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敦仁的生命场域及其哲学图式

2019-12-30 11:42杨中启

杨中启

(集美大学 学报编辑部,福建 厦门361021)

场域是现象学中的一个哲学概念,指思想生发的背景资源和潜在预设,它是一种镜像。 詹敦仁的生命哲学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孕育而成的,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回到其哲学生发之原初土壤,再现其个体生命成长的生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独特的哲学图式和人生践履。

一、詹敦仁的生命场域

在五代十国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全景式梳理当时的学术文化思潮,结合詹敦仁的家庭出身和成长经历,分析其思想渊源和特征,勾勒出其生命哲学的架构。 从中可以发现,詹敦仁的思想和行为,无不深深刻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他身处乱世之中,竭力调适与融通儒释道,开显出独有的生存智慧。先生光昭前列,泽流后昆,彰显出其伟大的人格魅力。

(一)五代乱世——政治社会生态

从公元907 年梁太祖即位到公元960 年北宋建立,短短的53 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等五个朝代,他们都建国于以中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而吴、前蜀、楚、南汉、吴越、闽、荆南、后蜀、南唐以及河东地区的北汉等十国割据于南方地区。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延续了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的政治版图与框架,而且由于失去了中央大一统的集权制约,相互割据冲突更加剧烈,因为有实力的将领经常发动兵变夺权,政权基本上都为昙花一现。 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繁,政权屡有更迭,统治者多重武功而轻文治。 詹敦仁说:“五季之乱,国土分裂,战乱频仍,几无宁日。 ”

北方中原各王朝一直以正朔地位自居,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沿袭中国传统的政治脉络,始终认为自己是正统的中央王朝,而南方十国只是僭越偏安的政权,没有正统合法性。 但是北方各政权之间相互倾轧、发动战争,外部又受到北方契丹人的威胁和侵扰,导致彼此力量都被牵扯、消耗,政权不稳、形势多变,所以无法形成对南方各王朝的压倒性的绝对支配的军事力量和政治优势,而且南方地理多山脉阻隔,交通不便,南方政权凭借特殊的地利条件形成割据,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一时难以打破,得以暂时的偏安。 南方各政权之间基本上保持相对的和平共处,政治相对稳定,统治者基本都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南方各国社会经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闽国的地理是一面背海,三面受敌,境内地狭土瘠,实力单薄。 王潮、王审知兄弟尽得闽岭五州之地后,审时度势,对外向北方中原王朝奉表称臣,与周边邻国友好相处;对内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王潮治闽时,“遣僚佐巡州县,劝农桑,定租税,交好邻道,保境息民,闽人安之”①《资治通鉴》卷259。。王审知继任后,“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②《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 史载当时福建境内是“汙莱尽辟,鸡犬相闻,时和年丰,家给人足”③《琅琊王德政碑》。。 但后继者骨肉相残,又拒绝朝贡,最终被南唐所灭。

可见,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形势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又是从分裂割据的乱世走向国家一统的历史过渡时期。 战争频发,藩镇割据,却也聚集着统一的力量。 政治上摆脱了六朝以来世族高门垄断政权的局面,出身寒微的庶族和归化的藩镇割据的蕃将掌权,手握兵权的军阀和武人,有些是出身卑微的家奴、甚至是流氓。 庶族地主庄田经济代替了士族大庄园经济,土地私有程度增加,商业活跃,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人大量南迁,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詹敦仁说自己“我生不逢时,蹭蹬险与夷”,在《永嘉乱,衣冠南渡,流落南泉,故作<忆昔吟>》中写到:“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衣冠坠塗炭,舆辂染腥膻。国势多危厄,宗人苦播迁。 南来频洒泪,渴骥每思泉。 ”

(二)儒学式微——学术文化思潮

“十国政权是唐后期藩镇割据向多政权并存格局发展的结果,在仓促建立政权之际,根本无法追根溯源去建立一整套完备的政治文化礼乐制度,只能是简单而实用地模仿照搬唐的政治礼乐制度。……偏据一隅的闽国也是依靠中原军人移民和流寓士人得以开国建制。 ”[1]而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与政治上层结构,一大批出身于社会下层的人,或出身行伍,或出身于胥吏,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这些将相大臣和藩镇天子受传统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较小。 即使有少数科举出身的人,也是投靠藩镇,屈居幕僚,随着藩帅升为天子,从而攀龙而跻身于高位。 即使如此,他们也要看武夫脸色行事,才能保其禄位。 社会上层结构的这种变化必然导致儒家思想的没落与衰微,重武轻文成为这一时期普遍的社会意识。

