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志 国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认知语言学反对立足于客观主义认知观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成语法,以经验现实主义为基础,认为语言并非一个自足系统,不能用超验的方式描述其结构。语言能力内在于一般认知能力,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其结构与人的经验、概念及话语密切相关。因此,不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成语法主张语言具有任意性,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形成不是随机的,而是受着人的经验的影响。英国认知语言学家William Croft说,“语言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经验结构……因此,二者相匹配时,经验结构为语言结构提供理据,即经验结构解释语言结构。”[1]42即是说,语言具有理据性。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是 “非任意的、可以论证的,意义激发形式且形式反映意义”[1]43;“语言使用是以我们的日常经验为基础的”[2]。
语言的理据性表现在不同层次上,包括“语音、词法、句法、词源”等方面的“内理据”,表意过程中起作用的“外理据”,以及“语言形态之外的‘语用理据’”[3]。在各个层次上,理据性都可能出现滑落。有些滑落能提升作品质量,有些则会损害作品质量。理据性滑落偏离了读者对生活和写作的一般认识,会对文本理解造成阻碍。这种阻碍有时会长期困扰学生,影响学生对课文语言、外国文化的学习。因此,理据性滑落现象在教学中需要认真对待。本文拟以全新版大学英语课文《真正的高度》为例,说明这种现象的处理方法。
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第二版第二册课文《真正的高度》选自杰克·坎菲尔德(Jack Canfield)和马克·维克多· 汉 森(Mark Victor Hansen)主编的1996年《〈心灵鸡汤〉第三集:点燃梦想的101个故事》,作者为戴卫·纳斯特(David Naster)。课文中,少年迈克尔·斯通从小和父母生活在农村,母亲通过故事给了他飞翔的梦想,父亲训练他撑杆跳高的方法。在14岁到17岁的三年中,迈克尔在干完农活之余,在梦想的激励下勤学苦练,最终在全国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将个人最好成绩提高了9英寸半,夺得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教材把这篇文章放在以“克服障碍”为主题的单元中,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克服困难,实现自我超越,“我们将看到这些遭受残疾的人士如何勇敢面对艰难处境的挑战,如何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个关于勇气和毅力的榜样”[4]130。
很明显,这是一篇励志文。按表情类、信息类、呼唤类的文本功能类型三分法,[5]13-15励志文是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类。励志文的目的是激励读者以行动改变现实,这种激励不能采用强制的方法,而只能采用说理的方法。所以,励志文的基本逻辑是以他人事例为论据,论证人体内蕴藏着巨大潜力,呼吁读者学习榜样,提高自己。
既然励志文在逻辑上存在论证人具有巨大能量的环节,那就和以事例为论据的论说文具有一致性:二者采用的事例都必须是现实中真实发生过的。写作教科书强调,论说文的论据需要具有真实性。张子睿认为,“对论据的要求:在满足论据与论点一致的基础上,还要达到可靠与充实。论据的可靠性来源于材料的真实性、精确性,表述上的辩证态度和分寸感。真实性是客观的存在,不可夸大事实,不可主观臆断,不可片面求取”[6]13。《写作大辞典》说,“事实论据以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实作为论证的根据”[7]311。论据“是用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要确凿、典型、充实”[7]275;“论据必须真实、充分、典型”[7]890;“文章中的论据要求真实、典型、充分”[7]311,在论据的三个要求中,真实性始终排列在第一位。同理,励志文中用作榜样的事例也必须是真实的。
在《真正的高度》中,一个农村孩子,通过父亲的训练,在忙碌的农活之余,仅用短短三年就获得全国冠军,在一次比赛中将个人成绩提高9英寸半,打破世界纪录,而且这孩子还是一个盲人!训练场地、训练时间、教练团队、运动员生理条件和运动成绩的反差,无一符合人们的日常认知。作为盲人的迈克尔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仅仅是因为他从母亲身上获得了飞翔的梦想,从父亲身上继承了“如果想要怎样,那就干吧”的实干精神!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如果不真实,是否意味着励志文不需要以真实事迹为基础?
