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指令,比同析异

2019-12-30 01:43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9年42期
关键词:理趣赏析

【技法点拨】

一、严格按题目要求进行比较

审题时应明确:试题要求我们从哪方面展开对比,是内容、情感,还是意象、意境;是语言赏析,还是手法、技巧。此外,题目有无其他特殊的规定或限制。只有审清题意,看清了比较点,作答时才能有的放矢。比如:

【考点阐释】

所谓古诗词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与赏析。这类题承载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度高,在2009—2019年高考中有多个省市考查,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命题预测】

古诗词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鉴赏的区别,一是阅读对象数量上有差别,二是比较阅读多了一道“作对比”的程序。展望未来几年的高考,这类题型会继续占有一席之地;可能出现的新考法是:要求学生自选角度,比较两首古诗的异或同。

【考题辑录】

(2019年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与解析】

14.B(错在“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的意思是远望田塍就像一条线,一片白水波光闪烁。)

15.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尾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进而推开一步,写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则以俚曲的形式描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前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其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诗作采用了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精髓。)

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

元词之情趣:                  。

二、紧扣原作比同析异

面对古诗词比较阅读题,在审清题干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的基础上,还要认认真真细读原作,尤其应遵循试题导引,反复琢磨不同作品中构成比较的那些诗句。比如:

【答案与解析】

这一小题的比较点在于:秦诗如何以说“理”取胜,元词怎样以抒“情”见长——所谓“理趣”,指的是蕴含哲理,而“情趣”自然是讲究以情感人。那么,具体该如何组织答案呢?题目的要求很清楚:“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加以“分析”。在《三月晦日偶题》一诗中,秦观认为“芳菲歇去何须恨”,理由是“节物相催各自新”,承续春而来的夏也有其“可人”之处;在《点绛唇》里,元好问则直抒因春逝而“渺渺吟怀”,除了“留春”“问春”,甚至要“梦里寻春去”。

经过如上一番分析,试题答案也就明确了:“秦詩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及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须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2.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与解析】

回答以上两题,都离不开对原作逐字逐句细细品读。具体说来,第1题“比同”,考查对古诗思想内容的概括能力。《峡口送友》第三句的“同为客”表达了思乡情,《送蜀客》的“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体现出对家乡的思念,所以该题答案为:“思念故鄉之情。”第2题在给出“有人”评价的前提下,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能力,试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峡口送友》写伤春之景(“峡口花飞”),目的是抒离别情——“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说的是寄身是客本已凄凉,难得结交一位挚友,可如今却要话别;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中,作品情感愈发深刻复杂,这当然是正面烘托。《送蜀客》是反衬离别之情还是烘托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则可有不同的理解——因原诗并未予以表明。因此本题可如此作答:“同意:第一首诗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诗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也可答成:“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模拟演练】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  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

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

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2分)

(2)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斋独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猜你喜欢
理趣赏析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冀军校
书画作品赏析
“草色遥看近却无”理趣浅析
步辇图赏析
语文教学之兴趣、理趣、情趣
生物课堂需要“理”“趣”兼得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