何揭示新与旧的矛盾;再比如,舒婷常常用普通事物来表达深刻思想,你同意吗?请用两首诗为例说明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就《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而言,有关“文化传承与理解”,可以这样设题:
学界一般认为《红楼梦》不是由曹雪芹一人完成。请通过“文中文”比较前80回与后40回写作风格中的差异,佐证这种观点。
张爱玲说人生大憾事中有一大是“《红楼梦》未完”。请问《红楼梦》给你留下了哪些遗憾?
最后,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成果应集结成册。一方面,学生论文集是检验整本书教学成效的载体;另一方面,论文集本身也具备传承与交流的作用,是教师与历届学生共享的宝贵教学资源,这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