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通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如火如荼开展期间,201 9年9月2 5—26日,由吉林艺术学院承办的全国(省属)综合艺术院校第二十五次交流协作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许世彬、云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黄雁玲、山东艺术学院校长王力克、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张承志、云南艺术学院副校长陈劲松、内蒙古艺术学院副校长孟显波、新疆艺术学院副校长全立新和吉林艺术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各部门负责人、各分院院长,以及全国7所综合艺术院校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
论坛由吉林艺术学院副校长陈吉风主持。吉林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恽鹏伟致辞,他表示,此次交流协作会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会议,对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切实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云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黄雁玲代表兄弟院校致辞,表示交流协作会是综合性艺术院校加强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对于破解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发展难题、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次会议分为校长论坛和议题交流研讨两个阶段。在第一个主题演讲阶段中,在座的全国综合艺术院校校长从特色办学、内涵式发展、品牌打造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精彩阐述。
王力克: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形成山艺温度特色
王力克校长指出,山东省大力实施齐鲁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为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山东省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山艺作为山东最早的唯一一所专业类美术院校,齐鲁文化和齐鲁艺术是山艺的重点研究项目。对于学校来说,守正创新是山艺所恪守的发展理念,要立足本土传承文化之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的发展得益于现实主义道路的有效探索,学校的教育教学、创作实践、学术研究都是围绕着现实主义道路构建起来的,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第一,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对学校布局规划十分重要。一方面要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如2018年5月由山艺和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共同组建的山东艺术学院电影学院成立,是紧抓中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机遇而落实好的战略性任务。电影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基本办学模式,实行校企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同时,电影学院还计划新增电影学专业,引入格里菲斯大学电影学院课程,实现国际化。再如今年4月,在山东省委宣传部的关怀下成立了“山东艺术学院年画艺术研究中心”,并入选2019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还将于10月份成立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学院,是学校契合时代社会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担当。
第二,在学校管理创新上加大人才工作投入,推进引进人才模式,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如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获得第12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决赛第一名的奖项,还有一位教师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这说明人才梯队建设的优化,能够激发学校的发展活力。学校计划每年拿出2000万元来引进博士、引进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今年公开招聘1 20名博士,其中管理岗位50名,不限专业。同时还准备1000万用于在职教师进修学习。这个计划连续实施三年,也许到第四年还会继续追加。
第三,艺术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及运用。如今山艺和国外院校的联系日益频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逐步深化学分制带来的改革和变化,教学环境和硬件设备配置也逐步与国际技术水平接轨,利用好现代化的手段,认真做好专业的基础性建设,将各类资源整合共享,有助于促进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
王力克校长强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高校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山艺在探索现实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能够很好地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山艺的教学理念是培养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艺术家,山艺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坚持为人民服务,用艺术表现生活、服务人民的精神,这就是学校的文化基因。我们所坚持的“厚基础、重实践”的优良传统,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严谨的教学体系,都为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承志:以经验促成效,实现艺术成果落地转化
张承志副校长分管南京艺术学院的艺术创作生产工作,以《一校展演,全城盛宴——南艺520毕业展演嘉年华的经验和成效》为题,介绍了南艺展演活动的经验做法及取得的成效。他表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就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和文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艺术教育、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总遵循。总书记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艺的根本方向在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520毕业展演嘉年华是南艺着力打造的毕业展演活动品牌,自2016年刘伟冬院长提出“毕业嘉年华”的创意和“一校展演、全城盛宴”的口号,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今年的展演嘉年华活动延续一贯融合共享的宗旨,继续加大开放力度,联合南艺美术设计传媒类、音乐舞蹈表演类等专业进行多维度拓展和延伸,精心打造一场全效联动、专业联合、辐射全城,融合音舞画、声光电等各种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综合性艺术盛会。活动借助“南京创新周”的平台,以举办国际艺术教育合作论坛为契机,邀请英法美德日等8个国家40多位大学校长和专家学者就艺术教育的跨国合作展开研讨、交流和磋商,突出了跨国、跨界、跨学科的特点,丰富了嘉年华活动的内涵,扩大了国际影响。活动还凸显了与城市深度融合的特点,力图在时间、空间、内容上多方位整合全社会的优质文化资源,成为江苏艺术教育及南京市的“文化艺术名片”。
