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词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2019-12-30 16:35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芭蕉古诗词传统

丛 文

(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诗词教学中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学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呢?

一、 走进诗文,诵读感悟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优秀的古诗文不仅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道德修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诵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诵读便是要通过声音与作者对话,透过文字触摸作者的脉搏。在诵读中,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互相碰撞又互相融合,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古人云: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如果一个人不能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志向,是难以闻达于世并流芳于后世的。“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只有通过大量的诵读,细细地体会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意境的深远,才能引领学生“品”出古诗词这一民族独特文化的“味”。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我们可以这样教学:首先,指名读,以学定教,把握生词的读音。接着自由朗读,概括:这首词写了什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然后想象朗读,引导学生理解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此时此刻诗人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最后配乐诵读。“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让我们把诗人雄心壮志、博大胸怀尽情地表达出来吧!”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不但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强了爱国主义德育。

二、由画入境,展开想象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文画结合,由画入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诗歌教学的重点。

教师应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借助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通过联想组合画面,学生很快就找出了“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再引导学生把意象进行组合,把人物放置到想象的环境中,甚至,这就是你自己的一场离别,“古道长亭,柳叶飘摇,一阵蝉鸣,乱人心绪,一杯苦酒,慰人离悲,一场急雨,秋意寒凉,一对情人,执手想看,却无语泪流,此时无言,胜过千言,可无奈兰舟催发,只留下越来越小,直致消失的你的影子”。这样的话,通过意象的叠加,一幅深秋离别的画面就生动浮现出来,而情感的分析自然会水道渠成。

讲授李商隐《夜雨寄北》时,跟学生这样创设情境,“巴山夜雨涨秋池”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气氛: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雨骤风狂,人事寂寥。“何当共剪西窗烛”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三、品字析词,体悟感情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关键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便是所谓的“诗眼”。学诗,不妨去抠一抠诗眼。

首先,所炼之字,一字传情,如教学蒋捷的《一剪梅》时,让学生品味“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哪个字用的最好?“红、绿”作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赋予“流光”以人格化,借平常之物“樱桃、芭蕉”的变化,写出时光易逝之叹。而“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深各自愁”,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芭蕉的形象,似乎会经常和“细雨”“梧桐”“愁苦”联系起来,就如本词中,芭蕉的渐绿,却只见时光长留愁绪的增长。

其次,所炼之字,可见人生大智慧。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钓”就是诗眼。“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钓”是等待,“钓”是静观其变,“钓”是东山再起。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政治集团失败被贬,一贬再贬,甚至没有栖身之地,住在一个破庙里。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改变报效朝廷的心愿。这才是他“独钓”的内涵。再如戚继光“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洒”,是报国之忠驱倭之志,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不缺少为理想追求抛头颅、洒热血的人,忆往昔,无数仁人志士洒血沙场,只为固邦之安宁;看而今,各行业都有执着之人咽着泪水,洒下汗水,只为实现由你由我连成的大国之梦。

这样,通过对关键字词的赏析,完全可以让一首诗上升为一种精神力量来濡染学生。

四、知人论世,拓展阅读

教师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一定的文学功底,古诗的积累对学生的文化底蕴的提升有积极的意义。

在指导学生学古诗词时,不但教会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能够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其重要成就,让学生了解到从远古走来、带着中华民族独特文化气息的古诗词的特点和分类,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例如,在教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先读形象:在这凄凉之地,你看到了一个________的杜甫。这个形象是丰富的,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并分析形象的能力。然后读情感: 《说文解字》说:“号,痛声也。《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拖长声音大声呼叫”和“大声哭”。结合4-6节,说说你倾听到作者怎样的心声?再读精神:《说文解字注》中如此解释“聖”:“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朗读杜甫的名句,说说你认为杜甫为何被称为“诗圣”?

通过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让学生了解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通过诵读《江城子·密州出猎》,让学生知道一个豪情满怀的苏轼;通过品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让学生看到一个孤独高傲的苏轼。引导学生读方方的《喜欢苏东坡》、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通过这样的拓展综合性学习,最后指导学生撰写小文章或人物评论文《我眼中的苏东坡》。帮助学生确立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维,避免对古人的认识太单薄,认为李白只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却不知他也有“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的柔情。只知陶渊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却不知他也曾是“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斗士。

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余光中说过,“这样的反复吟咏,潜心体会,对于真正进入古人的感情,去呼吸历史,涵泳文化,最为深刻、委婉。”吟诵作为汉语诗文的活态,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流传。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根。古诗词是其中最靓丽的珍珠,把语文教学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把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我们时代的要求有机结合,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地掌握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提高语文素养,灵活综合地掌握多种古诗词鉴赏方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芭蕉古诗词传统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雨打芭蕉
我爱古诗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等闲托谁题芭蕉
把相思卷在芭蕉里
芭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