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兴 袁世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解海江、张志毅两位先生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5 版中褒贬陪义的标注情况进行考察[1],首先注意到了褒贬陪义语义轻重的差别在词典标注中呈现出了层级性的特点,这对于推进褒贬陪义研究是大有裨益的。鉴于两位先生研究的焦点主要在词典标注的层面,且褒贬陪义自身语义褒贬层级问题较为复杂,因此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语义学的视角,采用量化的方式对这一问题予以补充说明。
褒贬陪义的界定似乎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凡涉及该类问题的研究,诸位研究者必定都要在界定上下一番功夫,言之凿凿、有理有据,却又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至今未能达成一致。[2]界定的不一主要表现在范围的广狭不同上,表面上看,界定范围的广狭似乎与研究目的直接相关,但实质上仍是对语言的模糊性及情感的复杂性认识不够造成的。
语言的模糊性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词义的模糊性。如颜色词和时间词在语义指向上的模糊性,这是语言的共性。二是词汇范畴的边缘模糊性。范畴结构的典型模式是认知语义学对词汇语义学的突出贡献之一,源于心理学的典型理论在引入语言学后取得了稳步的发展,而典型性效应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即“典型范畴的边缘部分模糊不清,具有模糊性”[3]。这也是语言的共性,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如汉语的“水果”构词语素“水”已经提示“含水的”这一特征,而英语中的“fruit”本义为“产物”,引申为“果实”,因此很可能讲英语的人倾向于将“坚果”也看作“水果”的范畴,只是不具有典型性,但汉语中“坚果”则不可能具有“水果”的资格①。
尽管在处理具体的词语时有民族差异,但这种词汇边缘的模糊性是相通的,以往的研究大多数只是就某一个具体的实物语义场来看待边缘范畴模糊性的问题,常见用来举例说明的典型例证包括水果或动植物语义场等。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系统是十分复杂的,在词汇世界中,词义如实的反映客观现实,与客观事物相统一只是一小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词语词义并不指向具体的客观现实,而是表达某种抽象关系或复杂情感。且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对于具体的实物,同一种语言中往往只用一到两个词来指称,如汉语中用来指称“地面上由土、石形成的高耸的部分”的是“山”,用来指称“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软毛,花黄色。结浆果,球形或扁圆形,红或黄色,是常见蔬菜”的是“西红柿”或“番茄”,用来指称“外祖母”的是“姥姥”或“外婆”。有两个以上指称的多半是普方的差异,在使用中除个别词语带有强烈的方言意味外,并没有语义的差别。但对于抽象的情感,同一种语言却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如汉语中表达“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到兴趣”可以用喜欢、喜爱、爱好、嗜好、笃爱、中意、醉心、宠爱、热爱、心爱等方式,这些词都可以表达喜欢,但语义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或是褒贬不同,或是轻重不一。对于母语是汉语的人来说,表达“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到兴趣”这一情感最常用的词无疑是“喜欢”,也就是说,“喜欢”是这一情感范畴中的典型词语;但我们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A:你喜欢吃橘子吗?
