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惠
关于健康领域的教学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这一思想为开展幼儿体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幼儿园教师要注重在体育活动中,努力优化活动策略,帮助幼儿克服畏难情绪,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来说尤为重要,教师要注重在体育平衡活动中培养幼儿参与的自信心。然而,笔者发现在平日的平衡活动中,好多幼儿总是驱除不了害怕的心理,精神紧张,不敢在较高的平衡木或摇摇晃晃的器械上走动,因此导致活动中表现较差的稳定性,缺少安全感,有的幼儿甚至望而生畏、裹足不前,采取了逃避的态度。这些都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为培养幼儿参与平衡活动的自信心,笔者认为首先应从“优化活动环境”做起。活动环境的优化,要求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自由、宽松的活动氛围。尽管平衡活动强度较小,但幼儿有的是注意力与情绪方面的压力负担,因此,教师首先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自由、宽松的环境。为了安全起见,平衡区活动场地要求宽阔、平坦,最好是有松软土质的草地、塑胶场地等。这些场地比较适合放置平衡器具,活动起来也较为安全。
幼儿的平衡能力总是存在差异的,根据这一能力背景,我园在投放平衡活动资源方面作了全方位的考虑,并设有固定的平衡场地,如轮胎场地、木桩场地、可樂瓶场地等。在种类与层次上也各不相同,如平衡鞋、平衡木、平衡板、高跷、梅花桩等。其中,高跷是进行平衡训练一个不可或缺的资源,幼儿对这一活动颇感兴趣。为了让不同心理层次及不同平衡能力的幼儿都能放心地参与这一活动,高跷在难度的设计上也体现出了不同的层次,即在高跷底部的材料的高矮、着地面积、倾斜度及稳定性等方面逐步地增加难度,以适应不同胆量的幼儿都能够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安全的高跷进行活动。事实证明,幼儿会随着自己的进步而不断地向高难度的高跷挑战。
关于场地的设置及活动资源的投放,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固定场地,其特点是“固定性”,即在这样的场地中放置一些器具,幼儿随时随地就能够参与活动;另一种则是活动场地,其特点是“活动性”,即在器具的选择与摆放上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摆放和调整器具。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活动内容,也尊重了幼儿的选择,突显幼儿参与活动的主体地位。
走平衡木、踩高跷这类平衡活动之所以会赢得诸多幼儿的青睐,是因为参加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让幼儿通过活动来获取刺激的体验并提高平衡技能,能够让自己的本领得到表现,实现表现自我的需要。幼儿园的平衡活动形式尽可能不拘一格,要不断地更新,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去完善并创新设计活动内容与形式。比如,笔者在组织幼儿走木桩的活动中融入了“我来拔萝卜”、“我是小小快递员”的内容,在平衡木的活动中融入了“开火车”等内容,在玩踩高跷活动中融入了“我当小小救护员”、“摇摇摆摆真好笑”等内容。总之,随着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形式的不断创新,平衡活动对于幼儿也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关于对平衡区的器具设置及活动内容的丰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改进:一是通过角色参与的方式激发幼儿参与的浓厚兴趣与强烈愿望;二是适时调整活动设备和材料,以适合和满足能力处于不同层次的幼儿的需求。比如,在大班的轮滑活动中可以增添“信”和“邮箱”,幼儿则扮演“邮递员”这个角色,借助“邮递员送信”这个游戏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情感。这是角色参与方面的创新。关于活动设备或材料的调整,方法与形式也要追求创新。比如,可以在一层轮胎上放置梯子,让幼儿练习在上面行走;等到幼儿比较熟练的时候,轮胎换为两层,增加一定的难度,让幼儿再练习从上面走过,借此逐渐培养幼儿的胆量和勇气,锻炼平衡能力。
在幼儿参与平衡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温和的语言去施以关爱并在行动上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通过跟幼儿的交流给予肯定和热情鼓励。尤其是对于平衡能力差的幼儿,更要细心、耐心地加以呵护,不能大专训斥。这样只能增加幼儿害怕的心理,丧失参与的勇气。
例如,在一条直线上行走的活动,要求幼儿脚跟接脚尖地走或者将一个沙包放在身体的某个部位,要求向前行走时不得让沙包掉下来。在完成这两个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幼儿身边适时地予以帮助,让他们放心地去练习。再如,幼儿在走跷跷板时会因为担心倒下而身体僵硬,只好慢慢地向前挪动。此时,教师要适时地给予保护和搀扶,以使其精神放松,拥有安全感,从而轻松地完成练习。比如,当一名幼儿顺利地完成踩高跷的动作时,教师应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表示激励。总之,在幼儿参与平衡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将关注的目光投放到他们身上,并及时地将鼓励性的语言送给他们,给予较大的动力支持。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平衡活动可以推动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在活动环境、资源投放、创新形式及活动指导等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究,增强活动实效,促进幼儿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新城幼儿园)
2.2.3 微课内容辅导——弥补学生学习差距
因特网微课资源在课后辅导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学习知识得以内化吸收,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弥补学生学习差距是主要目标。在微课内容选择中,主要内容应是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教学任务,利用微课作业布置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进而让学习目标得以高效完成。与此同时,因微视频特点,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暂停、循环播放等方法复习课堂学习内容,进而弥补学生学习差
(下转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