随着儒家思想影响力的急剧下滑,统治阶层文化素质的下降,传统伦理纲常观念渐渐失去了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与规范性,于是出现了“朝廷法制纲纪坏乱相乘”“臣弑其君,子弑其父”[2]。 后晋的成德节度使安重荣曾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3]这是一种赤裸裸的穷兵黩武思想的表现,是对儒家“君权神授”观念的巨大挑战。 可想而知,臣子受这种思想观念的主导与驱使,崇尚武力与霸权,一旦对君主或对社会现实不满,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起兵造反,以致于“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社会现象成为常态。 另一个更糟糕的现象就是视人伦关系为儿戏,抛弃自己的亲人、宗族,为一己私利,甘愿认贼作父而毫无廉耻之心[4]。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义儿传序》中写道:“呜呼!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 ”

乱世中的血腥和无常,人生一世如过眼烟云,有人奉行及时行乐,音乐、宫廷画、词相应而生,有人则追求此生的解脱,迷恋禅道的清静无为与自然闲适。 五代时期,禅宗盛于南方,福建尤其盛极一时,这同王审知的竭力推崇和助长传播其思想是分不开的,除了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实际上也迎合了民众的精神需求。 王昶也非常信佛、道,即位当年,就在宫中修造三清殿,耗费黄金数千斤铸起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三尊金像,日日在殿中跪拜,以此求取不老仙丹。 国家大事全都交给了道士陈守元等人决定。

(三)名门望族——家庭教育背景

祖父、父亲都是达官贵人,身居要职,出身名门之后,祖父詹缵随王审知入闽,授金紫光禄大夫行营兵马使,父詹世隆,兵曹录事参军,尚书省校书郎。 《詹氏清隐家传记》:“按詹氏家传,自其先祖缵至世隆世修,由世隆至敦仁敦信,由世修至敬凝辈,或为金紫银青光禄大夫,或任参军秘书省校书郎之职。 自是厥后由二世而至十八世,奕叶蝉联,前后辉映,代有其人。 ”《安溪詹氏族谱序》:“安溪詹氏,邑之名家,神明之后也。 出于姬姓,始封于詹,以国为氏,其先世居于河南光州固始。 有唐光启中詹缵,刚毅武勇,累立战功,官至金紫光禄大夫行营兵马使上柱国,从观察使王潮入闽,已而致政,隐於仙游。 缵之长子世隆,兵曹禄事参军,官至尚书省校书郎。次子世修,兵马检点使,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世隆子敦仁,今为安溪始祖,敦信今为仙游始祖。世修子敬凝,官至银青荣禄大夫,今为建宁始祖。”詹敦仁从小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诲,攻读儒学经典。 父辈多蓄诗礼经书,并以之课敦仁。 敦仁自幼聪敏,受业于徐寅,饱读诗书,尤工于诗,时与郑缄之文,林滋之赋并称为闽中“三绝”,一生著述颇丰,有《清隐堂集》《清禅集》等行世。 ”其祖父所说:“兴吾家者,必此儿也! ”①《清溪詹氏族谱》卷二十三。

乱世之中,首要保身,庄子在《人间世》中借三个故事——孔子在颜回打算出仕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来说明处危世之难,不可不慎。 “戒之,慎之,正女身哉!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才能全生、保身。 詹敦仁无疑是受其影响的,他看透了纷争的乱世,子骞、范蠡是他心仪的先圣。 他作《发南台舟中作,岁在戊戌》:“愿学子骞游汶水,急乘范蠡泛湖船。 世间名利俱尘土,归买青山不论钱。 ”因此,虽为名望家族之后,沐浴儒教教化,却一再推脱不仕。但是,他又放不下人世,仍心系民间。 从詹敦仁的人生践履来看,其哲学图式是以儒家为主,兼综释道,还是以释道为主,辅以儒家? 值得深入探析,应该说从内心倾向来讲,以儒家为宗;从现实境遇来看,以释道为要。 因此,对于詹敦仁来说,他采取的最优策略是儒释道并举,竭力调适与融通三教,从而达致悠游于出世入世之间。 但效果如何,未必能尽为外人知晓,后人也只能通过其诗文,去体味他的内心情感世界,从而感受乱世之中詹敦仁的生存智慧。