可以想象,学生在阅读文章后,会产生许多疑问:自己没把课文句子读懂?西方人的能力太强?西方人的写作基本观念和中国人不同?这些疑问涉及到励志故事是否需要具备真实性这一基本问题,也涉及到撑杆跳高对运动员素质的要求的常识问题。黑纸白字的文章具有的权威性和学生自己的基本认识造成了强烈冲突。在这里,课文作为励志文,其理据性在学生的潜意识中遭到怀疑。
通过自己的阅读以及教学中的观察,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学生已经对课文的理据性感到困惑。接下来,教师需要仔细阅读原文,多方面搜集资料,弄清课文是否真正出现了理据性滑落问题。
迈克尔·斯通非专业运动员身份、盲人、家庭式的训练、世界纪录、正式比赛中火箭似地提高个人成绩,任何一点都让人震惊。学生脑海中首先可能闪过一个念头:英美人的思维和中国人的思维不同,他们的励志文不需要以真实性为基础。学生的第二个反应可能是,课文的语言形式还具有另一个意义:迈克尔在比赛时是健全的,他的眼睛是比赛后才失明的。笔者讲授这篇课文时,就有学生根据文 章 最 后 那 句“It was simply because Michael Stone is blind”中原因状语从句的一般现在时态提出这个看法。学生的第三个反应是怀疑自己的经验:也许西方国家真有那么了不得的人,能够干成中国人无法想象的事情。颠覆认知的励志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文章作者的描述如此细腻,其真实性大概的确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在近几个世纪中,西方国家远比中国发达,西方人似乎真的能力超凡,总能做成一些中国人难以想象的事。
上述三种反应分别对应着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理据联系的三个方面:理据性、语言、意义。第一种反应是对励志文是否需要以生活经验为理据的怀疑,第二个反应是对语言形式的探究,第三个反应是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的否定。猜测的三种情况似乎都有可能,似乎又都不可能,只能逐一验证排除。因为人类思维基本相似,所以第一种情况可能性很小,多半是胡乱猜想。第二种情况,那个复杂的意思不大可能用平淡、简略的短语“is blind”来表述;而且如果迈克尔是比赛后失明的,对他个人固然是巨大的不幸,但公众对他个人不幸的关注不会高于对他大幅度提高比赛成绩的关注,因此不符合“媒体的关注以及……赞助,不是因为……而是因为……”的转折式表述。[8]135a第三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需要花很多功夫才能验证。那么,本文叙述的故事究竟是不是历史上某个奇异的西方人的真实事迹呢?
主人公迈克尔·斯通参加了全国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但这是哪一个国家的运动会,举办时间是哪一年,文章没有任何提示。通过各种网络搜索查询可知,关于迈克尔本人,除了这一篇文章提到的内容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信息。这加深了对故事真实性的怀疑。
最终,教师可以在网站“在线撑杆跳高社区(The Pole Vault Community Online)” 上 找 到 最有力的判断依据。这是一个使用英语的撑杆跳高爱好者组建的交流学习平台。网友xtremevaulter在2002年11月9日下午1点33分说,“我最喜欢的撑杆跳高故事出自《心灵鸡汤》青少年版第一集[第三集],题目叫‘真正的高度’,我建议大家都读读这个故事”①。随后有网友表示赞同,但另一个网友PVJunkie反驳道:“太糟糕了,那是假的……倒是写得很精彩”②。后来网友们分成两派断断续续地争论故事真假。反对方认为这是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至少需要看得见插撑杆的坑在哪里”③。支持方则认为“盲人的感觉是很好的”,还举出了法定盲(legally blind)女赛跑运动员马拉·鲁亚恩(Marla Runyan)的例子,说鲁亚恩仅眼球的边缘有一点点视觉,身边的运动员在她眼里只是一个隐约的轮廓,但她获得了2000年残奥会金牌,而且曾在200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与健全人同场竞技。④
距第一个网友提出问题三年后,网友rainbowgirl28弄清了文章的作者戴卫·纳斯特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小丑演员,她了解到的Naster的职业情况和《心灵鸡汤》提供的作者介绍一致。[9]496她接着给Naster写了信,询问故事真假,Naster作了真诚的回复。回信全文如下:⑤
Date:Thu,14 Apr 2005 00:05:42-0500
From:David Naster〈dnaster@everestkc.net〉
Subject:Re:“True Height” story
To:Becca Gillespy〈becca@polevaultpower.com〉
Hi Becca,
My name is David Naster.I wrote the story “True Height.”It is a fictional story I made up.I submitted it to 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I never said it was a true story nor did they ever ask me if it was.I never pretended it to be a true story.I intended for it to just be a great heart-warming fictional story—which it is.I am not sure if Chicken Soup portrays the story as true.If they do,I was never asked.So there is the truth.Please enjoy the story as simply a story.
