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萍 萍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立德育人是思政课程的重要目标,极大地肯定了思政课程的重要意义,对新时代思政课程的创新改革提出了要求。高校思政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是举足轻重的,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1]。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高效性、渠道开放性、环境虚拟性和互动主体平等性的特点。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引导与教化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在意识形态上达成真正的认同和共鸣。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号召,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提出建议。
教育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大计,思政教学有别于专业技术教育,它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能够为民族复兴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2]。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引导教化学生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的事业做好思想准备。
学生有了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更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并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和人生,高校思政教学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要引导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和在新媒体时代的自主辨别能力,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腾飞,物质文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然而精神文明发展的步伐却稍显落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外来文化的侵入,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等思想价值体系造成严重冲击[3][4]。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不仅需要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较高的思想素质水平也必不可少。高校思政课程教学通过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水平和政治眼界,帮助他们走出迷茫。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建设者,对中国梦的实现有着深刻的长远意义。
新媒体时代我们是处于人人皆媒体的大环境中,互联网上各种交互平台的兴起改变着信息的传播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认知和眼界。上好思政课,是教师的光荣责任。因此,必须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力量土壤。
大学生等青少年正是互联网上冲浪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正潜移默化地被新媒体改变着。我们应辨证地去看待新媒体的利弊,巧用新媒体的优势,改革高校思政教学模式,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效率,在各种文化的碰撞中,增强文化自信,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担起时代赋予思政教育的光荣责任。
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微博、短视频、微信等新媒体充分融合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为受众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能够通过新媒体表达观点、强化社交和学习教育[5][6]。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多元化的平台。学生利通过电脑、手机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开展交互式学习。
新媒体技术,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手段,解决传统模式下班会讨论存在的形式单一(口述、板书、幻灯片)、受时空限制的缺点,而充分利用如微信、微博等各类新媒体平台能随时随地地加强学生与思政教育者的交流、沟通[7]。新媒体技术平台,使得学生能够获取极其丰富的课堂知识,自主选择内容和安排时间,培养了其独立学习能力。新媒体教育环境下教受主体地位趋于平等化,思政教育轻松、平等,氛围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积极性提高。新媒体教育背景下,思政教授具有可持续性特点。与传统阶段性教学模式不同,新媒体教育平台多样、灵活性强,信息横向的传播效率高,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改变教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缺点,能够使得教受双方随时随地互动、交流,能够持续跟进受教育者学习效果、思想动态等,及时预防不利事端。
新媒体技术具有平台灵活、增强互动的优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可能充斥着不良信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8]。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思维、行为特点有新的变化,对传统思政教育的理念、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中的部分信息未经处理和甄别,可能存在负面、错误的信息,会对尚未成熟的高校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新媒体平台中高校学生以虚拟身份参与社交活动,其信息获取和观点表达相对不受约束,受西方不良观念影响,使学生在认知领域、道德领域出现了偏差,如出现盲目消费、拜金主义、民族认同弱化和行为取向自由化等负面影响。此类多元化价值倾向严重影响思政教育的开展。
思路教学要关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社会热点话题,结合思政理论深入分析热点问题,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教师技能水平,掌握思政教育主动权。
明确思政课程的目标和功能定位。结合思政课程特点,融合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资源。坚持社会主义办学,丰富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课程的协同效应。思政课程目标是立德和育人,课程思政目标是树人与育才,有机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改进“教师主导、学生为辅”的传统思政显性教育,改变照本宣科、纯说教式“满堂灌、填鸭式”方式,结合隐性教育,强调潜移默化。课程思政有效结合专业建设和课程特色,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教师与学生互动,有效开展工作。结合课程和专业进行思政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启发学生,产生共鸣,使其得到提升。
办好高校思政教学关键在教师。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师需要积极适应,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海量多元、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增强。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转变传统以“以我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多元开放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教育模式,增强师生的互动性。高校教师要主动学习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微信“群聊”、微博公众号等不同媒体平台开展思政教育,探讨社会热点话题,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提高思政教育活动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教育工作者需积极参与新技术培训学习活动,掌握视频拍摄、剪辑、新媒体使用等新技术,结合思政特点和自身教学优势,充分运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模式,创新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增加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依托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两个课堂,提高学生思政教育认知水平和实践应用水平。
关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社会热点话题,结合思政理论深入分析热点问题,丰富思政教育内容。通过社会热点的讨论,活跃气氛,提高学习热情,深入理解思政知识点,培养其辨别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挥新媒体优势,通过网络教学,强化思政教学的主动性。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让思政教育时刻陪伴在学生左右。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借助“红色网站”、微博公众号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有机结合思政教育核心和社会热点,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主动传播正能量,增强思政教育传播的主动性。通过新媒体技术,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提升思政教育质量。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教育内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魅力与吸引力。制定完善的考评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新媒体技术给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正确认识新媒体技术对思政教育的利与弊,结合思政教育特点,积极适应,与时俱进,开创思政教育的新局面。研究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帮助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民族的持续振兴,社会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