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洁
英语课堂不仅承担着语言知识教学的任务,更承载着国际理解教育,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本文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对中美文化差异进行解读,以期帮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英语语言,从而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拓展国际视野,用包容的态度进行跨国交流。
随着国家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对外交流和合作的发展,通过英语教学,发展学生文化意识素养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将文化意识列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定义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使用英语的国家很多,文化多姿多彩。本文将以美国为例进行分析,旨在从文化意识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语言。
中美思维模式的差异在常用的硬币中就可以看出来。拿一枚美国硬币,尝试一下翻过来看它的反面。一般情况下,我们中国人都会觉得很不顺。要再转上个半圈,才能看清楚反面的图案和文字。但美国人不需要,他们一翻就到位了。并不是美国人神奇,他们在使用中国钱币的时候也存在这种情况。问题的关键是翻硬币的方向不同,我们习惯横着翻,而美国人习惯竖着翻。
美国人的个性和独立等我们所熟知的特点,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理解。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竞争意识、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社交和表达方式。
3.1 競争意识
人们常说美国人竞争意识很强,中国人的竞争意识真的不如他们吗?在国际赛场上,不论是体力还是智力竞赛中,中国选手常常获得不错的成绩,为什么还说竞争意识不强?
中国人喜欢和别人比,类似横向的比较,而美国人喜欢和自己比,和自己的过去比,是类似纵向的比较。美国人在竞争时,关注任务本身,力求发挥自己的水平,因而表现出更强的竞争气势。中国人在竞争时,关注别人怎么看自己的,即使自己很想获得胜利,也要表现出大度,风格比成绩更重要,决不会去铢锱必较,竞争的气势似乎就弱了。
3.2 家庭关系
中国人很重视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所谓“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讲究的是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家庭的概念并不局限于两代人之间,往往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彼此间有着情感上的,物质上的各种关系和义务责任。这是一种共时存在的横向关系。
美国人的家庭是小家庭的概念,只有父母和子女。每一个家庭成员之间都是独立的关系,亲情的概念并不被强化。美国家庭中的横向联系被淡化了,有的只是个体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可以看作是一种历时的纵向关系。
3.3 社交和表达
两种文化都很注重社交,都希望拓宽社交圈子,但社交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社交是因为中国人在心理上需要朋友,离不开朋友,社交的关注点在横向的社会关系上。比如出去旅游,特别是去西方国家或者港澳地区,箱子里带回来的一大部分是给别人的礼物。美国人社交的关注点还是在自己的身上,更多的朋友只是有更多人能和自己一起参与活动,让自己现在或者将来有更丰富的生活和更多的快乐。这也是自身纵向的关注。相对的,旅游回来,箱子里大多数都是自己的东西。或许会带礼物,但也只是礼节性的小东西。
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又造成了语言的差异。我们外语教师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语言本身上,如果教师转换一下角度,从思维模式的根源上给以解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省去死记硬背的时间,提高学习效果。
思维模式对于语言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词汇上。在汉语中,词汇体现的是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功能。英语中词汇体现的是事物本身,所以英语词对应的中文翻译常不止一个。我们习惯于从功能的角度记忆词汇,自然认为这些意思相差甚远,但如果从事物本身来看,它们具有相似的直观形态,都是卷成的圆形。在表示方向的复合词中,这种横向和纵向的区别就更加明显了。在地图上,中文的“东南”,先横向,再纵向。英文“southeast”,先纵向后横向。同样的,中文的“右下方”,先横向后纵向,英文“lower-right”或者“bottom-right”,先纵向后横向。
思维模式对语用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影响着中国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理解。老师们都知道英语中有就近的原则。这一原则正是美国文化中重视自己本身,忽视周围的体现,因而在句子构成时更多地关注就近的周围,对于较远的部分往往不去顾及。这一现象正是受思维模式影响所造成的,在对话和语篇中也随处可见。
除此之外,外语教学的一个内容就是对文化本身的介绍。外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入文化差异的内容,否则学生即使掌握了词汇和语法,也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在传统文化教学的基础上加入思维模式差异的内容,能让学生不但之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语言没有优劣之分,也没有先进和落后的差别,文化也是如此,都是一种财富,是一个名族,一个社会智慧的结晶。我们无需对任何一种文化进行批判,也没有必要盲从其他文化。学习文化,了解差异,是为了更好地包容、理解和交流。对于我们外语教师来说,更需要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介绍和文化传递,成为学生走向世界的桥梁,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从而让它得以保存和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
ng=EN-US>1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