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学时代高校教师的新角色及新课堂建构

2019-12-30 13:57毛景焕江爱华
煤炭高等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资源信息化课程

毛景焕,江爱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课堂教学中“一人一笔一黑板/PPT”的状况终将成为历史。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便捷性学习资源和优质课程迅速增长,学习变得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结构和重点也必然会发生相应变化。高校课堂需要打破课堂的时空限制,改革原有的知识教学模式,促进深度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实现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改革。为此,坚守课堂的一线教师必然会面临各种新挑战和新任务,并且需要完成新的角色塑造。

一、信息化教学:高校教师的新角色

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约翰·哈蒂通过对涉及52 637项研究、数亿名学生800多项元分析进行综合,把150个影响学习的有效因素归入学生、家庭、学校、教师、课程和教学六大类别中加以比较,结果表明教师、教学和课程的效应量分居前三位[1]23。他认为,学生上什么学校并不重要,而遇到什么教师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系统中最大的变异来源与教师与关。真正的问题在于,大学教师要有一个心智框架,将自己视为自身对学习所产生影响的评价者。”[2]在拥抱新时代、适应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需要完成“供给侧”的创新,不断调整教学,完成新角色塑造。

1. 数据资源鸿沟的平衡者和弥补者

学习资源与学习者之间的通道并不必然是畅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资源也并不必然对所有学生有益。有学者认为,信息化和互联网可能会导致“新数字鸿沟”,从而扩大教育不公平[3]。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显示,伴随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大多数国家的社会底层家庭子女已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互联网,但是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并未因互联网的普及而缩小,反而使“新数字鸿沟”呈逐渐扩大的态势[4]。这种数字鸿沟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而且体现在每个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之间。社会处境不利群体信息技术教育隐性不公平问题,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当普及信息技术后,师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是学生互联网使用平等的关键[5]。教师是学生通往优质学习的桥梁,他们会因其掌握和使用信息资源的多少与优劣而成为“新数字鸿沟”的翻越者抑或制造者。新的教育资源,只有成为教师的工具,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学。即使是教育技术的拥趸者和推广者也深刻地认识到:教师作为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守门人”,若不能获得他们的支持,不管技术多么先进,也无论设备多么高端,其都不可能真正融入教学之中并发挥出相应之功效[6]。因此,每个教师的“信息域”和技术能力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生态环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先行者和引导者,只有成为了新技术、新资源的使用者,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架起通往信息学习的桥梁,把更多的信息资源引入教学。

2. 优质信息资源的筛选者和使用者

资源不是教学,只有优化组合后的资源才能支撑教学。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都呈几何级增长,学习资源的获得变得相对容易。当前,与网络课程相关的各类学习平台、教学软件、电子设备终端等辅助设备和软件已基本具备;与教学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源也层出不穷。但是这些信息资源层层叠叠、良莠不齐,如果不加选择地直接推荐给学生,不仅无助于教学,还会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习变得更加低效。反之,如果一味地屏蔽这些信息资源,又会极大地封闭学生的视野,使学习变得单调、狭窄而刻板。因此,信息资源的选择和使用变得更加重要。教学信息资源的使用不应该是内容的无限堆砌和毫无意义的重复学习,这会浪费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只有经过精心选择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才能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因此,恰当地选择和使用信息资源将变得非常重要。就像当初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不同类别的文字教材和学习资料一样,未来的教师将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中选择那些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将它们推送给学生。建设体系性的教学资源平台,将成为教学的重要工作,并促进教师成为信息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的推动者。

3. 信息化技术的操作者和推广者

当教学变得更加信息化时,使用各种教学软件和信息平台会成为教学的必然要求和教师的必备素质。高质量的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掌握新技术,比如PPT美化大师、思维导图软件、录播及后期制作软件、超星学习通、雨课堂平台、CNKI协同研学平台、微课制作软件等,都将成为教师手中的工具。可以说,谁最先掌握新技术、新资源,谁将率先占领教学改革的制高点,成为教学改革的领航人。以微课教学为例,当微课制作成为一项基本工作时,广大一线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微课时,对那些上手快、易操作、分分钟出效果的软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也增强其按自己的意愿设计与制作微课的信心[7]。这些平台和软件会帮助教师提前推送学习资料,建立共享和对话空间,开展即时讨论,批改作业,甚至包括观点的汇总和新观点的自动生成等。这些数字课堂和网络平台极大地提升师生互动的空间和时间,对这些平台和软件的使用将使教学变得更加便捷和有效,“教学留痕”的特征会更加明显,对后继教学也会产生很大的辅助作用。比如,教师运用“超星学习通”建立的“网上教学班级”,不仅可以发送PPT、学习资料、发送问卷、提供课后作业等,还可以在课程结束以后继续提供学习资料,延伸了课堂的时空和功能。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这样的学习平台和软件会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大,为师生的共同学习提供了空间。在教师引导下,这些工具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工具,为研究性与信息化的学习助力。