二、从詹敦仁的人生践履看其哲学图式

正是因为另类的生命场域,带给詹敦仁独特的生命境遇。 他时刻被两种力量拉锯着、裹挟着,儒家需要他入世兼济天下,禅道需要他出世清静无为,他需要审时度势,加以抉择,在乱世中驾驭自己的人生航向变得生死攸关。 因此,造成了他貌似悖论的人生践履,而正是通过儒释道之间的调适,他所要达致的哲学图式就是三者之融通。 《雨中谒介庵》:“腊尽雨未止,才晴又却阴。 杖藜穿草屦,呼酒访禅林。 催鬓年华暮,关心世事深。 凭君挥玉麈,为我涤烦襟。 ”②《清溪詹氏族谱·清隐先生诗文》卷二十二。他在出世入世间求得平衡,人渐老心愈念,只好来谒介庵以求荡涤心中烦愁。

(一)有治国之才,却开清溪县令而不久留

“敦仁雄才大略,治县有方”。 955 年建清溪县,任开先令,开疆置县:敦仁才识非凡,见山川雄壮,人物伙繁,赏小溪场场址“三峰玉峙,一水环回,黄龙内顾以骧腾,朱凤后翔而飞翥”之胜景,便具文请置县。 发展经济:他“率黎民百姓垦地造田,栽桑种茶。 清溪百姓立足农林,冶有银铁,税有竹木,‘荷畚执筐,各安职业’。 又清溪地处‘由陆而至者,必出其途;自水而运者,会流而下’之要冲,敦仁因地制宜,‘立门楼,廊廨庑,开邸肆’,以贸通有无,清溪形胜,甲于泉南。 ”劝谕教化:置县之初,安溪“地华人夷,业儒者寡”,敦仁以兴学育才为兴县之要,为政之首。 乃“召民诲谕”,曰“敦仁不能远引古者之说以为喻,请以乡邦之事昌言之可乎? 尔闽之初,人未知学,自常公视察以来,有欧阳四门者出。……令固不敢不勉,……”建县伊始,百业待举,敦仁洞悉根本,倡学教化,冀欧阳辈出,且身体力行,其“书横牛角,锄且带经”,“息耒柳阴下,读书稻田隅”,堪称典范。 以上都表现出他杰出的治国之才,但城池成就,敦仁既而谢事,隐于佛耳山,建清隐堂。他出山不是为功名利禄,而是“为救黎民于倒悬,求国家之统一,却倾尽心力,百折不挠。 ”①

食色性也,只因充饥之粟而想升俸禄,实为人之常情,但是因此而奴颜婢膝、摧眉折腰事权贵,则宁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理想的施政介于“可仕克止”,一定要自己可控。 《蔡俨郎中过余,相勉就仕,作此见意》:“渊明久欠储瓶粟,岂不常怀升斗禄。 平生只为折腰劳,甘向篱边茹秋菊。 施于有政是亦为,可仕可止当自卜。 日月逝矣不我延,将仕且学宣尼诺。 ”《余以邑事举王副监自代,将结庐于佛耳山,王君挽之以酒,作此而别》:“平生出处顺天时,仕止常师孔仲尼。 尺短寸长先训在,不须端策拂吾龟。 ”

