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生亮
社团是一种学生组织形式,在中国并非新鲜事物,但以往主要出现在大学校园,初中生的社团组织还比较少见。因为社团活动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内容大都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着比较紧密的关联,所以向来在学生中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学生在参与时普遍比较活跃。但是,由于初中社团较少,部分教师缺乏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初中社团在组织开展上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即从初中体育社团的角度切入,对扩大社团规模、保障社团纪律、丰富社团类型、创新社团活动和提升社团水平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供广大同仁参考。
初中体育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必然需要足够的社团成员。以足球社团为例,即使是小型的七人制比赛,如果是社团内部的训练或对抗竞技,两队相加仅场上队员就需要十四人,而体育社团活动项目不可能只有足球一种。所以,社团活动的组织开展要对组建或招新阶段提起特别的重视,教师可以挑选积极分子,在校园里营造起浓厚的体育氛围,号召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社团,尽可能地扩大社团规模。在这个阶段,不用对参与者的水平提出太高的要求,因为只要有浓厚兴趣为基础,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学生的水平会逐步提高。
例如,负责教师可以争取获得学校领导的支持或谅解,带领平时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制作海报等各种宣传物料,在校园的显著位置张贴。也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站播放体育社团组建或招新的校园新闻,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或者通过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绘制与体育社团活动有关的黑板报。总之,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全校学生都能够了解体育社团,增进学生对体育社团和各项体育项目的兴趣,从锻炼身心、新鲜有趣等多种角度,广泛吸引学生加入到各种体育社团中去,为社团活动的开展奠定人员方面的充分基础。
初中体育社团不是简单的“玩玩”,而是需要一定的管理的。比如不愿意或不适合继续参加社团活动的,此时就要有相应的退出机制,不能说走就走,导致社团活动突然因为没有足够人数而无法进行;也不能违背学生意愿强留,引起学生对社团的反感。有了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不论是社团成员的加入、退出还是社团活动的开展,就都有了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否则,社团只不过是一盘散沙,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人员流动过大导致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等。这对于那些对体育活动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社团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以围棋社为例。指导教师应该与社团成员一起,制定围棋社的活动规程。比如社团日常的主要活动内容是社员之间交叉对弈和对经典棋局的分析学习,主要活动时间在放学后的一段时间内。遇有比赛时,不论社员处于什么水平,都要积极参加。如果有社员无故不参加社团日常或比赛活动,第一次提醒,第二次警告,第三次由围棋社主要负责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与其谈话,劝其退社为最严肃的处理办法。这样,就能够保证社团的基本运转。真正喜欢围棋、愿意坚持的学生,是不会因为这些规则的存在而放弃的。
当代初中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相比过去来说接触过的新鲜事物要丰富的多,感兴趣的对象也比较广泛。由于进入初中后学业压力日渐增大,对很多事物初中生只能远观,缺少亲自参与的机会。甚至部分本来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可能也不得不减少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在没有体育社团的情况下,学生的欲望被无形的压制,个性或特长没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从这个方面来说,体育社团为广大初中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为了更好地满足初中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应该做好充分调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丰富的社团类型,尽可能照顾到广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的个性或特长发展提供机会。
例如,教师在社团组建招新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台球感兴趣,希望能够新建并参加台球社的活动,而学校很难提供相应的场地和设施。此时指导教师不要轻易放弃,要想办法一方面争取外界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积极促成与校外场馆的合作,为学生寻找到一块比较稳定的台球活动场地和来自专业人士的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进一步区分为“九球組”与“斯诺克组”,让不同特征的学生能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训练,在社团活动中学有所得,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调动起充沛的活动激情。
初中体育社团活动,不仅是在社团内部进行简单的体育项目训练或竞技对抗而已。一所学校的生源数量和体育项目水平都是有限的。过小的活动范围和过少的活动类型,很可能造成体育社团中的“近亲繁殖”,水平非但没有提升,反而每况愈下。有句俗话叫“跟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话糙理不糙,说得也是这个道理。所以,社团指导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走出去,创新社团活动,鼓励学生与外部人员之间交流学习,也为社团优秀成员展示风采搭建舞台,鼓舞全体社团成员的斗志。而且将本校积极健康的体育社团文化传达出去,可以促使更多的学校参与到体育社团的创建中来,优化本校的体育社团活动环境。
以上文提到的围棋社为例,教师可以促成与周边高校围棋社的合作,组织交流比赛等活动。因为棋牌类体育活动在体力上的要求不是特别明显,初中生与大学生之间不会有太大的鸿沟,相对更加公平一些。而类似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社团,则可以与同一学段的兄弟院校合作,适时开展校际比赛,把本校优秀的体育社团文化传播出去,互相交流学习社团活动组织开展经验。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与居民社区或家长委员会进行合作,引导学生适当参与成人体育活动,尽可能提升社团成员的体育水平。
正如上文所说,初中体育社团的组建和社团活动的开展不是为了让学生简单的发泄精力,而是为了丰富他们的生活,锻炼其身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充足的动力,社团活动中同样需要学习。既然是学习,就需要进行评价与反思。比如各类比赛,虽然不用规定硬性的比赛成绩要求,但也绝不是简单的“重在参与”,而是要在比赛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努力练习迎头赶上。这既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体魄,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不断提升社团水平的必然途径,必须加以重视。
例如,足球社参加校际七人制小型足球比赛。比赛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做好记录,比赛结束后要带领学生观看比赛录像,为学生分析比赛时的暴露出的问题。如学生A体能不足,比赛后半段明显因为体力不支而导致了多次技术动作变形;学生B缺乏足够的配合意识,在应该传球时仍然自行射门,是没有进球的重要原因。在随后的社团活动中,要针对问题展开训练,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应清楚,社团整体和社员个人水平越高,体育社团的吸引力才越强,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越明显,才是一个为学生负责的态度。
总而言之,体育社团在很多初中学校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但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指导教师经验上的欠缺,一方面要靠大量的交流学习来补足,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平时的自我学习与实践,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开创出初中体育社团的新局面。以上提到的几点,是初中体育社团活动组织开展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具体策略还需要教师根本本校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积极促成体育社团的组建和体育活动的开展,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开拓出一条新的途径。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7]GHB2096)“以体育社团为载体提高初中学生体质发展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