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例药疹住院患者临床分析

2019-12-31 02:36宋家俊郑栋权陶运香常小丽刘雯蓓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药疹红斑中草药

伍 伟,唐 彪,宋家俊,郑栋权,强 娣,陶运香,常小丽,刘雯蓓,慈 超,王 军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弋矶山医院 皮肤性病科,安徽 芜湖 241001)

药疹(drug eruption)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约占10%~30%[1]。本研究通过对药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药疹患者的临床特征、致敏药物种类与药疹类型的关联及药疹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8年12月于弋矶山医院皮肤科住院的药疹确诊患者。

1.2 方法 收集整理药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潜伏期、药疹类型、致敏药物、黏膜受累情况、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与转归。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诊断及分型标准 诊断标准[2]:发疹前有明确的用药史、一定的潜伏期,并结合临床症状、排除相关皮肤病,且停药后病情缓解。分型标准[2]:非重症药疹包括多形红斑型药疹、发疹型药疹、急性泛发型发疹性脓疱病(acutegeneralized exanthematous pustulosis,AGEP)、固定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紫癜型药疹;重症药疹包括:重症多形红斑型(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中毒性大疱表皮松解型(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剥脱性皮炎型(exfoliative dermatitis,ED)、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HS)。多形红斑型药疹特指红斑丘-疹型多形红斑型药疹。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344例药疹住院患者中,男性176例,女性168例,年龄2~83岁,平均(40.87±20.38)岁,以60~83岁最常见,占23.5%。

2.2 既往药物过敏史 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者78例,致敏药物仅1种、2种和超过2种者分别为53例、18例和7例。致敏药物中抗生素类101例,磺胺类8例,解热镇痛类2例,抗癫痫类2例,抗痛风药2例,生物制剂1例,中草药4例。

2.3 潜伏期 潜伏期是指从本次用药至皮疹出现的时间。潜伏期≤7 d者203例,主要致敏药物是抗生素类(112例);7 d<潜伏期≤20 d的有67例,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痛风药及中草药(分别为19例、13例);潜伏期>20 d的有36例(其中14例为重症药疹),主要致敏药为抗痛风药(21例);潜伏期不详的有38例。

2.4 药疹类型 非重症药疹291例(84.5%),以多形红斑型(135例)最常见,发疹型80例、AGEP 50例、荨麻疹型17例、紫癜型8例、固定型1例;重症药疹53例(15.5%),以SJS最常见,26例,TEN 20例、ED 4例、DHS 3例。

2.5 致敏药物 主要致敏药物依次为抗生素、中草药、抗痛风药、抗癫痫类、解热镇痛类及其他类别。本研究中,79.0%(272/344)患者有明确单一用药史,致敏药物可准确判定,用药种类≥2种或无法提供明确药物者,其致敏药物均视为不详。可明确单一药物者272例,抗生素占131例,中草药占47例,抗痛风药占45例,解热镇痛药占15例,磺胺类占4例,其他占12例。致敏药物与药疹类型之间关系分析,见表1。

表1 药疹类型与致敏药物关系

致敏药物药疹类型SJSTENEDDHSAGEPEMMFUP合计抗生素0520404034073131中草药21001261313047抗痛风药16412117300145解热镇痛类010016601015抗癫痫类330108201018磺胺类02000110004其他100004402112不详44107331703372合计26204350135801178344

2.6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原发病或合并其他疾病所致的异常改变除外,见表2。患者中有黏膜受累的,SJS与多形红斑型各占30%、20%。有无黏膜受累,在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血常规异常、尿常规异常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2 药疹类型与异常实验室检查情况

项目DHSEDSJSTENAGEPEMMFUP合计血常规异常23106437739193193尿常规异常01814131201141肝功能异常221597421010189肾功能异常11137218611151