B:还行。
这种是非问句通常的回答是“喜欢”或者“不喜欢”,但这里B 却回答了“还行”。如果是初学汉语的留学生可能会以为B 在答非所问,但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多半不会有偏差。鉴于B 的回答,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类似推论,如果做选择,可能香蕉、苹果等都排在橘子之前(假设B 喜欢吃香蕉、苹果),或者还有可能的情况是,B 本来想吃香蕉,但是香蕉没有了,橘子也可以,像这样的选择性推论可以有很多;但毫无疑问的是,从B 的回答中,我们虽然难以清晰地划定B 对橘子的喜爱程度,但可以肯定B 不讨厌橘子,那么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讲,“还行”就可以看作是“喜欢”这一情感范畴的边缘成员。同样,如果将语言中表达褒或贬情感的词看作是某一词汇范畴,除居于中心的典型词汇外,势必还有一些词语在语义轻重或是其他维度上与典型成员间存在着差异,但这些词语不应被排除在该类词汇范畴之外。
人类的情感世界是十分复杂的,褒、贬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严格来讲,人类的情感体验是难以用量化的方式去考察的。如“喜欢”和“爱”都可以表达对某人或某物的好感或是深挚的感情,但讲汉语的人都能感觉到两者是有差别的,有时甚至是质的差别。“我喜欢你”和“我爱你”的语境分布并非是完全相同的。但在同一个感情链条上,这两者之间的分界线究竟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甚至有可能是因人而异的。然而另一个事实是,在普遍的社会认知中,“爱”是比“喜欢”更强烈的情感体验,在这一点上是具有社会规约性的。也就是说在汉语中,表达相同的情感不仅有不同的方式,还有程度的差别。那么同样,如果我们将褒和贬这类情感体验放在同一个链条的两极,就会发现在这条情感体验的语义链条上也绝非只有褒和贬两个词,还有很多同样可以表达褒或贬的情感,但在语义轻重上有所差异的词分布在中间地带。
对陪义的研究,国内首屈一指的当属张志毅先生。张先生在早期的研究中,对褒贬陪义的界定较为严苛,主张厘清褒贬陪义与感情色彩两者之间的差异,只有语义中带有“评价”及“态度”的才是褒贬陪义[1](8-11)。但在后来的研究专著中,对陪义的兼类情况讨论的更为充分,从所列举的实例来看,对先前的观点似乎有所修正,对褒贬陪义的界定有放宽的趋势。语言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世界,也能表达人的情感世界,涉及到情感类词归类时,应该考虑到语言的模糊性及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因此在界定中宜广不宜狭。在语义研究中,陪义本是与基义相对的概念,基于此本文认为对褒贬陪义的界定可以借鉴对褒贬义词的界定,即凡是陪义中带有赞许或好的意思均可被看做是褒义陪义,凡是陪义中带有不赞成的或坏的意思均可看作是贬义陪义。
对褒贬陪义的划分可依据的参数较多,如词性、语体、语义场、程度等,其中以程度为参数的划分十分复杂,但价值也较大。以往关于褒贬陪义的层级性研究多是从词典标注入手,除张志毅、解海江两位先生对《现汉》第5 版标注情况的分析外,笔者也曾尝试过对《现汉》第6版中收录的褒贬陪义词按褒贬程度进行三级划分[4]。诚然,词典的释义是对词义的客观呈现,但用词典的标注作为划分层级的标准是否可靠还有待于进一步商榷。首先,词典中的标注方式多样,不同的标注方式是否代表程度的差异凡例中并没有说明,还需进一步考证。其次,对词典标注的分级依据是什么?何以“含讽刺意”比“常含贬义”的贬性程度更低?仅凭语感或个人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的进行划分在语言研究中是没有说服力的。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而否定词典标注的价值,相反,由于褒贬陪义的存在形态和标记的内隐性,词典对陪义的标注仍然是进行层级划分的重要参考因素,但我们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语义在其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决定褒贬陪义程度等级的应该是词语自身的某些语义特征,而不是在词典标注中是否用了“贬义”或“褒义”等标注词。
