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键
(莆田学院 人事处,福建 莆田 351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发表了系列讲话,在2014年全国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他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1]显然,这个论断蕴含着习近平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三个论断:一是消除贫困,二是改善民生,三是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三者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之义。然而学界个别专家学者对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做了片面、抽象、甚至牵强附会的理解,一是仅从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一个论断去理解,二是没有结合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过程来理解。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习近平的相关探索过程,聚焦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三个论断阐发其时代价值。
一般说来,一种理论总是表现为若干论断的总和。而这样一种表现形式的理论从来都不是现成的,它是理论创立者先发现问题,然后探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断,最后把已经形成的若干论断综合起来,理论就这样形成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就是这样形成的,习近平在这方面的思考亦复如是。
建国后我国虽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我们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加上搞政治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国民经济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困难,国家贫困。最后一次复出的邓小平看到了贫困的严重性,开始思考怎样摆脱贫困的问题。他总结了历史,并环顾国际社会,果断采取了若干措施,这就是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先统一思想,紧接着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让大家畅所欲言讨论工作重点转移问题和经济工作问题,最后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大胆实施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先富起来这一大政策,发扬社会主义民生,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众所周知,我国从1979年开始一一实施改革,持续开放,不到几年时间,先是农村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吃饭问题基本上解决了。邓小平密切关注这些新变化,并注重从理论上思考问题,提出了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大力发展生产力等论断。这些论断为形成社会主义本质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中国的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我们缺乏工作经验,一是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二是物价改革出了问题,这样一来不仅人们思想混乱,社会上开始出现官捣现象,严重扰乱和破坏了经济秩序,随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左”的和“右”的思潮。“左”的思潮认为中国不应当对内搞活,对外开放,若那样搞,是在中国搞资本主义!“右”的思潮则主张,中国要搞改革开放,而且要搞资本主义。中国搞资本主义不需要坚持社会主义,不需要党的领导。为了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邓小平一方面主张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决实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且强调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另一方面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他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著名的南巡讲话中,他告诫全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在20世纪80年代,“右”的思潮是主张发展,不顾发展的方向,而“左”的思潮是担心发展方向而否定发展,或把发展说成是在中国搞资本主义,为此而引发了姓“资”姓“社”争论。其实在争论前,邓小平就已经针对“左”、“右”倾思潮提出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公有制,二要坚持共同富裕的论断。但是这些论断提出后并没有阻止“左”、“右”倾思潮的进一步泛滥,这样邓小平才发表南巡讲话,把以前提出的若干论断综合起来,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习近平先是在河北正定工作,随后到了福建,特别是在宁德地委工作时,他了解了宁德的落后贫困,开始探索摆脱贫困的出路,提出了整体思路,即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致富发展,就要进行两个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具体来说,像闽东这样的落后地区要脱贫致富,必须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依靠党,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同时又要发扬闽东群众艰苦奋斗精神,滴水穿石精神,还要讲廉政。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也要讲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综合开发,集约经营[2](P13)。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中地区差别问题进一步凸现,但邓小平出于改革开放全局考虑,认为当时还不是发达地区扶持欠发达地区时候,否则就会削弱发达地区的发展活力。习近平到浙江工作后,感到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不能不考虑,为此他提出一方面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全方位合作,加大工作力度,做长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要通过优化、转变、创新、提高和合作,走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3](P92-93)。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壮观发展,截至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于全球第二,但仍有7071万贫困人口。针对这一现实,习近平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同时对自己长期以来思考的摆脱贫困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升,提出了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论断。
很明显,习近平提出的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一论断包含着他长期思考所获得的摆脱贫困思想。习近平有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的经历,他对贫困地区如何摆脱贫困有系统而成熟的思考。在习近平看来,我们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此就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样会很快把中国经济从总体上搞上去,但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发展中日益凸显的地区差距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最终会影响中国的整体发展和提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习近平在坚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基础上,又把消除贫困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并把它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论。
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后,国人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中国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形势。党中央结合邓小平南巡讲话,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紧接着,思想战线广泛深入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党内思想得到了高度统一。党中央继续推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国民经济又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综合国力有所增强,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我们缺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验,虽然国家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是原有的贫困问题愈加突出,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特别是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不仅很大,甚至出现过分悬殊。面对这些问题,邓小平晚年开始有些忧虑。1993年9月16日,邓小平同弟弟邓垦有一次谈话,其中讲到了中国发展中的收入分配过分悬殊问题。在邓小平看来,“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5](P1363-1364)邓小平进一步说道:“中国人能干,但是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比如刚才讲的分配问题。”[6]
做为杰出的政治家,邓小平在反思国内外历史基础上,经认真思考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尤其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坚持党的领导。邓小平对弟弟说:“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四个坚持’。没有这‘四个坚持’,特别是党的领导,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会出问题。出问题就不是小问题。”[7]众所周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已经向我们表明,没有党的领导,不坚持党的领导,不仅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而且会亡党亡国!