(二) 崇儒重教,却沉醉于老庄与佛禅

儒学泽波万物,斯文散之久矣,现天意来振,使之重放光彩,人岂能违哉! 读书群生莫不感谢君上圣明,表现出儒生圣道为本的情怀。《仆忝四门新颁<九经>大本,喜而书之》:“吾道晦蚀后,辉光发丰。转抄良苦难,鱼鲁鸟焉久。 有诏锓之木,此意良已厚。 天将振斯文,三沐三稽首。 努力须及时,有志竟不负。 ”《比闻车驾幸孔子祠诏封,其后复禁孔林樵。因此作之》:“儒泽及万世,古今同师尊。星言肃銮辂,草木蒙至恩。圣道发光灿,天意振斯文。 鲰生拜稽首,万寿祝吾君。 ”《勉儿》:“明时方急士,儒术可谋身。 报国丹心赤,传家黄卷新。” 他也有报国之志,兼济天下之心。《自叹吟》:“我属遭时正乱离,胸中经济未容施。只闻弘肇锥安用,岂信杨雄字识奇。 ”《丁未年浴儿吟》:“圣贤事业吾岂敢,但令强壮扶犁儿。 莫学老夫拙于用,便便笥腹口长饥。 会须买田供饭粥,莘野躬耕学商伊。 ”圣贤事业非不想为,而是时运未济。 《安溪詹氏族谱序》就说到:“昔人谓合族在于立德、立言、立功,敦仁有之矣”。 《重修开先令祠记》也说:“公清修砥节庶几哉,廉顽立儒之风。 ”他常以儒生自居。 《自得吟》(《易》):“盈虚消息自能明,遁世曾无怨闷情。 若问儒生何所有,胸中原有洗心经。”《省身吟》(《礼记》):“一篇大学先诚意,二字中庸在反身。俯仰吾心无愧作,更将儒行细书绅。 ”因为孔子删诗书定礼仪教化、作《春秋》尊王黜霸,他多次提到对宣尼的仰慕并向其学习,重视对儒学的教育。 《新建清溪县记》:“其奈地华人夷,业儒者寡,是岂教有未及者欤? 殆亦习俗有待而化者欤? 岂知夫秦奢魏褊,俗若未易以转移,夷清惠和,闻者尚能于兴起。 顾在上之人所以作之者,何如耳。 敦仁不能远引古者之说以为喻,请以乡邦之事而昌言之,可乎? 尔闽之初,人未知学,自常公观察以来,有欧阳四门者出,岂曰彼能而我否? 孰谓昔有而今无? 盖未然者,犹有所待而然;未至者,当有所勉而至。 齐变至鲁,鲁变至道。 盛事鼎来,以答山川之灵;雄名日起,以续龙虎之号。 曰教之,令固不敢不勉;而从令之教,尔邑之人当交相劝勉,以副令之愿望。 猗欤休哉。 ”①《清溪詹氏族谱》卷二十三。后辈多卓冠群伦之士;经邦纬世之才。

同时他又醉心于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卜侯洋新居》:“我爱佛耳山,来偷一日闲。不见佛耳面,愧汗不开颜。 有时见佛耳,杖屦渡前湾。 何似卜新宅,与山重往还。 ”《柳堤记》诗:“种稻三十顷,插柳百余株。 稻可供稠粥,柳可爂庖厨。 息耒柳阴下,读书稻田隅。 以乐尧舜道,同是耕莘夫。 ”“人生之聚散,宜闲居而自适也”。 “(敦仁)人生贵自适,(琲)世利不须营。 ”《清隐堂》:“一间茅屋宽容膝,半亩蔬园剩供厨。 静把旧书重点读,旋沽美酒养疎愚。”幽居读书,蔬食淡饭,田园之乐。《伏拜家君手书,不觉偶成一绝》:“十年采尽北山薇,不管兴亡是与非。 回首白云长在望,爱山成癖自忘归。 ”采山薇而忘世。 《清隐堂记》:“春而耕,一犁雨足;秋而敛,万顷云黄。饥餐饱适,遇酒狂歌,或咏月以嘲风,或眠云而漱石。是非名利,荣辱得丧,皆不足以为身心之累,此真清者也。 ”敦仁病亟,索清禅画像,手自题曰:“清者其形,隐者其迹;千古虚名,一朝过客;袖手西归,风清月白。 ”

他也谈玄论禅。 《宿建造寺枕上闻笛》:“枕上惊残梦,梅花几彻吹。 禅房月明夜,耿耿寸心悲。 ”《余抵郡,回道遇介庵,啜茶于野店。 时已薄暮,问馆同宿,作此二绝》 :“三两人家起暮烟,夕阳风凛怯寒天。 君看云外孤僧老,一笠枯藤倒挂肩。”“野店相逢说赵州,对师无语亦无酬。道人已得三三昧,明月江头送渡舟。”《留侯施旧宅筑院以养僧徒,有诗来示,余亦拓介庵表院额依韵奉复,岁在丁巳》:“循环天道理相因,不间情疏不间亲。 今古大都成一梦,光阴不肯驻双轮。 羁身寥落天涯角,幻世升沉海岸滨。 欲问康王何处觅,清禅的的是栖身。 ”天道循环,光阴流逝,人生如梦。 《与介庵游佛耳煮茶待月而归》:“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 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 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 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 ”虽不念佛参禅,可担柴饮水,无非妙道。 《或劝余念佛作此答之》:“不躭经佛不参禅,兀兀无营度几年。 饥即饭餐渴即饮,健时静坐困时眠。 ”