基于前文对褒贬陪义的界定,我们考察了《现汉》第7 版对褒贬陪义的标注情况,共统计出标注褒贬陪义的词460 个。从标注方式来看,大体分为两种,即在基义后直接标注或补充说明,如:
【半斤八两】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宝贝】❸指无能或奇怪荒唐的人(含讽刺意)。
【曝光】❷比喻隐秘的事(多指不光彩的)显露出来,被众人知道。
【变质】动人的思想或事物的本质变得与原来不同(多指向坏的方面转变)。(《现汉》第7 版)②
“半斤八两”“宝贝”属直接标注褒贬陪义,而“曝光”“变质”则属于用解释说明的方式标明褒贬陪义。在460 个词中,直接标注褒贬陪义的词超过半数,是主要的标注方式。在探讨词典标注的层级性时,解海江、张志毅两位先生倾向于将这两种标注方式分开讨论,根据褒贬语义的轻重,将每种标注方式都进行了三级划分,直接标注的三级分别为“褒/贬义”“一般/常含/多含褒/贬义”“用于人时含褒/贬义”,补充说明类为“指/专指”“多指/多用于”和“标明动作行为的性质或类别”三级。就词典的标注而言,词语的某些语义特征的确可以从标注词中得以显现,如使用域或搭配对象,等等,但在这里,将直接标注中的“一般/常含/多含/用于人时含~”等当作区分褒贬语义轻重的标志显然是不合适的,褒贬语义轻重的差异应该是词语所含褒义因子或贬义因子的多少,而“含/多含/用于人时含~”显然不是褒贬义程度的提示词,而是该词语的褒义或贬义陪义在交际中使用频率的标注,“含/常含/用于人时含~”说明的是词语在某一意义上使用频率的依次降低。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词的褒贬程度和使用频率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甚至可能是褒贬义词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推动因素,如某一个词语的某一个语义特征被放大使用并逐渐被整个语言团体所接受最终发展成独立的义项,就褒贬义词而言,是由准褒贬义词发展为褒贬义词的过程,其语义程度无疑是逐渐加深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词的褒贬程度和使用频率呈正相关。同样,“指/专指”“多指/多用于”标注的是词的使用域,也不能说明褒贬的语义轻重。如:
【臭味相投】思想作风、兴趣等相同,很合得来(专指坏的)。
【事态】局势;情况(多指坏的)。
根据解海江和张志毅先生对褒贬陪义词词典标注的层级性分类,以上两词应是分属于不同层级,且“臭味相投”比“事态”的贬性程度要高。从陪义的标注来看,“坏的”表明词具有贬性陪义,在这一点上是共识,但“专指”和“多指”两个词是否能够标注程度还有待商榷。《现汉》的释义体系经过多次补充和修订已较为系统和完善,其中释义提示词在第6、7 版的修订中更是精益求精,下了一番功夫。在整部词典的释义中,基义部分和陪义部分均有使用释义提示词的情况,其中“指”类释义提示词用来指称词语所指的对象或所适用的范围,在基义部分的释义中,除“指”指称对象外,“专指”“泛指”“多指”等均用来提示词语所适用的范围。如:
【八音】❶名我国古代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种材质制成的乐器。❷泛指各种乐器或音乐。
义项❶中释义提示词“指”引出所指对象,义项❷中“泛指”表明了词语使用范围的扩大。那么在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的释义体系中,同类提示词表达不同的作用显然是有悖释义原则的,因此“专指”“多指”等提示词在陪义中也应是词语适用范围的限制,而非语义轻重的差别。即在实际的语用中,“臭味相投”一词的贬性陪义是具有恒常性的,而“事态”一词的贬性陪义则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通用,并不意味着该词语出现的所有语境中都带有贬性的陪义,如当会话者发出“现在事态如何?”这一提问时,显然询问的只是目前的局势或状况,并不一定具有贬义。因此陪义的释义提示词只能表明词语适用的范围或褒贬陪义的使用频度,并不能表明语义的轻重,不能作为褒贬陪义词层级划分的标准。