(贝卡:
我是戴卫·纳斯特,故事《真正的高度》的作者。《真正的高度》是我撰写的一个故事。我把它投向《心灵鸡汤》。我从没说这个故事是真的,他们也没问过我。我从未声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只想把它写成一篇激励人的好小说——事实上,我达到了目的。我不能肯定《心灵鸡汤》是否把它作为一个真实故事来对待。如果是,他们从未征求过我的意见。这就是事情的真相。请只把它当作一个故事来读。)
戴卫·纳斯特的回信毫无疑问地说明:这个故事不是真实的,文章的确违背了励志故事真实性的基本要求,历史上不曾有一个西方人表现出如此超人的本领。至此,对故事真实性的怀疑得到了证实,课文的理据性滑落得到确认。在前述三种猜测中,第一种是正确的,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构思不符合一般写作规范。
确认了课文的理据性滑落,就肯定了学生困惑的症结所在。接下来,教师应该对课文进行再度理据化。有的情况下,课文词句虽然在语言层次上不具有理据性,但在语用层次上是具有的,如赵毅衡说的“语用理据性”,教师只需给学生说明这一点,就完成了“再度理据化”;另一些情况下,课文的理据性滑落纯粹是败笔,教师就需要给学生肯定原文存在“理据性滑落”,然后引导学
生在认识上把这一部分从课文中剔除出去,以否定的态度对待这一部分,欣赏、学习剩下的具有合理性的部分。
作者戴卫·纳斯特在给贝卡的回复中认为,尽管故事不是真实的,但并不影响其成为“一篇激励人的好小说”。关于故事真假与激励效果的关系,前述网友PVJunkie的看法是“太糟糕了,那是假的”,认为假故事不能激励人,与作者观点完全相反。凭着仔细阅读原文、充分搜集资料,在语言、意义、理据性三者之间,教师应该得出这样的理性判断:(1)励志文的事例真实性理据是必需的,作者违背了写作常识,网友的观点正确;(2)造成课文语言难解的是意义因素;(3)只有重新解释意义,才能再次建立语言的理据性。所以,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首先,教师应告诉学生,励志文写作需要以事实为依据,需要肯定读者关于人的能力的日常认知,不能将榜样人物写成一个神。而课文《真正的高度》叙述的故事不具有真实性,因此不是一篇好的励志文。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英语作家的写作方式,明白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作家、书籍如同中国的作家、书籍一样,不是完美无缺的。西方文化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不能以仰望的心态对西方文化照盘全收。
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就身残志坚的人重新写一篇励志文章。学生可以把虽不曾夺牌,但仍参加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法定盲运动员马拉·鲁亚恩用作故事的主人公,或把另一位法定盲运动员、撑杆跳高选手凯尔伦·摩多拉(Keiron Modra)用作主人公。尽管摩多拉跳过的高度只有14英尺6英寸,比课文中迈克尔的17英尺6 英寸低得多,但也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了。这两个运动员虽没能取得课文中那样的奇异成绩,但他们的事迹是真实可靠的。
经过调整、扩展与深化,学生就能澄清认识,重新在语言和意义间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建立起来后,在语言学习上,学生可以避开造成混乱的段落而学习其他段落;在文化学习上,学生可以弄清《心灵鸡汤》部分作家存在过分夸张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写作习气;在思维能力培养上,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可靠性,懂得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外国人的生活经验是相通的。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外语学习是一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10]这种学习以意义为中心,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某种表达方式,更要明了这种表达方式背后的含义。当文本的意义难解、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的时候,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弄清这种难解到底是文化差异的原因,还是个人理解力不够的原因,或是作品本身的理据性滑落的原因。一旦确认是作品本身的理据性问题,教师就应该把这一点明确地告诉学生,并分析理据性滑落的原因,然后通过适当修改重新建立起语言和意义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心智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注释
① ② 见 网 页 http://www.polevaultpower.com/forum/viewtopic.php?f=7&t=4770&sid=8958f9ce9b5022c51d 1b62b1bbaedf72,2018年11月7日查询。
③④⑤见网页http://www.polevaultpower.com/forum/viewtopic.php?f=7&t=4770&start=12,2018年 11月7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