注:多形红斑型药疹(EM)、发疹型药疹(M)、固定型药疹(F)、荨麻疹型药疹(U)、紫癜型药疹(P);黏膜受累:口腔、眼结膜、外阴黏膜至少有一处受累;血常规异常:白细胞、嗜酸细胞百分比至少有一项异常;尿常规异常:潜血、尿蛋白至少有一项为阳性;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至少有一项升高;肾功能异常: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至少有一项升高。

表3 黏膜受累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情况

项目黏膜不受累(例)受累(例)χ2P血常规正常87170.005>0.05异常20040尿常规正常250461.626>0.05异常3711肝功能正常2252237.207 <0.005异常6235肾功能正常2523329.940<0.005异常3524

2.7 治疗与转归 药疹一经确诊,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药物并予抗组胺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大部分重症患者使用微量静脉泵24 h持续泵入糖皮质激素(10~20 mg的地塞米松),部分病重/危患者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IVIG,每天10~25 g,连用3~5 d)。同时积极预防感染等对症处理。非重症患者住院时间(9.92±3.97)d,重症患者(17.19±6.4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87,P<0.005),重症患者自动出院15例,余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本研究中重症药疹的潜伏期(14.57±12.29) d,非重症药疹潜伏期(5.65±8.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2,P<0.005)。重症患者的潜伏期明显长于非重症患者,可能因为重症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为别嘌醇,其潜伏期较长,中位时间20.11 d,这与其代谢过程有关,肾功能无异常者,其代谢产物氧嘌呤醇的半衰期较长(约23 h)[3],肾功能异常会影响氧嘌呤醇的代谢,导致氧嘌呤醇蓄积。

致敏药物中抗生素占38.1%,比例最高,这与报道[4]相一致,中草药占13.6%,已超过既往报道[5]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阿莫西林,这可能与中草药的成分复杂及使用频率高有关。其次为抗痛风药(13.1%),以别嘌醇为代表,其所致药疹中重症占53.7%,SJS最多(68.1%,15/22),其次为TEN(18.1%,4/22)、DHS(9.0%,2/22)和ED(4.5%,1/22)。

药疹类型中,多形红斑型最常见(39.2%),其次为发疹型、AGEP、固定型及其他各型,这与刘小丽等[6]报道的发疹型占65.5%,其次是多形红斑型不同,可能与数据收集及地区差异有关。多形红斑型、发疹型首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中草药为多形红斑型次要致敏药物,这可能与用药习惯有关。抗生素也是AGEP主要致敏药物,以林可酰胺类为代表(64%),其相关机制仍不清楚[7]。SJS、TEN及DHS的常见致敏药物为别嘌醇、卡马西平,与文献[5]报道一致。据报道,别嘌呤醇与HLA-B * 58∶01,HLA-B * 15∶02和HLA-A * 31∶01与卡马西平,HLA-B * 59∶01与甲磺唑胺,HLA-B * 13∶01与氨苯砜引起的药疹有强相关性[8]。本研究中,别嘌醇所致的重症药疹最多,预测和降低其所致重症药疹的唯一方法是筛选和减少这些已知的危险因素,如HLA-B * 58∶01阳性的患者使用其他药物替代治疗、肾功能异常者根据肾脏的滤过率来调整别嘌醇的用量。目前国内多家医院已开展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来预防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研究中,有黏膜受累较无黏膜受累患者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的比例大,其中重症药疹患者较多,这与相关报道相符合[9]。黏膜受累者往往提示病情加重,累及肝肾等内脏系统。

本研究中重症药疹采用微量静脉泵24 h持续泵入糖皮质激素,以维持体内的激素水平,从而持续抑制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部分患者联合IVIG治疗,明显缩短了病程,符合文献报道[10]。医生必须权衡每项决策的利弊,减少复合用药。告知药疹患者终身禁用致敏药物及与其相似结构的药物,同时向群众宣传、教育,以提高其健康意识,预防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

猜你喜欢
药疹红斑中草药
中药制剂所致药疹研究进展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药疹虽小,可不要大意
三味中草药 消炎效果好
乱吃消炎药 当心重症药疹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重症患者药疹,你关注了吗?
你是否了解新生儿红斑
大红斑的特写
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