在举办四届520毕业展演嘉年华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学科综合优势、树立创新意识、拓展开放维度、精神文化共享这四个基本理念。从学生、学校、社会三个层面产生了重要意义。第一,通过嘉年华的开放平台,积极有效地提高广大师生的艺术原创力,形成了更为浓郁的艺术创作氛围,使精神上得到共同成长。第二,嘉年华不仅是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平台,更是一个向社会推荐学子的直观平台,许多用人单位通过这样的活动寻求心仪的艺术人才,毕业生可直接与用人单位对话,真正创建了优质毕业生推介平台,让艺术走进市场,让企业找到商机,有效提升了艺术落地转化的能力。第三,南艺嘉年华的影响已跨越出校园甚至艺术领域,扩散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社会反响来看,嘉年华已成为众多市民的共同期待,在这样一个集中展示的艺术盛会中,在南艺创造的美育环境中,通过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全方位地接受艺术熏陶,提高美学素养。这与2 0世纪初伟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进而提升民众素质、改善社会面貌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图1 山东艺术学院王力克校长发言
图2 南京艺术学院张承志副校长发言
图3 云南艺术学院陈劲松副校长
图4 内蒙古艺术学院孟显波副校长发言
图5 新疆艺术学院全立新副校长发言
图6 吉林艺术学院郭春方校长发言
南京艺术学院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办学发展的灯塔航标,结合自身实际,发挥综合优势,积极开拓创新,成功打造了“520毕业展演嘉年华”品牌活动,实现了培养艺术人才、普及高雅艺术、服务文化建设和扩大办学影响的有机统一。
陈劲松:打造民族生态人文校园,创建特色育人平台
陈劲松副校长从本土文化资源、地域民族特色出发,谈云南艺术学院培养特色人才以及特色办学的实现路径。他举例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托尼·瓦格纳所著的《教育大未来》一书,谈到未来人才培养的七种关键能力,即:批判性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灵活性与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可以说,我国艺术教育实施创新特色还远远不够。目前的教育体系偏重于知识价值应用,应关注培养具备独立人格、有志趣、自信心强、分析问题能力等特征的未来创新人才。
面对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促使我们反思,不断认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可持续性发展之路,认知多元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在这种语境下,我们更应该用心去感受自然、领悟民族文化中的超然智慧,让艺术教育植根于七彩云南的大地上。而机遇与挑战往往是并存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云南文化产业建设的支点,云南艺术学院从中得到与艺术学科很多相关联的内容。以设计学科为例,一是基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条件,开启一年一次的“校地合作”民族文化主题创意系列活动和云南传统村落保育计划,开创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新局面。二是基于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与设计服务相融合的特点,把每年的实践教学成果制作成集,并公开出版。三是基于创意设计融入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的探索,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设计课堂”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四是基于云南民间工艺文化优势,开启地方高校设计学科实验教学平台和体系建设,凸显了云南设计学科的区位优势。通过以上办学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以设计思考审视云南人文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变迁;以设计方法推进云南相关文创领域的融合发展;以设计实践解读云南文创的品牌内涵;以设计服务达成云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好愿景。
云南艺术学院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省属综合艺术高校,应担当起民族艺术传承创新的使命,以艺术为沟通交流使者助力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建设服务云南区域社会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一流特色专业、培养一流特色人才、提供优质教学保障,加快构建开环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遵循“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相互欣赏,彼此成就”的校风,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努力“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和鲜明特色的区域性高水平艺术大学”,着力提升办学层次,将办学目标、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到战略高度。
孟显波:用特色打造办学品牌,以特色促进内涵发展
孟显波副校长提出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中心,从办学理念、专业优势和特色人才培养方面入手,总结出高校特色办学的成功经验。他认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彰显各学科优势特色,各学科生态丰盈,制度完善,呈现出特色交流频繁、活跃有序的状态。从综合艺术院校的客观实际出发,要满足以下四点:有特色、有站位、有宽度、有影响,特色办学的站位越高,从内部整合和外界获取的各类资源就越多。
内蒙古艺术学院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自身得天独厚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优势。在办学过程中,牢牢抓住特色专业,大力发展特色专业,充分利用特色专业,用特色打造办学品牌,以特色促进全面发展。在音乐学科方面,2016年引进著名的蒙古族音乐团队安达组合,组建“安达班”;针对乌兰牧骑艺术人才培养的需要,2018年开始设“乌兰牧骑班”,探索“下得了牧区、进得了市场、走得出国际”的“以团队培养团队”的民族音乐创新班模式。学院拥有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草原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传播与研究基地、中国—中东欧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等学术和实践平台,还建设乌珠穆沁长调与马头琴传承驿站、科尔沁诗史传承驿站、巴尔虎长调传承驿站等科研与传承平台。还拥有安达组合、草原百灵合唱团、内蒙古青年马头琴乐团、潮尔乐团等1 1个艺术实践团队。在舞蹈学科方面,学校师生在今年第六届多彩世界国际青年舞蹈节中斩获四大重要奖项;原创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荣获中国第十六届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实现了零的突破,使舞剧从“高原”走向“高峰”。事实证明,作为内蒙古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本科高等艺术学府,始终坚持民族特色,在民族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专业成果突出、业界影响较大、社会声誉较高的特色办学品牌,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引领与带动作用。
