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环 李荣
摘要: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病理基础。本文基于“天人相应”理论,对季节变化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进行探讨,认为人体阳气的变化影响易损斑块的稳定性,而季节变化通过影响人体阳气盛衰,与斑块的稳定性产生密切联系。
关键词:天人相应;季节变化;易损斑块;心脑血管疾病
中图分类号:R25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9)12-0004-03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12.002 開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rrelation Between Seasonal Variation and Plaque Stabili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nature Correspondence”
WANG Huan1, LI Rong2
1.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2.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ract: The instability of vulnerable plaques is an important pathological basis for acut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nature correspondenc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asonal variation and plaque stability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which believed that the change of yang qi of human body affects the stability of vulnerable plaques, and seasonal change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tability of plaques by affecting the rise and fall of yang qi.
Keywords: human-nature correspondence; seasonal variation; vulnerable plaques;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主要是指不稳定、易于破裂形成血栓而导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斑块。易损斑块的破裂已被视为许多严重心脑血管事件中最重要的环节,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又与季节变化相关[1-2]。中医认为,易损斑块主要是在机体虚损条件下痰瘀产物的蓄积,日久而成热毒。阳气变化影响其稳定性,若遇变端,则易破裂、闭阻血脉,从而发生胸痹、中风等。在“天人相应”理论中,人体生理受季节变化影响,四季更迭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兹就此对其相关性探讨如下。
1 病因病机
一般认为,易损斑块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即阴阳气血虚损,是斑块形成的内在机制[3],而笔者认为阳气虚尤重。斑块的实质为气滞、痰凝、瘀血、热毒。有学者认为,“痰浊”多反映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和高凝状态,“瘀”实质包括粥样硬化斑块、血栓及高脂血症等病理生理的有形变化[4]。“气为血之帅”,阳气虚推动不利,血行不畅而成血瘀。气与津液关系亦密,气不行则水不行,气滞则津液聚而成痰。血瘀与痰浊又可相互影响,瘀血内阻脉络,络脉津液运行不畅,留而为痰;痰浊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则易形成血瘀。最终气滞、痰浊、瘀血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医林改错》有“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日久互结积累成块,化热成毒,脉络因此受损,斑块形成[5]。吴伟等[6]认为,斑块瘀久化热,酿生热毒,加之嗜食肥甘厚腻、七情不畅化火,火热毒本就易伤风动血,此时若兼外邪引动、调摄不当,斑块极易破损,痹阻血脉。痹阻心脉发为胸痹,中伤脑络则为中风,从而出现心脑血管急危重症。
2 阳气对斑块的影响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提出胸痹病机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类证治裁·胸痹》有“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可见,胸痹发生发展与阳气虚实变化密切相关,而易损斑块的破裂可导致胸痹,由此推论,阳气的变化也影响斑块的稳定性。《内经》重视阳气对健康的主导作用[7]。一方面,卫阳“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灵枢·本脏》),卫阳具有保护机体的功能,若卫阳不足,无以固护肌表,外邪易侵袭人体,导致疾病发生;另一方面,阳气具有推动作用,无力推动血行易致血瘀,无法运化津液而聚生痰湿,导致病理产物蓄积。总之,阳气变化是影响斑块发展最基本的因素。
3 季节变化对阳气的影响
阴阳乃人体根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阳协调维持人体气血正常运行。“四时阴阳”理论指出,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下,人孕育于天地之间,人体阳气与天地之阳同气相求,与万物一同随季节更迭而生、长、收、藏,四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机体阴阳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发陈,即推陈出新,春天为阳气生发的季节,此时“阳气始上”,万物因阳气生發而开始生长、生机勃勃。“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蕃秀即为茂盛秀丽,夏天为阳气最为旺盛的季节,此时万物的生长也到达一年中的鼎盛时期。“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容平即从容和平定,此时秋高气爽,阳气开始收敛,“阳气始下”而阴气始生,万物清肃。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此时阳气为一年中最弱的时期,闭藏于体内,阴气极盛,寒冷非常,蛰虫伏藏。春夏阴消阳长,秋冬阳消阴长,阳气在季节交替的变化中规律性地盛衰交替。
4 季节变化与斑块稳定性
《灵枢·岁露》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四时气候变化影响着阳气的变化,而阳气又与易损斑块的稳定性息息相关。
4.1 春季
阳气开始生发,促使闭藏了一个冬天的人体机能开始活跃起来。此时天气乍暖还寒,天气忽冷忽热,卫阳固表能力尚弱,若此时起居、调摄不当,外邪易袭表而招寒邪中里,致阳气运行不通;另外,春季万物生长,处于舒发状态,阳升风动,极易激越心脑脏腑久病之人体内潜伏已久的热毒,易引发变端,斑块破裂、崩解,从而痹阻血脉,发为猝痛。
4.2 夏季