面对收入分配不公问题,邓小平主张要千方百计解决,而且还要依靠年轻人解决,这就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建立退休制度。在邓小平看来,“没有退休制度。我们的事业难以为继。长久下去,会背上一个大包袱,一堆老人。不仅是数量问题,更重要的是活力没有了,战斗力没有了。”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需要一些年富力强的同志”,邓小平自己已经不能做了,他能做的只是“观察社会问题,出点主意,原则上要掌握几条。”[4]
1997年中共召开了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和全社会的指导地位,同时高度关注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等[8](P22-23)。然而后来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改革,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解决受到了影响。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国社会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在收入分配领域,除了坚持既往的措施和办法之外,强调再分配注重公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9](P543)。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社会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日趋明显,同时还存在其它一些社会问题,如就业、教育和住房等问题。党中央正视这些问题与矛盾,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
中共十六大以后,习近平到浙江工作。他不仅继续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而且开始考虑发展中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和发展差距等问题。他认为,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但我们也不能不认识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和发展差距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已经使一些群众很困难,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习近平认为要不断完善面向全社会的各类社会保障制度,“还要建立面对困难群体的长效帮扶机制”,同时要结合收入分配不公和发展差距等问题看清目前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扎实转变工作作风,多站在群众的立场想一想,多做一些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一些得民心聚民气的工作,珍惜民力民智,解决民困民难,维护民生民利,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同时,要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不断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习近平在自己的探索中不仅赞成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而且他提出的认识人民内部矛盾新变化,扎实做好民生工作已经和中共十七大精神高度契合。
经过五年的中央工作阶段,习近平开始从全局考虑收入分配不公和发展差距等问题,尤其考虑这些问题所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认为这些问题不从全局考虑和解决,势必影响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因而十八大以后,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他一方面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另一方面大幅度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目的在于使贫困和困难群体如期脱贫致富,使许多突出的社会问题得到解决,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也正是在这一思想变革和制度完善过程中,习近平提出了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一论断。
很显然,习近平提出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一论断,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和深化。邓小平晚年虽然已经看到了贫富差距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要求,但是他毕竟没有看到中国社会越发展,许多民生问题会出现,他更多地还是在鼓励上海和江苏等地一定要抓住机遇,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并尽可能快搞,不要搞争论。近二十年,中国经济一直在增速发展,但是发展差距继续存在,贫富分化已成为社会现实,又孳生出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因此,我们不仅要总体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也不能忽视中国发展中存在的贫困问题和分配差距所引发的社会民生问题,这就要把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都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来看待,是习近平长期探索得到的,是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
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受其影响,我们在发展和分配上实际上搞成了齐步走和平均主义。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将中国经济搞上去。通过总结历史经验,邓小平认为,我们应当调整经济政策,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企业、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显然,邓小平理解的富裕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先考虑发展,而发展不是原来计划经济时代的齐步发展,更不能再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而是先富后富式发展,然后再实现共同富裕[10](P152)。换言之,邓小平是把实现共同富裕看作一个最终目标,是要经过先富带动后富才能实现的目标,它不是发展过程中的目标,而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行了一个时期,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社会上开始出现地区差别,一定程度的收入分配差距。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意见相当不一致,邓小平发表谈话,主张搞社会主义一要坚持公有制,二要坚持共同富裕。但他所说的共同富裕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目标意义上来理解的,他1992年视察我国南方发表著名的南巡讲话,其中在批评姓“资”姓“社”争论时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就是明证。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在这里,邓小平把共同富裕理解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不是社会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肩负邓小平嘱托,针对我国发展中地区差别和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实施了扶贫开发计划,并着手解决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地区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进一步凸显,且由此而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12]。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要求我们切实保护和改善民生,而且要坚持在发展中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为我们在不同发展阶段求取共同富裕目标奠定了基础。
十七大以后习近平进入中央工作,这使他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了更多了解,他也没有停止对中国经济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索,尤其以起草十八大报告为契机,他加深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认识。
其实,我国要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和重点是在农村,因为贫困和民生问题乃至全面小康问题大多是农村问题。在做好发展方式转变,继续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基础上,也要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和改善民生工作,更应当在农村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认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P189-190)。他号召“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对农村党委和政府来说,要将“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埋头苦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13](P189-190)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必须在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消除贫困工作,不断改善民生,以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党一百周年时让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发展成果,这就像我们经过发展依次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和基本实现小康目标一样。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习近平提出了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一新论断。
从习近平提出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新论断的背景以及论断本身内涵看,习近平已经不是从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意义上来理解共同富裕,而是把共同富裕理解为一个过程,在社会主义发展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层次和程度的共同富裕,这就像我们已经基本解决温饱和基本达到小康也可以看作是共同富裕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提出的逐步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这一新论断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又紧密结合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从社会主义本质论视角深刻系统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新论断,这不仅丰富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而且明确了本阶段我们的工作思路和社会主义任务,因而具有划时代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