他还认为,综合艺术院校的发展不仅靠几个特色、专业支撑,更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内涵式发展。目前,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服装与服饰设计这三个专业被学校推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立足内蒙古、传承与发展以蒙古族艺术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繁荣与弘扬草原文化。深入挖掘各个学科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科学凝练和梳理不同学科的特色资源,不断强化特色优势,从而促进全校的内涵式发展。
孟显波副校长进一步总结说,特色是一个学校办学发展的核心,也是最强动力,普通高校如此,艺术院校同样如此,艺术高校特色办学的实践有利于各学科摆脱资源约束的瓶颈,先树立几个专业“小特色”,通过“小特色”的影响和效应,带动全校整体的“大特色”内涵式发展,加快特色发展步伐,行之有效、科学合理地践行特色办学之路。
全立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助推“三全育人”体系
全立新副校长以《坚持立德树人 抒写课程思政新篇章》为题作出发言。阐述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途径,践行四个坚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是坚持思政教育与顶层设计相结合,把握主基调。顶层设计把教育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根本指针,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治疆方略和自治区党委要求上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聚焦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新疆艺术学院把思政教育工作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加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是坚持三全育人,守好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必须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学校党委把课程思想建设作为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来实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积极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功能,健全完善思政课教学工作、重塑“三全育人”运行机制,确保校园思想文化阵地导向正确。
三是坚持师德为先,建强主力军。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保障,应有效引导教师回归本分、潜心育人。“三个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即“注重全员培养、注重示范引领、注重制度保障”,把育人标准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优化专业培养人才方案中,强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加强对课堂教学信息研判。根据党委部署,各教学单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教学、科研和教学研究全过程,加快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步伐。
四是坚持形成合力,突出专业思政特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课程思政,使多门学科、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使学校思政教育更具“艺术范儿”。以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实践教学为例,引导学生深入社区、农牧区一线,镜头聚焦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等主题,挖掘典型人物和故事,实现了育人和学生专业成长的双丰收。在今年第十七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上,该系创作的《罗布牧鱼人》《天山脚下的传艺人》等6件作品入围,成为入围作品最多的高校。
全立新副校长强调,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是坚定综合艺术院校办学方向的重要抓手,在实践课程体系、教学管理规范、师资队伍建设、内部质量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证。
郭春方:践行新时代美育使命,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郭春方校长以《守正创新 美美与共》为主题,就吉林艺术学院近年的发展工作和参与的国家重点项目作了发言,提出“如何展示新时代的美,已经成为当今艺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命题”的观点。从“守正”“出新”“共美”“致远”四个方面探讨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路径,深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突出吉林地域文化特色,大力提升艺术创作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坚持守正传承,培育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发表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强调“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站在时代发展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大局的高度,学校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沛的艺术创作土壤,注重守正拓新,践行好培根铸魂的使命与担当,以“人类灵魂双重工程师”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扎实稳进,强调教学育人一体化,增强文化育人功能。
第二,创新美育形式,推进特色育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更加强调服务导向的办学宗旨,更加凸显中国特色的办学方向,学校牢牢把握主题思想主线,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注重引领艺术创作与主题教育有机融合,从学院内的美术教育走向社会美育,不断完善“项目带动教学,科研深化教学,展演促进教学,实践检验教学”的教学机制,创建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的社会美育大平台。
第三,遵循共美理念,贡献吉艺力量。由吉艺设计团队创作的北京2 02 2年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形象,是吉艺多年来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丰硕成果,立足吉林优势特色,助推了冬奥文化事业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为加快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吉艺与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将于11月共同主办“写意油画双年展”,打造中国写意油画的创作聚焦地和学术高地,全力拓展吉艺教学事业和创作事业新局面。
