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平,朱志明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劳动精神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观念和劳动实践中的积极表现,展示了劳动者热爱劳动和辛勤劳作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既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广大劳动者的伟大实践的高度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劳动精神的重要地位,将劳动精神培育提到了新高度,对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提出了时代要求。
目前,尽管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培育已经提上教育日程,但在培育过程中,仍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足和困境,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西方多元文化和消费文化入侵,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逐渐蔓延,社会劳动风气逐渐被淡化。热爱劳动、辛勤劳动作为我国的优良传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延续,劳动意义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曲解。娱乐明星、网红选秀风靡全国,劳动模范、劳动成果鲜为人知,社会舆论缺乏有力的主流价值引领,这样的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不利于劳动精神的培育。
受到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目前学校教育以智育为主要内容,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导致学生过分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其他类型的活动。课程改革使得劳动课程设置数量较少,培育劳动精神的环节相对淡化;虽然有增加和设置实习、实践环节,但是只是属于阶段性活动,劳动精神的培育并没有贯穿始终;综合实践活动并没有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目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培育劳动精神只停留在表面,忽视内在积极性的调动;教师队伍专业程度不够,大部分老师身兼数职,很容易厚此薄彼,忽视劳动精神的培养;有的学校甚至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割裂开来,混淆了劳动的概念,同样也不利于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子女良好的习惯,包括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对于子女性格的养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观念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却随处可见。父母普遍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无所谓。很多父母在家不让子女做家务,有的父母甚至替子女到学校做卫生,大包大揽,只希望子女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业上。家庭教育过度重视智育而不重视劳动习惯的培养,养成了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行为,忽略了子女劳动精神的培育。
“天价片酬”“阴阳合同”这些不良行为侵蚀着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严重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崇尚消费、轻视劳动观念滋生。很多大学生认为消费才是最终目的,而劳动仅仅是为了达到消费目的的手段而已,无形当中形成了非理性的消费观。也有一些大学生错误认为,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是低等的,只有读书人才高人一等。社会经济发展,家庭条件优越,造成他们形成畏惧劳动、轻视劳动的错误观念,助长他们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不良习惯,最终扭曲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准确把握产生问题的原因。目前,造成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现状,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分析这些原因,对于如何有效地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具有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社会生产力不仅代表着一个时期社会的发展情况,而且是人们进行劳动实践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力不仅决定生产关系,而且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P50)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发展是人们思想意识变化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物质生活的丰富,导致一些人认为辛勤劳动是愚蠢的行为,还有一些人不可避免开始追求单一的享受,甚至产生逃避劳动的心理,好逸恶劳的思想不断加深。
改革开放虽然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但也为西方多元文化和消费文化的趁机涌入创造了条件。我国的本土文化受到冲击,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并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当下我国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非理性消费观念日趋显现,炫耀性消费和奢侈性消费频频出现,甚至认为消费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而劳动仅仅是为了达到消费目的的手段而已。人们在消费中寻找自我满足和自我认同,而劳动创造人类、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开创人类未来的美好生活等巨大价值却被严重忽视。劳动已经从自愿劳动变成了强制劳动,劳动的性质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割机逐渐取代人力劳作,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率;高铁的提速拉近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电脑和网络的普及,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当然,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便利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同时也增长了人们的惰性。例如,手机的普及,外卖软件的流行,虽然为忙碌的人们节省了时间,但是也出现了学生在宿舍叫外卖的普遍现象。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是社会、学校和家长都过分推崇应试教育和学科教育,忽视了劳动精神的培育。社会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培育劳动精神也缺乏相关教育制度;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培育劳动精神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过分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舍不得孩子参与劳动实践,导致劳动意识的塑造被严重忽视。应试教育为大学生读书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是也影响了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效果,限制了劳动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各方面教育的相互协调能够为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大大助力。因此,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畅通无阻。社会舆论具有价值导向的影响,这对于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走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有效的社会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主流价值观,让大学生努力践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实际行动。