(三) 心念江山一统、黎民苍生疾苦,却屡次辞辟而有退隐之志

“中原板荡是何年,多少衣冠苦播迁。 万古长淮久留恋,一房流落下南泉。 ”对割据纷乱之世带给黎民百姓苦痛的鞭笞,渴望一统之情溢于言表。 《劝王氏入贡,宠余以官,作辞命篇》:“争霸图王事总非,中原失统可伤悲。 往来宾主如邮传,胜负干戈似局棋。 周粟纵荣宁忍食,葛庐频顾谩劳思。 江山有待早归去,好向鹪林择一枝。 ”险象环生的乱世,君王走马换灯,早日求得一统而安身。 “待把山河还圣主,肯随方国策元勋? ”一生“报国丹心赤”,以国家统一和平为已任。 少时,上书闽王昶,劝之入贡。 他提到“切思前代罢贡京师,事失与曩,宜复于今。 ”因为,王昶之父王鏻因为上书唐要当尚书令而未获批准,就不再进贡,自立为闽国皇帝。这种分裂割据行为是与民心相背、与大势相违。壮时,敦仁与留从效交往甚密,“恒劝归顺”,并代撰表入贡京师。 老时,敦仁仍致力统一,矢志不移。 敦仁乃遣其子詹琲力劝洪进归宋。 洪进嘉纳之,即献漳泉二州并请詹琲代撰《献地表》,表中云“愿以所管漳泉两郡献于有司,使区区负海之邦,得为内地,蚩蚩生齿之众,复见太平。 ”宋太宗览表后赞曰“漳、泉二州之民少瘳矣! ”敦仁之策奏效,国家统一大业遂成。 《詹清隐先生家传序》:“五季之衰,土宇瓜分,生灵涂炭,不可胜纪。 先生既能审时屈伸,保身明哲,开导从效,始虽弗协,复遣子以逆顺之理说陈洪进,而先生之策果行,俾漳泉二郡之民得脱锋镝屠戮之惨。 复能因人之利,以场为县,奠民攸居,然后择幽之墟以遂考之乐,其视季世不能审进退之机者,固不可同日而语矣。 虽然先生非独为身计而先为生民计,功在民社,宜其子孙之弓裘文献克绍畴昔。”①《清溪詹氏族谱》卷二十三。反映出他卓越的政治眼光。“(敦仁)笑眼看毛凤,(琲)长怀念鹡鸰。 (敦仁)干戈时已定,(琲)款款话平生。 ”夫子二人由衷地高兴。 《喜闻大朝有诏而作(南朝称周为大朝)》:“鹊噪南枝到杏村,朝来喜奉诏书温。 一溪清彻恩波暖,我欲驱驽叩帝阍。 ”

敦仁为民生计,敦仁惠利及民,民仰之如父母。 新建县城,仅“以农隙召便近户与番休戍卒、立门楼、廊廨宇、开邸肆……不逾年,毕工”,而“民不告劳,兵不惮用”。官以牛贷民,牛死,岁输米,名曰长生牛米,因作《牧牛歌》以伤之,“驱儿傭债入东邻,推门吏急如星火。田荒牛损儿就奴,老妻夜哭伤头皓。 ”为民之疾苦伸冤,为悲惨世道控诉。《丙辰年大旱,作真龙行》:“南国久无雨,村村捶旱鼓。真龙何处藏,忍视三农苦?” 相反,对稻妇、樵、耕的生活场景则由衷地讴歌赞美,可谓德惠居多,崇待笃信。据《清溪詹氏族谱》载:“公倾世,吏民如丧所亲,道路号泣,立像作佛事者七日……”,“及卒,邑人思之,立祠以祀者三:一在县治之东,一在侯洋,一在清禅院”。 “公始墨绶终岩壑,生为名德殁为神”。

敦仁一身正气,曾鄙视闽王昶杀父夺位,又不入贡朝廷而三辞高官厚禄,有“周粟纵荣宁忍食,葛庐频顾谩劳思”之句。 三辟不就,使者备袍笏强之就,加秘书省校书郎,不得已,拜之,叹曰:“承制除授,虽唐之旧,然凤翔之幸,岂得已哉?近者空名堂牒,多鬻于市,闾巷庸夫皆得署官, 叠命累职,非以为荣。”复避从弟监察御史敬凝迎仕,再辞留从效之辟,《癸卯闽乱,从弟监察御史敬凝迎仕,作别》:“五斗嫌腰折,朋山刺眼新。善辞如复我,四海五湖身。” 正所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