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翔
摘 要:如何在体育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是体育教师需要突破的方面,而阳明思想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教学思想,其核心就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去构建优良的心灵品质。耐久跑教学是枯燥的,同时也是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要求较高的教材内容。本文提出运用阳明思想在耐久跑教学中做唤心教育,让教师树立唤知、唤行、唤心组成的“三唤”观,让教学充满仪式感。构建起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式学习法,同时创设了学、问、思、辨、行五个耐久跑心育法。通过一学期的实验对照,实验班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跑步的节奏,能够选择合适的步长步频,更好地克服极点并且全员具有良好的冲刺状态,取得了更好的运动成绩。
关键词:阳明教育观;耐久跑;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12-0037-03
当下教育文化上的短视与浮躁、方法上的机械盲目、内容上的同质单一、创新意识上的萎缩和思想上的急功近利现象时有发生,教育教学的发展都令人发出自己的思考。笔者在这一背景下的素养培育的提出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教育前路。笔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也感觉到我们的教学归宿就是育人,而育人的关键是育心。体育课堂中的耐久跑教学不仅仅要面对这一教学背景,同时这一教材运动强度较大,效果周期长,学生普遍存在消极心态,因此心灵品质对于成绩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在耐久跑教学中,如何在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学习动机,除了教会跑的姿势方法外,也要关注学习时的个体感受,这是该教学成功的核心密码。阳明教育思想中的学必立志、德育为先,“修德”“致良知”“人皆可以为尧舜”“勤学”“改过”“责善”“知行合一”“鼎革创新”等观点和主张无疑给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以厚重的启示,教育必须以唤心为始,“树人”为本的思想。用阳明思想的教育观来提升学生的体育人性, 培养情感与精神,唤醒人格。
一、教师要树立好“三唤”观念
(一)“唤知”观
阳明先生说:人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所谓有恶是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在耐久跑教学中, 恰恰很容易遇见学生的练习主观性被自己的惰性所遮蔽(运动量大,缺乏自信心;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而引发盲目性;对跑的距离产生害怕心理;缺乏锻炼,而导致恐惧心理;内容枯燥单一,而引起厌烦情绪;娇生惯养,懒惰成性)。教师要通过讲解示范以及各种教学方法,去唤醒学生内心对耐久跑练习的认知,认识其对自己的身体帮助,对自己心理发展的提升作用。让学生对耐久跑从外知转化为强身健体幸福人生的内知,从单一被动的获知转化为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达到两知融合,获取耐久跑之真知。
(二)“喚行”观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当学生真的想练习耐久跑并通过耐久跑提升自我的时候,教师并不需要专门的教学,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积极落实到行动上。以真知真行作为基础,作为教师要做好引导的工作,让学生对耐久跑练习的认识与练习实际有机结合。这就是要有树立唤醒行动的观念,教学设计要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位置,以个体对耐久跑的追求为出发点,让学生个体关注自己的练习实践,能够主动去把握练习方法、练习时间、练习密度、练习强度,那么学生的练习将取得更好的效果。在练习行动中不仅仅是身体的实践更是学生内心所知的实践,所知即所行达到知行合一、身行两健。
(三)“唤心”观
阳明先生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知识与行动大多是外在的、零散的、碎片化的,可最后落实在生活中是整合为一体的。也就是说,在耐久跑项目上学生都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实际练习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这是一个整合和统一的过程。在耐久跑练习的求知与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自省体悟,扫除自己的心霾让自己已经渴望成长的良知在练习中不被惰性战胜,这一切的关键是让学生针对耐久跑这一枯燥的练习方法时能够树立心志,突破极点,从而战胜自我。
二、单元教学要采用好“四式”法
(一)立“志”式
采用立志仪式让学生能够在耐久跑练习的一开始立下志向,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同样在耐久跑这一需要学生付出较大努力的项目中,没有真正在心中树立目标是很难取得练习成效的(表1)。
(二)勤学式
有了目标,那么就要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如果没有真正在耐久跑中落实自己的目标就意味着“志”之尚未笃也。学生在勤学式中,以4~6人组成练习微共体,共同研讨练习方案,同时相互督促练习(表2)。
(三)改过式
教师组织耐久跑练习微共体经常开展自我反思,针对自己的练习成绩及时进行反省,对自己原有方案提出改进意见,并落实到下一阶段的练习中去(表3)。
(四)责善式
