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育人环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9-12-30 16:10:19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活动

孙 奇 峰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随着信息和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基础教育的改革正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中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建设的全过程,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做好德育的顶层设计,构建“校园梦”“家乡梦”“中国梦”递进式德育体系,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设有公信力的育人制度,推进德育序列化

学校制度是学校德育体系的一个构成性要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养成,进而创设合理有序的育人环境,形成稳定的制度化行为。在构建多元化、多维度、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的过程中,学校要制定《学校德育活动纲要》《学年德育活动总表》《学期德育活动计划》,形成梯度管理;制定《全员导师制育人实施方案》《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学生发展规划教育》,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依据制度方案形成目标明确、方案详实、措施具体、效果显著、评价多元、反思充分的活动育人机制,增强德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序列性。

二、创建有生命力的育人课程,推进德育课程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在课程价值、课程规划、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思考与建构,提升课程资源的整合力、课程实施的执行力、课程文化的建构力,如推进实践课程特色化,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创新课程资源供给模式;推进艺术类课程多样化,坚持德智体美劳诸育并举,通过各类校园活动节为学生自主多元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真正体现育人生命化、德育课程化。

德育课程包括学科德育渗透活动课程、主题班团会活动课程、职场体验活动课程、亲子沟通活动课程、重大节日仪式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班级文化建设课程、生存技能训练课程、安全法制警示教育课程、生命健康认知活动课程等。这些课程能够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为学生自主多元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创新有凝聚力的育人载体,推进德育生活化

(一)传承文化基因

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未来意识与社会责任、广博知识与发展潜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健全人格与健康体魄”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理想信念教育应放在首位。学校应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开展“筑梦、逐梦、圆梦”系列活动,以德启智,以德育心,以德导行。如依托牡丹江市古渤海国、宁古塔等历史文化,八女投江、杨子荣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和东北老航校等奋斗文化,联合社区共建单位,开展“七一”重温历史听党课和团课、“五四”戏剧展演、“十一”红歌赛、“一二九”征文和演讲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坚定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理想信念。学校要树立现代教学观,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名学生负责,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搭建平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打造高效德育场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的沟通、合作、共享,可以成为一个“高效德育场”。学校应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学校、家长和社会全方位育人网络,构筑协同育人共同体。如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共建共育活动;设置公益课堂,形成教育辐射;发挥校友榜样激励作用,引导学生做好学业、专业、职业规划;通过家长委员会,聘请广大家长开展艺术和科普进校园活动、职场生涯介绍活动、国防征兵宣讲活动;开通家校联盟公众号,开通家长委员会热线和学生心理咨询热线;成立“亲子团队”,开展易子而教、书信交流、心灵对话等活动,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化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协同育人行动。

(三)开展逐梦行动

逐梦的过程不只是学生在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不仅仅是优秀的成绩和奖杯奖牌,更是对理想目标的确立、对未来生涯的规划、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学校应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和园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开设生涯规划课,开展校友“青蓝相继”“薪火相传”活动,邀请知名专家进行讲座,加强学生对“校园梦”“家乡梦”“中国梦”的理解,使他们砥砺自己的品行、完善自己的人格、夯实自己的底蕴,将“青春梦”融入到追求真知、求是创新的实际行动中,修身立德,勇敢逐梦。

(四)完善德育团队建设

学校应在全员、全面、全程育人的理念引导下打造“德育导师团队”,在品德上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引导,在学习上对学生进行学业发展指导,在生活上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辅导,在行为上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训导。德育导师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他们可以把育人工作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营造全员育人的大德育环境,开创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德育格局。为进一步优化德育队伍建设,学校采取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行为跟进等方式,分层次开展教师培训,大力提倡团队合作,集体创意,体现教师的生命价值,提升教师发展水平,实现从“升学应试”到“全面发展”、从“全部接受”到“多元选择”、从“被动跟进”到“自主迎接”的转变与提升。

四、创聚有影响力的育人元素,推进德育多元化

(一)在校园生活中培育“责任之花”

关注个体,关注生命,关注学生人格发展应该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点,育人过程就是提升学生的成长境界的过程。如开展志愿者服务,不断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开展慈善公益活动,让爱心与善意根植于学生的心灵;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让梦想不断照进现实,拓展学生生命的宽度与深度;通过新生认养校园动植物、毕业生植树、班徽班旗设计、升旗仪式、主题班团会等活动载体,增强学生自律自立、自尊自强的使命感,使他们自主地建构道德体验,提升道德水准。

(二)在文化园地中架“成长桥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具有美育和教育意义的文化环境,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和升华。文化教育是学校创造力的结晶,是映射学校教育水平的一面镜子。学校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地树立成才报国的家国情怀;利用道德讲堂、校史馆、领域展馆、社区教育基地等阵地引领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在个性发展中育“校园主人”

学校应努力构建优质、有特色、个性化、可选择、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平台,以活动育人,以劳动育德,以发展育心,以礼规范言行,以真修心明德,以善陶冶品性。为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可以成立学科类、实践类、科技类、艺术类和体育类社团,通过采摘节、冰雪节、艺术节、校园广播站、模拟商业社团、阳光大课间等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学校的大型礼仪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活动布景,创作励志歌曲,构建校园的“情感场”和“生命场”,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的主人。

基于生命、关怀生命、涵养生命的教育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感动、心动、行动”的生命化活动是教育最美的风景。创造有感召力的育人平台,推进德育生命化,可以为德育注入时代的活力,使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传承与创新相统一,促进德育从优质走向卓越。新时期,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人类发展的新阶段,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校德育建设抵达全新的境界。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活动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