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现象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个由玻璃杯子破碎引发的争议

2019-12-29 02:43从照群从然
物理通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狮吼玻璃杯共振

从照群 从然

(太和第八中学 安徽 阜阳 236600)(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1 前言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理想模型中,系统无任何外力作用,物体只在内力作用下而做周期性往复运动,即谐振动.而现实生活中,因受外界条件的影响,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才是最常见的振动形式[1].受迫振动与共振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其基本的物理学规律业已较为清晰,但共振现象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近年来,新媒体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例如网红、网络节目等.所以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融入新的媒体形式,可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本着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及对物理学规律更深刻理解的目的,本文把近一期娱乐节目揉入到传统物理课堂教学当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达到了深刻理解物理学规律的教学效果.以下是该节课的教学设计安排.

2 课堂回顾

课堂教学中以玻璃杯子和笔为实验器材,拿笔低频率敲击杯子“一次”,可以发现杯子声音不断衰减直至消失.从而可知杯子发生了振动,并且当外力撤走时,振幅是不断衰减的.回顾该现象是上节课所讲的阻尼振荡.当用较高频率“连续”敲击杯子时,玻璃杯子连续发出声音,并且振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那么该现象又是什么物理学原理呢?为了更好地观察该物理学现象,本文以近一期娱乐节目为例揭示其中物理学规律.

3 情景引入

2015年1月最强大脑节目第二季中,一位表演者现场展示了用声波震碎杯子的武林绝技“狮吼功”,节目中,该表演者要挑战的项目是“爆裂声波”,即用声音共振震碎高脚玻璃杯子.准备的工具为共振频率为500多Hz的高脚红酒杯.挑战成功,受到大多数评委好评,但是当场却有一个评委有异议:“这是骗局,不是真功夫,不是科学”. 对此,网上一度掀起了是骗局还是真功夫的讨论热.

该节目中表演的 “狮吼功”,到底是真功夫还是骗局呢?本节课堂即将运用物理学原理为大家揭秘.

首先从该物理现象的特征来分析玻璃杯子为什么会破碎?

从现象上来看该玻璃杯子振动现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外力(吼声);

(2)振幅极大(通过观察玻璃杯子中的塑料吸管);

(3)ω≈ω0(隐含的,通过测量证实).

4 教学过程

4.1 受迫振动

(1)定义:物体在驱动力持续性作用下的振动.

(2)动力学方程

由上述公式可知物体在外界周期性力作用下,物体做受迫振动,其振动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受迫振动振动特性曲线

经过一段时间达到稳态过程,稳态过程的振动频率就是周期性外力的振动频率,并且当周期性外力振动频率等于物体固有频率时(ω=ω0),物体振幅A达到最大Amax.

4.2 共振现象

(1)当ω为某一个特定值时,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

(2)共振条件

由上式可知极大振幅与阻尼系数是有关的,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极限条件下

β→0⟹Amax→∞

图2 受迫振动幅-频特性曲线

5 总结规律强化认知

认识了受迫振动特征及共振现象,接下来我们运用该规律来解释该表演的两次细节过程,该期节目中该表演者进行了两次表演,如图3所示.第一次玻璃杯子固定在台子上,第二次玻璃杯子为悬空状态.并且该表演者达到稳定状态的声波振幅和频率远高于普通人如图4所示.所表演两次各状态参数列于表1中,从表中可以揭示,玻璃杯子破碎的必要条件是阻尼系数非常的小(β→0),外界驱动频率(ω)接近物体固有频率(ω0),振幅(Amax)非常的大.因此高频率,大振幅,持续时间长,是他第二次表演成功的必要因素.

图3 “狮吼功”表演者前后两次表演

图4

表1 “狮吼功”表演者表演状态的物理参数及效果

6 小结

运用物理学共振现象,通过适当地改变条件(如调节阻尼因子、频率和振幅),再加上该表演者具有独到的声音频率和振幅,是可以震碎玻璃杯子的,即“狮吼功”是真实存在的.

猜你喜欢
狮吼玻璃杯共振
不陪孩子写作业 不做“狮吼”家长
钟磬共振 大写开怀——张宜的人物画
“粘”在一起的玻璃杯
与狮吼会一起有意义地活
闲话狮吼君
选硬人打硬仗——紫阳县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凝心聚力 互促共进 实现机关党建与文明单位创建合拍共振
共振的应用探究
穿越玻璃杯
警察的“狮吼”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