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兴德
(云南省呈贡体育训练基地,云南 昆明 650500)
竞走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传统优势项目,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出色的竞走运动员。2012年陈定在伦敦奥运会上获得男子20 km竞走冠军;2015年刘虹和吕秀芝在北京世锦赛上包揽前2名;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刘虹夺得女子20 km竞走冠军,吕秀芝获得季军,王镇和蔡泽林则包揽男子20 km竞走前2名;在2017年世锦赛上,杨家玉获得女子20 km竞走冠军。可见,我国竞走项目已具备世界领先水平。但自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随着一批优秀竞走运动员相继退役,我国竞走项目出现人才短缺的情况。因此,竞走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云南省竞走2组青少年竞走运动员通过2017年冬训(84天)的训练,竞技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本文对其冬训负荷特征进行分析,为我国竞走后备人才训练提供参考。
以云南省田径队竞走2组4名青少年男子竞走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所参加的比赛项目均为青少年男子竞走10 km(表1)。
表1 运动员基础信息
1.2.1 文献资料法
以青少年、竞走运动员、训练负荷作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
1.2.2 观察法
为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冬训期间,详细观察并记录所有运动员的训练情况。
1.2.3 数理统计法
将采集的数据通过Excel进行分类整理,对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负荷强度、负荷量、训练手段等进行统计。
竞走项目是典型的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糖脂协调供能为辅的长距离耐力型运动项目。与马拉松项目不同的是,竞走运动员在高速行走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稳定且良好的技术动作结构[1],这对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平时训练提出了较高要求。训练时不仅要注重提高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还要使运动员形成稳定良好的技术动作[2-3]。
竞走项目以一年备战2场重大比赛作为年度训练重点,将年度训练分为冬训阶段和夏训阶段[4]。根据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将冬训和夏训进行细化,分为准备阶段、提高阶段和赛前阶段3个训练阶段[5]。云南省青少年竞走运动员冬训也划分3个阶段,即准备阶段(2017年11月27日—12月31日),提高阶段(2018年1月1日—2月4日),赛前阶段(2018年2月5日—3月2日)。
作为冬训的第一个阶段(地点在昆明基地),准备阶段共35天,完成负荷量共计631.8 km,周平均量为126.36 km,周最大量为141.2 km。
从准备阶段各训练方式所占比例来看,每公里用时超过5 min的训练占总81%,每公里用时4 min 40 s~5 min的训练占8%,跑步机训练和爬坡训练分别占6%和5%。这表明准备阶段训练主要发展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巩固运动员形成的良好技术动作。训练主要以走为主,未采用放松跑的形式进行放松调整训练。这是由于采用放松走或技术走的训练形式,可使运动员加深对技术动作准确性的认识,同时由于未对运动员作出时间要求,教练员可直接观察每个运动员行进间的技术动作,及时纠正运动员的错误技术动作,如髋关节摆动幅度、后腿蹬伸幅度等技术问题。由于竞走项目的特殊性,训练场地较为开阔,运动员人数较多,竞技水平参差不齐,教练员难以兼顾每个运动员行进间的技术动作。因此,在日常训练中可采用跑步机,这一方面对运动员行进间的错误技术动作进行纠正,促使其良好技术动作的形成;另一方面,运动员在跑步机上训练,蹬伸后必须积极转髋摆腿,从而促使其维持身体平衡。跑步机训练有助于运动员后腿蹬伸训练,加大蹬地力量。爬坡训练则是提高运动员后蹬力量及下肢力量的常用训练手段和方法。