4.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和完善者

数字资源和教师资源是相互转化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制作包括微课、开放课程、在线课程等形式各异与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微课制作、慕课建设、“双万计划”等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抓手,教师也将成为生成这些课程形式的主力军。随着广大教师的加入,各种电子资源的制作会逐渐由样本化和精致化阶段向实用化与个体化阶段发展。在样本化和精致化阶段,信息化资源的制作要求和成本都很高。从主题和内容设计、语言运用、画面制作、个人形象等都会力求完美。高水平的微课制作不亚于一场微型电影,教师将成为真正的编剧、导演、服装道具师、化妆师、摄影师、动画制作高手。这些制作精良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提供了范本和模本,是对各种技术的综合利用,体现了某一时间段最高水平。

随着新教学理念的推广和新技术的普及,信息化资源将不断向实用化和个体化阶段。即去除形式化、表演性的存在,形成更多、更广、更加体系化的学习材料。这些学习资料不必拘泥于时间、格式、动画效果、服装道具等诸多限制,不必为了固定时间的限制而争分夺秒、字斟句酌,不必单纯为了华丽和美观插入可有可无的动画,不必为了一句话的表达而反复录制或剪辑,不必为了评委的喜好而挖空心思。制作过程,遵照实用和低成本原则,向更加体系和简洁化转变。为了听课对象——学生的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制作视频课件,形成各种文字资料,建构个体化的、针对具体课程的教学资源库;然后,建立内容链接,形成一门课程、一个学科、一个知识门类的信息资源库,从而形成大量的、多层面、体系化的教学资源。高校教师不必一定拘泥于知识的讲解,而是要利用更广的信息资源,引导学习进入广泛的领域,使信息资源有效地转化成教学资源,利用信息资源为课堂教学助力。

二、建构新课堂:智慧课堂

新技术的引入、新角色的确立意味着新课堂的建构。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课程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功能变革。派纳作为新课程理念的构建者,他强调要形成对课程的相互理解,重视生命性课程(lived curriculum)而非计划性课程(planed curriculum),强调行动、过程、经验[8]。他反对依赖技术改变教学,因为具体到课程之中,数字化、视觉化、游戏化、娱乐化的课本不仅不能使学生学习庄严的文本,而且还常常破坏这种努力[9]。他认为,在信息化教学的洪流下,过分依赖网上学习资源,将使学术性知识退化为巨大的信息漩涡,剽窃代替了原创,无聊的闲谈取代了严肃的对话。而且,将课程搬到网上,可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特别是口语对话的急剧消减[10]。综合派纳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不是反对技术,而是反对教学对技术的完全依赖。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但不能把教学交给技术。当前,知识的碎片化、思维的短逻辑、学习的高阈值正成为高校课堂深度学习的障碍。如果处理不好信息化资源、技术与课堂的关系,课堂教学的作用会因信息化教学和数字资源的繁华而被淹没。因此,智慧课堂是通过技术融入师生更多的教与学的智慧,从而实现如下功能。

1. 信息技术与教学智慧的融合

智慧教学会促使教学融入新技术,但不应该让技术统治课堂,教育手段的革新永远无法代替人的作用。互联网时代下,传递知识的方式变了,创造知识的人和过程却永远重要。约翰·哈蒂的研究表明,在教学因素中,教师的可信性、提供的形成性评价、课堂讨论、教师表达的清晰度、反馈交互式教学等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1]译者序4。当技术成为知识传递的帮手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智慧。智慧课堂的含义在于利用新技术使课堂更加关注人本身,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知识性教学可以交给机器和技术,课堂要传递教师及其反馈的力量。在课堂教学中,人际场域、面对面沟通和互相监督,知识的任意拓展,智力、情感、意志、态度的交互投入等,都是单独的课件学习和网络课程无法解决的。智慧课堂摆脱了对知识的枯燥传授,把系统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推送给学生,推动学生的课下学习,实现“先学后教”,从而使课堂“活起来”。

