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慧,药志浩,王建勋,牛春花,史海霞,杨 艳
(山西省沁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 长治046500)
为了解沁源县青少年麻疹、风疹、腮腺炎免疫水平,评价预防接种效果和人群免疫情况,为今后适时调整全县免疫规划工作,制定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目标提供科学依据,随机抽取沁源县辖区内部分健康青少年,进行麻疹、风疹、腮腺炎IgG抗体水平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辖区所属5个乡镇的5个村,按年龄<1岁、1~2岁、3~4岁、5~6岁、7~9岁、10~14岁、15~19岁、≥20岁,共8个年龄组的青少年人群为监测对象进行抽查,每村每个年龄组各抽查6人(≥20岁组抽查8人),共250人。
1.2 方法 登记监测对象年龄、性别、接种史等基本情况后,每人采集静脉血3~5 m L,2~8℃保存运送,静置24 h后分离血清,血清标本保存于-20℃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风疹IgG抗体和腮腺炎IgG抗体。麻疹IgG抗体、风疹IgG抗体、腮腺炎IgG抗体检测试剂盒由江苏华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均在有效期内使用,操作步骤及结果判定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相关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抗体阳性率比较 8个年龄组共抽查250人,麻疹、风疹和腮腺炎3种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2.4%(231/250)、72.0%(180/250)和69.6%(174/250),麻疹抗体的阳性率与风疹和腮腺炎2种抗体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性别人群麻疹、风疹、腮腺炎抗体水平比较本次共监测男126人,女124人,不同性别间麻疹、风疹、腮腺炎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人群麻疹、风疹、腮腺炎抗体水平比较
2.3 不同年龄组人群麻疹、风疹、腮腺炎抗体阳性率比较 麻疹抗体阳性率较高的是7~9岁组,为100.00%;年龄<1岁组最低,为76.67%,与其他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疹抗体阳性率较高的是<1岁组,为96.67%;≥20岁组最低,为47.50%;风疹各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炎抗体阳性率较高的是3~4岁组,为96.67%,15~19岁组最低,为46.67%;腮腺炎各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疹、腮腺炎两种抗体阳性率除风疹<1岁组外,呈年龄越大阳性率越低的趋势。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组人群麻疹、风疹、腮腺炎抗体阳性率比较
2.4 不同地区人群麻疹、风疹、腮腺炎抗体阳性率比较
五乡镇之间健康人群麻疹、风疹、腮腺炎IgG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地区人群麻疹、风疹、腮腺炎抗体阳性率比较
沁源县地处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东麓,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储存有大量的煤炭资源,外来务工人员较多,流动人口多。近年来,除了2007年某中学暴发流行麻疹发病51例外,其他年度均呈散发现象,2012年后未发生麻疹病例;风疹每年均呈散在发生,2012年、2013年发病各3例,2018年发病2例,其余年度均未发生风疹病例;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例数2011—2018年依次为105例、82例、16例、26例、5例、4例、89例、41 例,以学龄儿童、青少年学生为主要发病人群。
自从2008年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以来,沁源县将麻风、麻腮风疫苗逐步纳入常规接种[1],并开展了对健康人群的麻疹、风疹、腮腺炎抗体水平的监测和评估,为消除麻疹,控制风疹和腮腺炎疫情,进一步完善现有策略,更好地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当人群抗体阳性率超过90%时,可避免大规模的麻疹暴发,如果要消除麻疹,人群抗体阳性率应达到并保持在95%以上[2]。本次监测结果显示,沁源县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92.4%,较2010年监测结果(99.52%)有所下降[3];虽达不到消除麻疹水平,但具有群体免疫屏障的作用,为消除麻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年龄<1岁婴幼儿阳性率最低,仅为76.67%,究其原因可能为,年龄<8个月龄婴幼儿从母体获得保护性抗体水平不高、抗体消退加快,或免疫空白,而8个月龄婴幼儿应接种第1剂次麻疹(麻风)疫苗,由于未能及时接种,导致该年龄组抗体阳性率低。7岁以上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较高,这与2007年沁源县某中学麻疹暴发后,进行了大面积的应急接种和采取的常规免疫与强化免疫等综合免疫策略有关[4]。除了常规免疫外,先后多次在全县范围内对8个月龄至14岁儿童开展麻疹强化免疫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麻疹疫苗的覆盖率,从而使人群麻疹抗体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沁源县属煤矿区,流动人口较多,存在免疫空白的隐患,同时还有计划外生育儿童,仍不能排除有局部暴发的可能性。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前,风疹、腮腺炎疫苗属于二类疫苗,自费接种,因此疫苗接种率相对偏低[1]。自2010年后,年龄<2岁儿童分别采用麻风、麻腮风疫苗代替麻疹疫苗进行初种、复种,本次调查的6岁以下儿童至少接种2次含风疹、腮腺炎成分的联合疫苗,这是阳性率曲线在6岁以后呈断崖式下降的主要原因。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风疹IgG抗体阳性与有无免疫史无差异,麻疹抗体阳性率较风疹、腮腺炎抗体阳性率高,存在潜在暴发流行的风险。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含风疹、腮腺炎的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在做好8个月龄麻风二联疫苗及1.5岁儿童麻腮风三联疫苗接种工作的同时,应积极开展6岁以上学龄儿童的麻风和麻腮风三联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并将强化免疫年龄范围扩大到中学生,加强对青少年的免疫接种和高年龄组的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减少成人发病,在实施消除麻疹的同时,有效控制风疹和腮腺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