冬训提高阶段训练(地点在昆明基地)共计28天,完成负荷量472.9 km,周平均量为118.23 km,周最大量为128.6 km。
从提高阶段各训练方式所占比例来看,每公里用时5 min~5 min 30 s的训练占64%,每公里用时4 min 40 s~5 min的训练占15%,每公里用时4 min 30 s~4 min 40 s的训练占12%,跑步机技术训练和爬坡训练占总负荷量的9%。提高阶段训练中,跑步机和爬坡所占比例较准备阶段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大强度短距离的速度训练。这表明冬训提高阶段以增强青少年竞走运动员速度耐力水平为主,训练手段主要是中等强度中等距离的训练。冬训准备阶段和提高阶段训练方式存在不同,原因在于各阶段训练目的不同。准备阶段的训练以发展青少年竞走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为主,为提高阶段的训练作准备。因此,进入提高阶段训练后,通常采用中长距离、中等强度的混氧训练代替长距离低强度的有氧训练。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高速行走能力,同时加强运动员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每公里用时超过5 min 30 s的训练较准备阶段有所上升,是由于运动员大强度训练课后的恢复及缓解方式采用放松走和技术走,而非常规的跑步机和爬坡,能有效促进运动员机体的恢复,并使运动员形成良好、稳定的技术。
冬训赛前阶段训练(地点在德宏自治州芒市)共21天,负荷量共计310.8 km,周平均量为103.6 km,周最大量为136 km。
从赛前阶段训练方式所占比例来看,每公里用时5 min~5 min 30 s的训练占79%,每公里用时4 min 40 s~5 min的训练占4%,每公里用时4 min 30 s~4 min 40 s的训练占14%,放松跑占3%,未进行跑步机技术训练和爬坡训练。赛前阶段训练是冬训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挖掘青少年竞走运动员机体的最大潜能,提高青少年竞走运动员机体最大用氧能力。在整个冬训中,低强度训练主要集中在准备阶段;在进入提高阶段后,中等强度的训练逐渐提升,低强度训练比例随之下降;赛前阶段训练,大强度训练比例上升,中等强度训练比例下降,并采用常规的放松跑方式对竞走运动员进行恢复和调整性训练,跑步机技术练习和爬坡练习在赛前阶段均未采用。
从冬训3个训练阶段负荷量变化可以看出,准备阶段训练的负荷量较大(631.8 km),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负荷量逐渐降低(472.9 km),赛前阶段训练负荷量达到最低点(310.8 km)。根据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准备阶段多以长距离低强度训练为主,提高阶段多以中等强度中等距离训练为主,赛前阶段多以大强度短距离训练为主。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运动员冬训期间以低强度长距离有氧耐力训练为主,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另一方面,为了改进和完善运动员的技术动作,采用低强度长距离的训练方式,能更好地促使运动员在持续运动中体会竞走技术要领。提高阶段以中等强度中等距离训练为主,能有效提高运动员机体内糖脂协调供能的能力,在提高速度耐力的同时,加强其有氧代谢能力,同时完善和巩固运动员的技术结构,促进其在高速行走过程中依然保持良好、稳定技术结构的能力。赛前阶段训练以大强度短距离训练为主,并辅以长距离低强度的训练课程作为调整性训练。大强度短距离训练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竞走运动员机体最大用氧能力,有利于培养运动员赛前最佳竞技状态;同时也采用长距离低强度训练,缓解大强度短距离训练后运动员机体疲劳,加快体内乳酸代谢速度,减弱运动员的肌肉酸痛感,缩短恢复时间。
青少年男子竞走运动员冬训期间完成负荷量1 415.5 km,日均负荷量为16.85 km;低强度训练占冬训总负荷量的65%,中等强训练占19%,大强度训练占7%;跑步机及爬坡训练共占8%,放松跑占1%。
青少年竞走运动员冬训分为3个阶段,即准备阶段、提高阶段和赛前阶段。3个训练阶段负荷量依次减小;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呈反比关系,准备阶段训练以低强度为主,提高阶段训练以中等强度为主,赛前阶段则以大强度训练为主,并辅以低强度长距离训练作为调整性练习。
采用放松走或技术走的训练手段有助于青少年竞走运动员形成良好且稳定的竞走技术结构,有利于其进行调整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