首先,政府、各级教育部门要紧跟时代步伐,重视劳动精神的培育,充分运用网络、电视、新闻、广播、微信、微博等舆论手段,通过劳动模范、劳动行为和劳动成果的宣传,发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提倡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在舆论宣传和榜样教育的同时,还要深入开展“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动精神”的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大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劳动精神,塑造良好的劳动风气。
其次,提供劳动教育平台和条件。政府、各级教育机构可以和学校、家长配合,共同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场、合作社等劳动场所,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创新劳动精神的培育路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各类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基地,保证大学生有机会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为大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相应的指导。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政府要加快建立建全劳动政策体系,完善劳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劳动政策的执行力度,严肃不合法劳动的行为。政府规制不合法劳动可以从典型案例着手,例如处理明星范冰冰巨额逃税事件,对其他不合法劳动者也起到了警示的作用。政府规制不合法劳动行为,能够从法律上保证合法劳动者的利益,有利于树立合法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助于调动劳动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学校是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主导力量,没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就会受到限制,显得苍白无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体教师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劳动和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3](P85)。
首先,学校应合理增设劳动课程,保证劳动课程的课时和教师配备。劳动课程的内容要以熟悉劳动生活为主题,包括劳动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国外消费文化和国内劳动文化差异、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内容。劳动课程还要重视劳动模范的示范作用,学习内容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相关论述: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4]“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5]。通过加大劳模精神的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涵养深厚的劳动情怀。
其次,互联网时代,知识共享,由于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相关学习资源,这对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应该利用网络和科学技术,创新劳动课程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可以采取辩论赛、讨论会、自主发言等方式,改变“老师课堂授课、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大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踊跃发言。
再次,学校既要开展脑力劳动,组织学习活动和科研活动,也要保证体力劳动,组织校内劳动和周末劳动,包括保洁校园环境、种植校园花草、打扫教室卫生等等。学校不仅可以利用“五一”劳动节等特殊节日开展劳动活动,还可以设置勤工俭学岗位,让大学生用劳动收入支付学习费用,在劳动中体验收获的喜悦。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培养大学生端正的劳动态度,提升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6]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子女高尚的品德,正向的家庭教育对培育劳动精神起促进作用。若是家庭教育产生负面作用,那么子女容易缺乏自主独立性,影响子女终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父母要对子女负责,在子女的劳动精神培育上多花时间和精力。
首先,父母要从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创造崇尚劳动的家庭氛围。父母还要注重家教和家风,通过家庭观念和家庭氛围的熏陶,引导子女建立爱劳动的思想,帮助他们塑造高尚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德。
其次,让子女多动手,多劳动。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让子女多做家务,培养子女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能力,努力让子女在家务劳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实践能力,改变子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状。
再次,父母还要支持子女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支持子女走出校门锻炼,拓宽视野,拓展能力。父母要积极参与各类亲子活动,与子女共同体验中华传统耕读文化,让子女懂得劳动之义,明晓劳动之则。父母与子女共同参与劳动,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子女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对子女劳动精神的培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劳动中激发起的自信、自尊能成为学习的强大动力。”[7](P82)劳动精神的培育,既需要外部教育,也需要自身内化。无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多么完美,培育劳动精神的最终效果都必须通过个人的思想活动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劳动精神的培育。大学生应该在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氛围和家庭氛围中,加强自我教育,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方面,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家注重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学校要认真自觉地学习劳动理论,在社会上要关注正向的社会舆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既要尊重劳动,更要热爱劳动,自觉抵制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不良风气。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才会主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才会积极地参与劳动实践。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家里要主动帮忙做家事,在学校要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要努力将劳动理论应用于劳动实践,培养创造性劳动的能力。通过亲身体验、亲自参与,在培育劳动精神的过程中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激发自身对劳动的热爱,让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劳动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尤其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劳动精神更是具有了崭新的时代意义。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不仅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过程中,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