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以载道,中学语文教学不但承担着传授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任务,而且还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人格培养,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功能。因此,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渗透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首先从“做一个合格的人”抓起,达到先成仁后成才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做人教育;策略研究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但是现在社会中,受社会各种不良现象和网络中负面效应的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不断发生,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做人”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根据多年来笔者的教学经验,在语文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做人”教育。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自己的国家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素质,但这个素质不是每个公民生来就有的,需要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不断培养,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思想的基本途径。当今的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内容都渗透者故事人物、文本作者、编者等的爱国情怀,更有许许多多的爱国典范和榜样,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不断挖掘这些爱国思想,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接收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稳固的爱国情怀。建议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通过文中词句解析,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词汇是人们表达情感的语言基础,词连成句、句连成段、段连成篇,由篇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词汇入手,用恰当的词语唤起学生的思想,产生于作者的共鸣,接受情感教育。如讲授文天祥《过零丁洋》时,教师不能放过中心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结合文天祥史料、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文天祥那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其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爱国激情。
(二)通过人物形象分析
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古今中外的许多名篇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永恒光芒,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不朽的榜样作用,彰显了名篇的魅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爱国热情。如《藤野先生》中鲁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感,……最后弃医从文。再联想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壮语,一个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学完课文,学生无不为先生这样的爱国精神所感染、所打动。
二、重视孝心教育
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可是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孝心,不懂得报答,只懂得索取,扰乱了社会公约。因此语文教育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渗透孝心教育,使学生从小孝顺父母,并通过学生的孝顺影响社区民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那这个人不会有真诚的朋友。例如,讲授《背影》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思考和讨论问题:“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想法?你在生活中,自己父亲的哪些举动让你感动?你将来如何报答自己的父母?先认真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选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课后写一篇日记,题目是《我的父亲》。
三、律己教育
现代不贴实际追星梦、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思想等腐蚀着广大青少年,使本来缺乏判断能力,法治观念淡薄的中学生出现极端思想和消极思想,个人约束能力下降,这一现象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自己的行为能够经得起社会公德、国家法律的考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挖掘相关内容,教育学生保持气节、廉洁勤俭、自觉抵制社会不良行为。在《记一辆纺车》的教学中,我讓学生先总结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讨论之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对比,谈谈感受,从中接受品德教育,形成艰苦朴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高尚情操。
四、进行生命教育
现在社会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再加上网络游戏的影响,青少年学生不珍爱生命、轻生现象时有发生,给家庭带来了灾难,给社会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根据这种现象,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例如,在讲授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并牢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剖析“磨难”对人成长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要勇于面对困难,迎难而进,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争取最后的胜利,从而培养坚强 勇敢、敢于挑战的性格。
参考文献:
刘松林.语文教学艺术:献给青年教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5.
作者简介:成鹏(1981.10—)男,汉族,甘肃陇西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
注:本论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做人”教育是班级教育的灵魂》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