笔者在先前的研究中也涉及到了褒贬陪义词的层级划分问题,词典的标注仍然是重要的参考依据,虽然在划分中注意到了上述问题,不再以陪义的提示词当作划分层级的标准,同时也打破了不同标注方式之间的限制,将褒贬陪义词统一划分为三级,但仍然未涉及具体的操作方法,不具有可类推性。在褒贬陪义的层级性划分中,应该尽量避免以语感或个人的语文素养等感性因素占主导,回归到语义本身,用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考察词语的语义轻重。
以语义为参考标准划分褒贬陪义的等级,首先就要弄清楚褒义和贬义陪义中各自包含哪些褒性因子和贬性因子,根据前文中的界定,凡是陪义中带有赞许或好的意思均可被看作是褒义陪义,凡是陪义中带有不赞成的或坏的意思均可看作是贬义陪义。用直观的图表来展示两者的区别如下:
表1 褒贬陪义义素表
如表1所示,用“赞成”和“好”两个义点只能区分出褒义和贬义两个大的陪义类别,不能对褒义或贬义的内部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因此,要在内部划分层次,无疑就要将“赞许”“好”拆分成更小的义点,对此,我们仍然借鉴《现汉》的释义:
【赞许】认为好而加以称赞。
褒义陪义的完整义点应该包括“赞许”和“好”的所有义点,但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褒义陪义的褒性因子实质上主要来源于“好”这一义素,因此经过进一步整合,褒义陪义应该包括“优点多”“使人满意”“合宜妥当”“有爱和睦”“称赞/赞许”五个褒性因子。与之相对,贬义陪义的贬性因子包括“坏”和“不赞成”的所有义点,即“缺点多”“使人不满意”“品质恶劣,起破坏作用”“不健全、无用、有害的”“使变坏”“坏主意”“不赞成”。除此之外,褒贬陪义正是词语民族性的表现之一,用哪些词语表达褒或贬的情感不仅是具有任意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语言团体的认知,就汉语而言,对他人的缺陷、错误或某种表现等用言语或其他行为(如手势等)进行恶意攻击通常带有贬义,对他人具有的特长或优秀品质加以称赞或因此而敬仰通常带有褒义。综上所述,褒贬陪义各自所附带的语义因子如下:
明确褒贬陪义各自包含的语义因子后,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陪义中哪些义素影响褒贬的语义轻重。首先可以排除上文中提及的陪义释义提示词,在《现汉》的释义中,陪义的标注形式呈现多样化,除直接的标注外,补充说明的方式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类标注所呈现的信息量普遍大于直接标注,如《现汉》对“板”和“看透”的陪义标注:
【板】〈方〉动 纠正;约束(多指不好的习惯等)
【看透】动❷透彻地认识(人或事物的负面特性)
“板”的陪义包括“不好的”“习惯”两个义点,“看透”的陪义包括“人或事物”“负面的”“特征”三个义点。通过“不好的”“负面性”两个义点我们可以判定两个词的陪义带有贬性的感情倾向,那么其余的语义信息是否能够影响贬义的语义程度呢? 仅从释义的角度来看,“习惯”“特征”说明其范围或适用对象,“人或事物”指向适用主体。在交际中,指称对象或主体对褒贬语义轻重的确存在一定的影响,如语言中的委婉或谦敬现象,但这种通过选择不同的词语以表达同中有异的褒贬情感与词语本身的褒贬语义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涉及语言是否得体,是语用层面的问题,而后者关涉词义中语义信息的度,是语义层面的问题,不宜将两个层面的问题混为一谈。而词典释义中适用对象、范围或主体的标注只是对语用信息的提示,不能体现语义信息的度,因此也不宜作为影响语义轻重的判断依据。另一方面,词义中词的所有义点并不都处于平行的地位,决定词义性质的往往是核心义点,而其他义点则起补充或限定作用,这一点无论是基义还是陪义普遍适用。在上述标注中,决定陪义性质的是“不好的”及“负面性”两个义点,是陪义中的核心义点,而其他义点则对陪义的适用范围、对象、主体等进行了补充限定,在这里不影响陪义的语义度,只有对核心义点进行修饰限定的语义信息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陪义的语义度。
