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娇
【摘要】 目的 探究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肢体功能训练,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Barthel指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
评分。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为(81.1±6.8)分;Barthel指数为(75.4±5.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1±7.5)、(65.6±7.3)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4.1±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0.7)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应用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护理利于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修复神经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护理;脑梗死;生活能力;康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105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占脑血管疾病的75%左右, 预后差, 许多存活患者往往遗留后遗症, 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护理是基于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发展起来的一种护理模式[2], 对于脑梗死患者致残程度减轻作用已有相关报道。本研究探索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护理对于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4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临床诊断为脑梗死患者, 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患侧肢体肌力≤Ⅳ级。排除标准: ①排除合并意识障碍、失语、脑肿瘤、恶性肿瘤、严重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的患者。②排除既往脑血管疾病遗留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2例, 女18例;年龄54~78岁, 平均年龄(67.2±4.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30例, 女20例;年龄53~79岁, 平均年龄(67.5±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健康宣教、心理干预、饮食护理、环境护理、功能锻炼护理、生活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护理, 于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脑梗死后24~48 h)后即开始功能训练, 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翻身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翻身训练, 分为向健侧和向患侧翻身。①患者仰卧位, 双手交叉握住, 由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伸直, 健侧下肢屈曲, 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外展位, 以健侧足蹬床使身体转至患侧, 完成独立翻身训练。②患者仰卧位, 指导患者将健侧下肢插入患侧下肢的下方, 双手交叉, 向上伸展上肢, 翻身至健侧。对于无法独立完成翻身训练的患者, 每1~2 h护士协助患者翻身1次, 并按摩患侧软组织, 由远及近按摩, 加速患肢的血液循环。
1. 2. 2 床上肢体功能训练 在患者的翻身能力有一定提高后开始开展床上肢体功能训练, 患者取仰卧位或是平卧位, 护士站立床一侧, 一对一的示范指导患者进行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关节的屈曲、内收、外展、内伸展运动;下肢髋关节的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内展训练;踝关节屈曲训练和趾关节活动等。并在健侧肢体的辅助下完成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 如双手交叉上举训练等。
1. 2. 3 床上坐位训练 首先进行坐起训练, 患者用健侧腿勾住患侧腿下方, 以健侧下肢带动患侧下肢抬起并移动到床边, 然后用健侧上肢支撑上身带动身体坐起。待患者能顺利独立完成坐起训练后, 开始坐位平衡训练, 护士坐于患者患侧, 一手置于患者患侧腋下, 一手置于患者健侧腰部, 使患者保持平衡, 患者患侧上肢伸直支撑床面, 完成自卧位到坐位的转换, 并在床上坐稳, 然后逐步过渡到坐床沿, 双腿下垂。
1. 2. 4 任务功能训练 要求患者完成模仿吃香蕉、手抓软球的动作任务, 并记录患者独立完成任务的次数, 从而适当调整患者的动作, 提高患者完成動作的质量。
1. 2. 5 力量训练 以抗阻力训练不断提高患者的肌力, 首先以健侧肢体辅助患侧肢体施力, 提供力量支持, 待患者可以自主运动后逐步增加阻力, 进行抗阻力训练, 30~40 min/次, 1次/d。
1. 2. 6 站立平衡和步行训练 患侧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后, 可逐步开展站立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 在护士的协助下下床, 开始让家属或护士搀扶站立, 逐步过渡到患者自己扶着墙或床栏站立, 待能独立站立保持平衡后, 开始缓慢跨步动作, 由专人陪护。
1. 2. 8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在卧床期即可开展, 以患侧手接物、更衣、漱口、穿脱衣物、进餐、梳头等动作为主。
1. 3 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采用ADL量表评估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使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使用NIHSS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3个月后, 观察组ADL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3个月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 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软化, 从而引发一系列神经症状、体征的综合征。偏瘫是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 而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态度、生活质量[3]。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建议在急性期开展积极的功能训练,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降低致残率, 改善预后。现代康复医学认为, 肢体功能的恢复是一个自然的恢复过程, 虽然速度很慢, 且恢复程度不够理想, 但是若不积极进行早期功能训练, 将会错过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 最终影响到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和生活质量。脑梗死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遭到破坏, 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大脑皮质、锥体束受损后, 单纯的药物治疗很难实现中枢神经元修复, 康复训练十分重要[4, 5]。
早期介入功能训练, 可预防关节挛缩的发生, 且能促进中枢代偿功能恢复, 刺激运动反射弧, 重建肢体运动模式[6]。通过力量训练、功能任务训练有助于促进损伤后大脑皮层的重建, 并针对性的开展日常生活自理训练,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另外,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能上调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 调节海马、皮层神经元分化、存活和突触的可塑性, 达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神经功能修复的效果[7]。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ADL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开展肢体功能训练护理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復。
综上所述,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促进受损神经细胞修复, 改善神经功能,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金服. 常规护理联合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8, 29(11):122-123.
[2] 熊英琼, 潘婕, 吴晓牧, 等. 肌电触发生物反馈治疗脑梗死患者早期偏瘫的临床疗效评价.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1(1):156-159.
[3] 丁燕莹, 刘玩燕. 脑梗死偏瘫患者在早期行针对性肢体任务功能或力量训练的效果. 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17):271-273.
[4] 张水亮. 早期肢体任务导向训练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8):82.
[5] 王伟莹, 秦延京, 何莉, 等.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急救医学, 2017, 37(z1):124.
[6] 孟庆玲, 付长中, 刘昊, 等. 早期肢体任务功能或力量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33):144-145.
[7] 刘妍, 陈桂生, 王凯斌, 等.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血清NGF和NSE水平的影响. 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4):10-13.
[收稿日期: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