微共体在练习的基础上开展互评,对自己分析评价的同时对微共体内的其他同学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互评互助中提出好的做法,指出需要改进的问题,形成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表4)。
三、“五步”曲
(一)“学”法以能其事
学的首要含义是主动求学,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耐久跑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关键。在阳明先生看来,真正的教学起始于学生的诚意。第一步是要明确学生练习耐久跑的动机是什么。这与我们往常只注重在耐久跑当中运用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同,要强调学生练习耐久跑的学习动机在于学的终极价值目标。同时要运用多方面的练习手段和练习方法来广泛提升学习积极性,让练习的动机入心。
(二)“问”法以解其惑
在练习中,教师与学生都要不断地审问自己,自己的练习是否真正符合自己,自己面临的状况与教师提出的观点是否一致(比如极点产生的时间、自己跑步节奏的调节、步长步频是否合理),敢于提出自己的方案,针对大同的练习方法寻求自我的最佳练习方法,提出真问题寻求真方法。
(三)“思”法以通其说
有了问的基础,要让学生针对耐久跑去寻求各种答案,从网络、观察、体悟等几个方面寻找合适的练习方法。同时真正将这些技法用自身的实际去思考。有些练习方法很好但是不一定适合自己,有些方法不常用但是或许对自己特别有效。同时要思考想要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归于一个“勤”字。
(四)“辨”法以精其察
明辨以求精其察,在辨的阶段,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评估的形式“省察”“体察”“公共辩论”三者相结合,对自身、对组员进行辨析。通过辨析让学生从耐久跑枯燥的练习中分析各自的本心,将各自的认识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有些人为什么进步比较快?有些人为什么跑得比较轻松?有些人为什么最后发力还有力气?有些人的跑步姿势为什么那么轻松?让学生们在明辨中自己去寻求好的练习手段与方法。
(五)“行”法以履其实
将自己所思所知所学运用于实际的耐久跑练习中检验已知,有了前面四步学生的练习从自身出发,主动不间断地开展练习,在练习中不断改进提升最终实现自己的练习目标。分阶段实现、分目标解决一定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激发自己心的力量,最终超越自己,获得一个更加强大的自我。
四、结论
笔者在所教的班级中设立两个耐久跑成绩相近的对照组,实验班运用阳明教育观实施耐久跑教学,对照班还是采取原有的教学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对两组实施前与期末耐久跑成绩的对比,结果发现,采用阳明教育观教学方式开展耐久跑学习的班级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跑步的节奏,能够选择合适的步长、步频,更好地克服极点并且全员具有良好的冲刺状态。实践证明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成绩有明显的优势。笔者认为该教育理念运用到耐久跑教学中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具体来看:
1.“三唤”观磨炼心上“极点”,战胜身体的极点
耐久跑的过程中要克服“极点”现象的出现,由于氧气的供应落后于身体的需要,跑到一定距离时,会出现“极点”,这是正常现象。如何延迟“极点”现象的出现以及使“极点”出现后症状减轻,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极锻炼,不断克服“极点”现象的出现,做到想练结合,才能使“极点”现象出现得晚及出现后症状有所减轻,这样成绩才会提高。因此练习耐久跑就是要提升个体的意志品质。当“极点”出现后,要以顽强的意志继续跑下去,一切不适感觉消失,进入了第二次呼吸状态。因此教师要树立“唤知、唤行、唤心”三大教学理念,磨炼心上的极点,用心上的品质去延缓减轻身体上的極点是提高耐久跑成绩的秘密。
2.“四式”法激发内心无穷宝藏,让练习事半功倍
在教学中以技术、体能和运用视角构建课堂,依托耐久跑练习微共体,从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种仪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设置不同层次的小目标,使学生在不断达成小目标的基础上小组自主练习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同时积极开展自省体悟,反思改进,逐渐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态度。让学生在不断的自主练习过程中改进耐久跑技能的节奏感、发展体能,并在一定的教学方法内进行强化练习,让学到的跑的节奏感运用到实战演练中;有效提高学生跑的节奏和成绩,同时运用微共体小会形式相互评价、相互提升,让练习者的练习成效事半功倍。
3.“五步”曲明确练习的渐进性使过程科学高效
很多人学习时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学”上,要知道,“学习”的关键是在“学习的过程上”,通过在耐久跑中运用学习的“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学习、寻向、思考、辨析及最后付之于行的过程,使得教学及学习更加行云流水科学高效。同时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开拓练习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从而促使其终身体育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杨昌军.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影响[J].教育文化论坛,2010(1).
[2]陈锐.王阳明哲学对传统教育的影响[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