明确褒贬陪义的语义因子及影响因素后,褒贬陪义的语义轻重就可以根据陪义中所含褒性或贬性因子的多少来判断。如“无与伦比”词典中直接标注陪义“多含褒义”,囊括褒义陪义中的所有褒性因子,其褒义的语义程度无疑最深;“诚实”一词词典中的陪义标注为“指好的思想行为”,没有直接褒义陪义的标注,就要对其陪义进行分析。在“诚实”的陪义中,“好的”是核心标注词,决定其陪义的性质是褒性的,而“思想行为”提示适用对象,“好的”包含的褒义因子包括“优点多”“使人满意”“合宜妥当”“有爱和睦”,其褒义的语义程度也较深;“称号”一词词典中陪义的标注为“多用于光荣的”,其陪义的核心标注词是“光荣”,“光荣”的义点包括“值得尊敬”“称赞”,所含的褒性因子只有“称赞”一个,其褒义语义程度较低。“无与伦比”“诚实”“称号”三个词各自包含的褒义因子及层级关系如下:
表2 无与伦比、诚实、称号陪义褒义因子分析表
图3 无与伦比、诚实、称号层级关系图
对贬性陪义的层级分析也如此,如“八面光”一词标注“含贬义”,无疑其贬性的程度较高;“不堪”词典中标注“多用于不好的方面”,其核心标注词是“不好的”,包含的贬性语义因子即为“缺点多”“使人不满意”“品质恶劣,起破坏作用”“不健全、无用、有害的”“坏主意”;“胆小鬼”标注“含讥讽意”,是对他人的攻击性言辞。“八面光”“不堪”“胆小鬼”三个词各自包含的语义因子及层级关系如下:
表3 八面光、不堪、胆小鬼陪义贬义因子分析表
图4 八面光、不堪、胆小鬼层级关系图
在分析语义因子时,如不能从陪义的标注词直接得到褒贬语义因子,应对陪义的核心标注词进行进一步的义素分析,直至所得义点中有与褒贬语义因子相匹配的情况为止。
根据以上方法,我们对《现汉》第7 版中标注的褒贬陪义进行了褒贬语义因子的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数量统计。值得一提的是,《现汉》的标注不仅方式多样,核心标注词更是复杂多变,难以逐一进行考察,因此我们首先对褒贬陪义的标注分别进行了归类,然后按照上述方法对各自包含的语义因子进行了分析,并按所含语义因子的多少分别进行了统计比较,结果如下:
表4 褒义陪义语义程度表
表5 贬义陪义语义程度表
从表5中呈现的结果来看,在褒贬陪义的范畴中,陪义中含有全部褒义或贬义因子的情况较少,但容易判定,这类陪义褒贬语义程度最高,较为典型,我们称之为核心褒贬陪义词。其余随着所含语义因子数量的减少,典型性也逐渐降低。有些陪义较难判定语义因子,处于“模棱两可”的尴尬境地,如词典中标注的“不可告人的/隐晦的”“不公正/不合法/不正当”等陪义,对这类陪义语义因子的判定还可参考词语的语义韵律情况,全方位把握其语义特征。严格来讲这类陪义可能只有一到两个褒义或贬义语义因子,因此其褒贬语义程度最低,在整个范畴中也处于边缘的位置,是边缘褒贬陪义词。语义因子的数量在两个以上,即褒义语义因子在二到四之间,贬义语义因子在二到七之间,相对来讲处于中间地带,是一般褒贬陪义词。至此,我们打破了褒义和贬义类别的限制,将褒贬陪义按语义程度的不同划分为核心词、一般词及边缘词三个等级,并对《现汉》中收录的460 个带有褒贬陪义的词进行了程度的划分,结果见表6。
表6 《现汉》褒贬陪义语义层级表
褒贬陪义词的层级性问题对推进陪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尝试用量化的方式对褒贬陪义词的语义层级进行划分,提出核心褒贬陪义词及边缘褒贬陪义词的概念,基本厘清了陪义之间的层级关系,操作方法具有可类推性。诚然,语言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尤其是在处理词义的问题上,完全量化的形式化手段有时难以解决语言中的实际问题,在褒贬陪义词的相关问题上,感性和理性相结合,语言事实描写和形式化手段相结合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①该示例参考了李葆嘉、司联合、李炯英三人的译作《欧美词汇语义学理论》213 页的脚注内容。
②如无特别标注,文中的词条均来源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释义中的下划线为作者所加,提示此处为陪义的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