烈日炎炎,阳气到达鼎盛时期。夏天机体腠理开泄,火热之邪旺于夏,暑热之气易袭表。火暑之邪耗伤津液,则易热灼痰瘀,加重斑块病理产物的堆积,煎熬成热毒。加之火热之邪极易生风动血。一旦入里,同气相求,阳上加阳,内外之热交攻,侵袭血脉,迫血妄行,酿生毒变,斑块崩坏,损伤心络、脑络,则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4.3 秋季
阳气渐弱,进入收敛状态,欲入里潜藏,此时天地平和,因阳气渐弱,自然界开始出现萧瑟之景,人体阴阳变化整体趋于平衡,同时腠理渐密,筋肉坚固,外邪不易侵袭,斑块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4.4 冬季
阳气闭藏,自然界及万物进入阳气最少的阶段,此时寒风凛冽,阴气较盛,卫阳躲藏,寒邪横行,稍有不慎则寒邪袭表进而直中经络血脉。《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邪其性凝滞、收引,本虚之人气血运行受阻,酿为血瘀痰凝,斑块蓄积叠加。寒邪客于经脉,重伤心阳,无力运血,则血行不畅,津液不行,易聚成痰浊血瘀。阳气消退虚弱,病理产物产生已久,体内必有热毒内蕴,一旦气温骤降(如秋冬交替之际),寒毒骤发,寒热相争,可引发易损斑块的破裂,进而阻滞血脉。
季节交替时,人体受到外界刺激,处于应激状态,此时阴阳变化动荡,此消彼长,阳气处于激发状态,牵一发而动全身,生风动血,增加了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极易破裂。
相关研究显示,冠心病在春、夏、冬季节发病率较高,死亡人数在季节交替的节气及寒冷的冬季多于其他时间段[8]。一项研究气象环境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影响发现,冬、春季节影响最大,秋季影响最小[9]。刘学恩等[10]研究表明,武汉市心脑血管病事件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死亡率从10月份开始明显升高,1月份达到高峰,4月份后逐渐下降,但7月份又有一个高峰,而后再下降,与相关研究[11]结果类似。
低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血液黏度、红细胞数量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引起血压升高,外周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加,易导致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此外,低温刺激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加之冠状动脉局部高敏性,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易损斑块崩解,从而导致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甚至心肌梗死[12-14]。研究发现,在气温骤升时,各组大鼠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15],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会通过自动舒张皮肤血管和出汗等平衡机体温度,也因此导致人体生理变化(如血液黏度和心量排出的增加),进一步导致脱水、低血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以上病理生理变化机制均可引起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冠脉事件发生[16]。
5 小结
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中的重要一环。在“天人相应”理论中,易损斑块的形成和病变受阳气变化影响,而阳气变化又与季节变化相关。由此,笔者认为,气候变化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借鉴作用。可以根据季节变化特点进行养生,从而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更好的防治。
参考文献:
[1] 郝松枝,何书静,张鸣.冠心病患者1955例心脏事件发作时间规律[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9):4-6.
[2] 宋梅英,张晓奇,董莉萍.急性脑血管病与昼夜节律和季节关系的探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1):61.
[3] 牛子长.易损斑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3):572-573.
[4] 周景想,李洁,王晋军.易损斑块的中医研究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3):290-391.
[5] 孙少卫,童文娟,谢雪娇,等.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观[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5):524-528.
[6] 吴伟,彭锐.冠心病热毒病机的探讨[J].新中医,2007,39(6):3-4.
[7] 郑龙飞,贺娟.《黄帝内经》重阳思想及其影响下的疾病观[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1):9-12.
[8] 姜紅岩,廖星,谢雁鸣.84697例冠心病患者入院及死亡时间和节气关系的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0):1364-1366.
[9] 谢静芳,叶琳,秦元明.气象环境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4):447.
[10] 刘学恩,李群娜,赵宗群.气温及冷空气对武汉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8):948-950.
[11] 段秀姣.441例心肌梗塞发病高峰与季节、节气的关系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1997,13(4):208.
[12] 王玲,白原,刘小云,等.冠心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J].临床荟萃, 2007,22(3):178-179.
[13] BASU R, OSTRO B D. A multicounty analysis identifying the populations vulnerable to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high ambient temperature in California[J].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8,168(6):632-637.
[14] 张书余,王宝鉴,谢静芳.吉林省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和预报研究[J].气象,2010,36(9):106-110.
[15] 刘晓燕,郭霞珍,杨云霜,等.骤然升温导致脑梗塞发病的血液流变学机制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23-27.
[16] 杨勋凤,李连发,王劲峰.安徽省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关系的广义叠加模型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15,17(11):1388-1394.
(收稿日期:2018-11-08)
(修回日期:2019-01-28;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