2. 知识的密集交融和瞬间延伸

教师是一个随时将知识加以整合和拓展的智慧源,是教学的灵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把通过各种新技术提供的线索性知识进行即时融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解答学生自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说各种教材、参考书、网络视频课程等是条理清晰的线索性知识,那现场教学就可以通过讨论、详细讲解等方式使各种线索性知识得以交织、转换和开发,并提供即时的知识共享、解惑和创新,使知识得以密集交融和瞬间延伸,从而形成网状互递。通过对知识的“运演”,教学可以把那些事先没有规划、无法规划的内容“激发”出来产生新知识,这对于既定内容来说就是一种“类创造”;那些需要通过动手才能产生的产品或活动结果更是一种知识转化过程中的“再创造”。这些都是在课程运作、研讨、试错中才能完成的,是现场教学的优势所在。

3. 思维的演练、发散和传递

再精品的教材和非现场视频课程都是事先设定好的内容和知识,具有固定性、先在性和综合性。在这些信息教学资源中,为了知识的体系性和连贯性,以及受容量的限定,会省略很多细枝末节的思路,无法事无巨细地展现思路。良好的现场教学则可以把那些无法文字化的即时思维用声音、动作、眼神等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把知识交融和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如显微镜般地展现“思维的毛细血管”。比如,运用超星阅读器、CAJ文件、个人图书馆等技术手段以及CNKI互动学习平台等学习软件推送学习资料,让学生对课下学习的文献或资料进行标注、注释、摘录、提出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和讨论,让其他参与者看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亮点,使思维可以得到发散和传递。在交融中学会综合,在思维中学会思维。知识本身具有建构性、默会性、情境性及复杂性,以知识为基础解决问题需要破除封闭性,注重“社会性”和传递性,让学习者在社会性交互过程中形成观点碰撞、启迪新的灵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

4. 情感互递和情绪感染

场域理论认为,一个群体长期共存会形成定型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群体会逐渐形成一种信任和合作的亲密关系,形成真正的共同体,产生因共同愿景、合理分工、知识共享和适度竞争、语言激励而形成的情感体验,包含归属感、消除戒备感的开放状态、互助意识以及相互激励的情绪等。这种情感体验和情绪交融最容易在现场活动产生,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交融中,特别容易产生学习的热忱,热忱反映了因为学习而产生的兴奋,它具有传染力,是可以教授和模仿的,也是可以学习的,这是学校教育最具价值的成果。同样,课堂可以传达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促使学生实现它,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也是被证明具有良好教学效应的行为。

5. 即时反馈和网状制约

现场教学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空间,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形成多元交叉的信息通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监督学生的学习,给予即时反馈。在教育环境中应用即时性的反馈表达了一种理念,即教师通过运用某些暗示能够减少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感知距离,从而影响某些课堂教学,尤其影响学生的学习。同样,学生的“在场”对教师来说就是无形的监督和促进,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可见的成长和进步会成为教师前进的动力。目前,利用雨课堂、智慧教室等各种软件和学习系统,可以通过现场测试实现对课堂的监控和互动性学习,为及时反馈和网状制约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

综上,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契合了数据化、信息化和个性化教育时代人们的需求,使得互联网+教育有了可能。对于未来的高校教师来说,能否熟练的使用多媒体,熟知数字化资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利用这些技术改进课堂教学,将成为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分水岭。令人欣慰的是,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先行教师开始在网络上利用文字(如微博、微信)、视频课件(如慕课、微课)等形式来展示个人的教学与学术成果、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逐渐从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的影响力,发展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真正实力[11]。

三、教学支持系统:促进教师角色新维度和智慧课堂新功能的达成

数字化教学不是一日能完成的,其改革之剧烈、过程之漫长、行动之艰难都是前所未有的,大学的课堂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知识的形成、视频课程与网上学习资料的持续增多,颠覆了教师的知识权威,其存在价值受到严重冲击、甚至被严重质疑。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信任和敬重也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呼声中逐渐下滑。教师或多或少地都经历过一种“无力感”:无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无法促进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无法让学生对自己的课程教学产生兴趣。由此,面对信息化、数字化教育发展和改造,很多教师退缩、推诿甚至抵制,任由新教学与自己擦肩而过,任由学生在陈旧的教学中消磨时光、消耗生命。特别是当教学工作并不成为教师的主要工作和考核的核心目标时,对于课堂教学的坚守更成为非常困难的征程。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中,教师任重而道远。为了完成角色转变,形成真正的智慧课堂,需要构建强大的教师发展及教学改革的支持系统,包括积极健康的教学文化、完善的教师培训系统、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设备、雄厚的资金支持以及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

