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赟,赵 欣,问鸿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18次提到“国家安全”,报告全文论述相关内容超过1/5的篇幅。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的国家安全法。国家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中也指出,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2019年1月11日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制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军事课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3]。“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当前国际形势波云诡谲、周边环境复杂敏感、国内深化改革任务艰巨,多种内外风险挑战存在,并将在未来一段时期持续存在,明晰综合国防素质基本内涵对落实国家顶层设计和培养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综合国防素质”这一概念。普通高校是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高校国防教育应该以提升学生综合国防素质为核心,紧跟国防发展需求,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青年,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首先,当今中国处于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处于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影响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内外安全因素错综复杂、相互联动,可预见与不可预见的风险明显增加。其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不但改变了自身的面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为世界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西方一些国家出现意识形态恐慌和紧张对立情绪,如中美贸易摩擦等争端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国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树立综合国防意识,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越是渴望和平,越是需要强大的国防。2018年10月25日,在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向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各国同心协力,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促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因此,青年学生应该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培养怎样的综合素质亟待研究。
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群众的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加之我国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一些群众受到西方思潮价值取向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关注度、支持度不高。“听惯梨园歌管声,不识旌旗弓与箭。”更有甚者,在一些媒介平台上公然发表抹黑军队、诋毁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让“最可爱的人”变成了“最受攻击的人”。还有一些青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行为和想法都是大错特错的。除此之外,当下社会“流行”的“阴柔文化”“娘炮”现象盛行[5]。这些都对国防安全造成了严重侵害。应该看到,在这些营销文化的背后既有资本力量的推波助澜,不排除也有敌对势力的别有用心。“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与现实一再向我们证明,思想的麻痹松懈比枪炮的锈蚀废弛更为可怕,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必须树立强烈的国防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办学之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国防素质,要求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2]。当代青年是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国防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培养大学生怎样的综合国防素质,如何培养,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和国家安全法的公布实施,对综合国防素质的培养提供了重要遵循。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结合现行学生军事训练和教学实践情况,笔者认为可以把综合国防素质分为“爱国主义情怀”“国家安全意识”“国际形势思辨认知”“国防军事知识”“体能技能”等五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7]。在今后的国际发展与竞争中,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将达到空前地位,国家的前途命运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提出高瞻远瞩正当其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到:“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6]大学亟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发展提供堪当大任、引领新时代的智力支撑,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科技跨越突破所造就的创新红利,将带动几何级的经济增长。能否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产出成效是考量办学水平的顶级标准。科学没有国界,人才却有国界。青年学生处在求知成长阶段,只有深刻了解了整体,真懂真信,由衷认同民族复兴、国家命运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才能更准确地做好个人手头的局部具体工作,服务于集体、社会、国家。
塑造可靠的政治素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前提。高校国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入手,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8]。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新时代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一些国内或国际性事件无不关系着民族利益、国家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代知识新人,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因此,抓住时代契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才能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培养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近年来,西方教会组织渗入校园私自进行非法传教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路遇学生询问是否了解某宗教、某经典等,往往针对那些性格孤僻、经济困难的学生传教,邀请他们参加其宗教集会等,传播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有的甚至直接煽动民族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理工科较为强势的高校,涉密国防科研项目较多,别国间谍组织利用金钱收买、感情拉拢、色情引诱等手段,加大对部分深度参与科研项目学生的渗透策反力度,窃取我国机密,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目前我国网民超过8亿,30%的网民年龄分布在20~29岁,在职业结构中学生占比25.4%[9],青年学生是互联网世界里行为最活跃、参与最深入、分布最广泛的受众群体,网络舆情复杂,形形色色的不当言论层出不穷,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易冲动而受其影响。
当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存在严重不足。很多高校没有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专门课程,在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等基础通识课中都很少提及国家安全,现有的国家安全教育很难满足国家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新一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猎奇心理强烈,是不法分子进行不良思想渗透的主要对象,这很容易使大学生迷失其中。学校教育应从源头上重视国家安全意识的教育培养,优化方式方法、强化精度效度,在全面涵盖11种安全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就那些容易在青年学生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多做引导,防患于未然,应对那些在高校易发多发的国家安全问题。这既是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网络时代国家安全的职责。
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认为,在任何一个互动过程中,都存在一些“假定共同背景”,互动双方都必须了解这种背景知识,遵守其隐含的规则[10]。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出现在各级各类各领域的国际组织,无论官方往来或民间交流,我国都将以更积极的姿态活跃在世界舞台重要位置。
当前,在现实就业压力和传统社会观念的作用下,绝大多数学生是为了高考升学而学习,当然这不单是学生个人的责任。但在进入大学后,如果学生仍对世情、国情所知甚少,只注重专业知识,显然与国家需求不符。以国际战略环境教育为主线,贯穿世界各国概况介绍,有助于增强学生适应各种不同文化的能力。而一个人的知识单一、视野窄化、思维线性,必然更可能遭遇“文化震惊”。青年学生及早接受正确的国际战略形势教育,从宏观角度正确认识我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挑战与机遇,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文明交往观念。
一个有能力享受、承担权利与义务的公民,势必需要具备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匹配的认识世界的框架体系,从而达成共同认知。以政治正确为前提,以架构准确为基本,以高阶思维为追求,加强国际战略环境教育,着重介绍国际经济、科技、军事竞争格局演化,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审辨当前及未来国际形势的能力,并能正确认识、分析各类国际政治事件的基本质性,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对“普世价值”等文化渗透的抵御能力。青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也将自觉服务于所在领域的国家战略所需。
国防军事是一项专门科学,在军队、军校、军人以外涉及不多。但在青年学生中,兴趣侧重不同的军事爱好者人数很多,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较多,譬如各种网站、报刊、影视资料等。如有人喜爱某一历史阶段的战史、有人喜爱某一领域的武器型号参数规格、有人喜爱某一国别的军种建设等,信息来源不一,鱼龙混杂。因此,适当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对这些问题进行普及教育,可以匡正视听。
近年来,我国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办成的大事。如“辽宁舰”“天鲸号”“天鲲号”“歼-31”“001A型航空母舰”“东风-26弹道导弹”等新型武器的研制、列装,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对外作战的情况介绍、世界范围新军事变革以来的新型作战特点和具体应用等。高校应开设适当课程作以介绍,普及国防军事知识,培养熏陶谋略韬晦。钱学森就曾指出:“当今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竞争实际上就是打仗,所以要学习军事科学知识,也包括组织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才能。”对比别国优劣,介绍我军强军建设成就,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民族自信心,在主张用理性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前提下,保持政治定力,对于战争避免种种妄自菲薄的错误心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深刻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1],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8]。国家“十三五”教育规划也明确提出“塑造学生强健体魄”[2]。
从2008年起,我国将兵员征集对象主体调整为各级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从2013年起,全国征兵时间由冬季调整为夏秋季,使其与大学生毕业时间紧密衔接。此后,大学生士兵数量稳步递增。提高大学生征集比例,是提升我军士兵整体素质、打赢未来战争的重要保证,是应对我国适龄青年结构变化、完成征兵任务的必然选择。这些需求就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体育锻炼设施完备、拓展学生军训综合育人功能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体能、增强体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体育课程、军事训练应当尊重能力差异、体现分层教学。青年学生是国防建设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身体状态,基本的军事技能,崇高的报国志向,有助于提高高素质兵员转化能效。
军训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主要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全民国防纲要》以及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规定了高校必须进行学生军事训练,大学生在校期间也必须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军训以其独特的方式大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军训对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大学生有重要意义,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这对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未来反侵略战争准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