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庭毓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读完《驿路梨花》一文,我不由得为解放军叔叔助人为乐和梨花的纯洁奉献精神所感动。
清风路上,艳阳高照,微风徐来,悠然舒畅。路边的青草淡花,恍如那满山梨花在枝头绽放,多么纯洁自然,让人陶醉。
走到阴凉的桥洞底下,那里有一些卖艺和乞讨的人,不同的职业,相似的眼神,从他们的脸上,我能看到生活的艰苦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乞讨者像是个哑巴,看我走来,他条件反射似的看向我,双手端碗,嘴里咿咿呀呀地叨念着什么。那是一个小破碗,跟他那颤抖的双手一样,肮脏、破旧、干枯,几条漆黑的裂缝,能把人的眼神吸进去。他旁边是一些街头卖艺的人,有弹吉他的小伙子,拉二胡的老大爷,他们有的面露陶醉,沉迷于艺术而不能自拔,有的神情淡漠,似重复着无趣的机械动作。
这是我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时常,我会停下匆忙的脚步,或歇脚纳凉,或听两首曲子。卖艺人身前的小帽子、琴盒,乞讨者的小碗里面总会放着一些零钱,多则五块、十块,少则一毛、五毛,钱不多,但那都是路人的心意。
有一天学校加排,我回来时已经很晚了,平时热闹的桥洞也略显冷清,只有两个卖艺的和一个乞丐,乞丐似乎是要在桥底过夜的。弹吉他的小伙子在收拾东西,清点着琴盒里的一天的收获,忽然,他从自己的琴盒里拿出一把零钱,悄悄地放进拉二胡的老大爷的帽子里,然后背起吉他转身离开了。拉二胡的老大爷對此全无知觉,他也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去了,这时我才发现,他的双眼没有焦点,身旁放着一根拐杖,像是个盲人。只见他摸索着从帽子里拿出一些钱,看不见面额,数不清数量,小心翼翼地放到乞丐的碗里,“老弟,今儿我收成不错,分你一些,去买点吃的。”说完他背起二胡,竖起拐杖颤颤巍巍地准备离去,“谢谢你的拐杖啊,比我那根竹竿靠谱,我不会再摔了。”老人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空洞的眼睛仿佛有了色彩。那是一根旧拐杖,原本的颜色已无从考究,前路茫茫,但我毫不怀疑拐杖能支撑起老人瘦弱的身躯。乞丐笑了,咿咿呀呀,双手合十,一瞬间我仿佛听懂了他的话语。
目不能视,却能看到最美丽的色彩;语不能言,却诉说着最亲切的问候。这一刻,我的内心像点燃了什么,久久难平。
这就是我理解的雷锋精神,它并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壮举,要像解放军那样盖一间小屋供人休息;它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时刻保持拥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一颗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心,在不起眼的角落,也能散发出温暖人心的雷锋力量。雷锋精神从未过时,它就在我身边,伴我同行。
(指导教师 杨婷婷)
【评点】
雷锋精神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包括桥洞底下,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的身上,即便是乞丐和卖艺人。作者将《驿路梨花》一文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写出了自己对雷锋精神的新理解。文章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人物塑造形象生动。结尾点题,升华了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