1. 构建积极健康的教学文化,更新教学理念

没有健康的教学文化和深邃的教师底蕴为支撑,要完成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巨大变革几乎是不可能的。塑造积极健康的教学文化和教师底蕴,形成强烈的改革氛围,需要大学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具体包括:(1) 强化对教学工作的重视与敬重。高校要把教学工作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从各个方面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支持和资助。(2) 增进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加大对教师的奖励,建立教师荣誉体系,保证教师的教育权利等。(3) 传递教学改革的时代使命,增强教师的改革使命感,呼应国家提出的“教育领跑”行动。(4) 构建全员性的教学革新意识,从管理层到一线教师,从教师到学生,全面动员,广泛宣传。(5) 形成“畏业、知业、研业、爱业、乐业、精业”[12]的敬业精神,形成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从而支撑教学逐渐走向卓越。

特别要指出的是,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内在力量。是什么让我们努力工作?除了生存需要,人还会为使命驱动。使命感,是对自身责任的自觉感知,内在地包含着对自己能够完成这种责任的自信。使命感让人产生行动能力,使每一个教师意识到重任在肩,并促使他们为了自己的责任奋力向前。使命感的缺乏却会让教师在困难和任务面前止步不前,使“无能为力”成为很多教师逃避责任的借口,甚至认为自己有瑕疵的表现无关大局,不会对整体的人才培养造成损害。正是这种使命感的缺乏让逃避或应付成为个人无意识的群体行为。使命感可以帮助人们突破困境,在逆境中寻找突破口。使命感会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时代的需要和改革的脉动。对教育教学充满尊重、热爱和使命感的教师来说,只要对学生有利的,都将成为他们不断学习的对象,包括新技术。

马奎尔(Maguire)认为,近些年在英国最大的政治错误是没有将理想主义、政府承诺和大部分教师辛勤的工作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国家的教育使命感[13]。使命感会促使教师加入革新大军,当看到学习发生或没有发生时,他们会以精心计划的、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干预以改变学习的方向,从而实现各种共同的、特定的、有挑战性的目标。在这些情境下,教师成为他们自身所产生的效果的学习者,进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 形成完善的教师发展和培训系统,提升教学技能

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教学改革,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技能,掌握新电子设备和软件的使用技术。特别是当这种需求变得具有普遍意义时,大面积的教师培训就成为必然。为此学校要打造多种多样的、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的教师培训体系,帮助教师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学会使用各种新的教学设备、软件和平台。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在学校的大力推动和投入下,教师发展与培训体系体现出如下原则:一是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二是理念与技术、能力相呼应;三是老、中、青教师相互配合与碰撞;四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竞赛相配合。为此,在校内,开展了“青椒培训”、午间教学沙龙、教学观摩、回国人员汇报、智慧教室与“雨课堂”观摩与使用、教学学术讲座等活动;在校外,则资助教师参加多种国内外的教学技能培训和教学学术交流会议,参加雨课堂培训、微课大赛、翻转课堂培训等活动。同时,设立教师教学专项研究课题和教学创新奖等奖项;推出“南航师者”系列报道;开放优质课堂,公开以国家教学名师范钦珊教授为核心打造的“基础力学”课程改革,供全校教师观摩、研讨;等等。这一系列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形成了浓烈的教学改革与研讨氛围,激发了教师的改革使命感,帮助教师产生充足的自我效能感与能力自信,也形成积极的教学体验,进一步影响了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有研究数据表明,能力需要满足与自我效能感是各自独立的结构,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具有密切的关系。能力满足需要与自主满足需要显著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强度,并进一步影响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14]。完善的教师发展培训系统是形成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积极的教学心态之必要举措。

3. 建设智慧教学信息化平台,持续更新教学设备和软件

以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以网络促进教学已经成为当代教学改革的新突破点。教师角色的变革和智慧课堂的产生是由技术推动的,也必然会在技术的使用中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一般而言,数据使用和课堂革新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的,即数字通道和数字资源,二者都需要学校进行配套的信息化资源和设备的建设。智慧课堂需要建立“学为先导”的理念,通过各种信息化途径和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注重“以人为本、应用驱动、深度融合”的建设理念,建构以协同教学、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个性化精准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15],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概念,促使教学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为此要建立智慧教室,开发空间虚拟教室,设计并更新各种教学软件,形成信息化的教学互动平台,研发或购置大量的可供师生使用的信息化资源等。让学生能够把学习与研讨、课上与课下混合学习结合在实处,这样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改革不被技术和设备限制、技术和设备启发和促进教学改革”的状态。

对于高校而言,信息化是通往革新的必经之路。教师、教学与新技术、新资源,相互成就,相互助力。没有新技术、新平台的助力,再好的教师都可能会被如潮的改革抛弃。当技术条件许可时,教师才会成为数字化教学的使用者、建设者和开拓者,用它们推动教育教学革新。

猜你喜欢
资源信息化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我给资源分分类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