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
岁末最是想家时。那遥远的家的温暖灯火闪烁着,盼望着久别的游子能早日归家,等待着拥抱这“风雪夜归人”。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秋雨说,乡愁是一个河湾,半壁苍苔,几棵小树;陈夫说,乡愁是一盏灯火,一座村落,一方守候……而岁末的乡愁更是谁也无法挣脱的网,它罩住每一个人内心的梦,诗意的、狂野的、失落的、哀叹的……
归乡的路上,游子们不分男女,无论老少,只要心中装得下一个故乡,人生的苦与难也大抵过得去。那故乡熟悉的景与人,会抹平伤痛,给予人们继续追梦的力量。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的,一定了解家乡如今的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雕着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久居在外的游子见到故乡的亲友,最先渴望知道的就是家乡事。诗的前两句,诗人只是笼统地以“故乡事”来设问,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关于“故乡事”,初唐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他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最值得怀念的,就是窗前那株寒梅。这看似有悖寻常情理,其实正好相反,对故乡人、事、物的关切越深,越不知道先问谁,千言万语只凝结于一个与自己关系最近的物上。
对于离乡的游子来说,故乡可怀念的东西有很多: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但最能引起人们思乡之情的,往往是一些很平常、很细小的事与物,它们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寄托着人们的思乡之情。
题齐安城楼
○【唐】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聲,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暮色苍茫,最易勾起游子的乡思离情。然而,即便在城楼上倚栏远眺,也望不尽这漫漫还乡路。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这还乡之路上有驿亭七十五个之多,这个较大的数目写出了“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乡遥远的情景。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更是意味深长。
诗经·小雅·采薇(节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年过了又一年,大巢菜采了又采,如今大巢菜才冒出芽尖。每次都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到了岁末仍不能实现。终于可以回家了,却不禁感慨这其中的沧桑日月、物是人非。那年远行时是春天,杨柳依依,如今在雨雪交加的冬天归来。我朝思暮想的故乡啊,不知尘满面、鬓微霜的妻子是否还在等着我归来。
整首诗更像一部乡愁的电影,镜头聚焦着归家的战士,归途的场景凄楚动人,充满黍离之悲。大雪中有一个人在往家乡的路上独行,远处有一盏灯为他亮着。
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幼儿扯着我的衣服问:“为什么回来得这么迟呢?”是啊,我是和谁一起与时间赛跑,让自己双鬓布满了银丝呢?
这首诗是杜牧《别家》一诗的续篇。《别家》是这样写的:“初岁娇儿未识爷,别爷不拜手吒叉。拊头一别三千里,何日迎门却到家。”两首诗互相关联,《别家》从别家时娇儿的憨态入笔,《归家》以娇儿牵衣发问展开。时不我待,诗人已渐渐老去,双鬓渐染,可又有谁能赢得了双鬓上的银发,争得了岁月呢?孩子“归来何太迟”的信口一问既有久别父亲不得相见的憾意,更有一直惦念家父早归之情。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本应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光瘆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这首诗精练含蓄,故前人谓此诗“添著一语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