第四,弘扬主旋律,实现以美立校。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围绕吉艺办学定位,深度实施校园美育计划,深化共美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传统活化,融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强化专业特色,铸炼“吉艺金课”。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成果产业转化。坚持开放式发展路径,深化国际化教学内涵建设,聚焦国家需求,推进文化传播力建设,向“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综合性艺术大学”的宏伟目标冲刺。
以美育人,至真至理;以文化人,方能致远。郭春方校长总结说,艺术创作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我们有责任培养出能够关注社会民生、人类命运、发展愿景,且德才兼备、自觉追求更高艺术境界的青年艺术工作者,才能创造出有文化内涵、思想高度、艺术风骨、吉艺胸怀的精品力作。
第二个环节由吉林艺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庞中海主持。研讨会议以新时代背景下综合艺术院校特色办学的思考为主题,围绕“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新时代综合艺术院校党建工作创新思考”“新时代背景下综合艺术院校特色办学的思考”这三大议题展开交流。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薛峰、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孙磊、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戴丽霞、云南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魏美仙、内蒙古艺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孙耀华、新疆艺术学院教务处处长于东风、吉林艺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任慧丹在会上作了发言。通过搭建“交流、合作、提升”平台,力图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促进校际之间的互动协作,顺应高等艺术教育教学的新形势和新目标,共同推进综合艺术院校的发展建设。
南京艺术学院参会代表在谈到关于“泛媒介”能力的人才输出理念时,应从三个方面拓展教学范围。第一,充实设计实验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在进行启发式教学中,从传播生态视角研究媒介同艺术活动的连接点,从美学视角构建中国特色艺术与数字化技术的理论框架,促使学生自主完成艺术介入现代社会的新关系和发展变化的思考性课题。第二,掌握“泛媒介”设计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个体化认知。本科教学培养的人才“专业性”除了专项的表现技能外,还要具备丰富活跃的设计思维,建立强烈的形式设计观念,能够让学生以标志性创作拓宽媒介综合艺术的无限可能。第三,培养“独立性”人格,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在强化综合创作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生存能力型”人才的关键。由此可见,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为我国本土的文化创意产业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样为当前本科艺术教育模式提供了变革的契机和思路。
山东艺术学院参会代表从本校美术学科的角度探讨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并提出“三个三”总体思路。山艺美术教育基础有三个方面,一是进行近百年以来有关现实主义表达的美术教育实践;二是探索传统文化思想传承和发展的时代命题;三是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语境,推动艺术创作动力。再谈到美术教育发展的三个创新路径,一是结合本地资源,即从本土、本地、本校的结构层面确立山艺的美术创作方向;二是强调本源文化,完成从传统语言到当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是美术学科艺术教育的重点;三是利用当代多元语境的概念生成,回归本原,夯实根基,开启现代艺术美学的新体验,更好地发挥美育功能。还有三个基本原则:守正创新、时代形象、新欣向荣。山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人文艺术环境,自身立足点非常明确,以建设特色美术教育体系为根本。从山艺美术学科发展来说,坚持现实主义美术道路的创新思路是山艺美术教育的主脉;从山艺美术学科特性来说,秉持传统、活力创新、链接当代理念,致力培育有温度、有深度、有气度,更富时代性的艺术人才。
广西艺术学院参会代表主要从学科建设、学科特色、对外交流等创新思路谈学校的办学发展规划。第一,建立一流学科建设管理机制,优化建设运行方式。为落实一流学科的建设任务,学校建立分级负责机制,分两个层次实施建设,即各职能部门整体联动、统筹协调,确保建设工作成效;确定一流学科牵头教学单位,落实责任主体,合理规划学科建设。第二,扎实稳进博士点建设工作,坚持对标对表,明确建设目标。在资源配置和经费分配上,优先向支撑博士点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指标倾斜,细化各项建设指标,突出建设重点。第三,不断凝练学科特色,发挥艺术专业创作优势。学校依托地域民族特色和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策略,着眼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积极开展区域间文化艺术教育交流与合作,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第四,实行国际教育模式,重点围绕一个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养中心、实施三个育人平台机制、推进五个教育国际化计划、联合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深化国际交流内涵,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理念,为学校建设发展注入新活力。
云南艺术学院参会代表从新时代国家对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出发,结合本校多年办学实际,认为综合性艺术院校发展要更加强调以准确定位为基础,对接国家和省区发展战略需求为方向,特色兴校为选择,人才培养为核心,机制体制作保障,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的综合性优势,多维度构建学校整体发展路径。第一,准确学科建设定位。学校适时调整学科建设策略,以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为核心,聚合关联学科能量,发挥优势互补作用,有利于培育学科生长点,促进学科管理机制创新。第二,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学校服务云南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第三,云艺人才培养注重特色建设,实行高校课堂和民族文化艺术田野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适应度。第四,强调办学特色,扩大专业建设成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内蒙古艺术学院参会代表提出构建“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应用”有机链条的育人模式,积极探索本校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艺术生产方面,学校以国家艺术基金为切入口与带动力,带动艺术创作与生产,不仅拓展了实践教学形式,而且提升了特色专业课程质量。在艺术传播方面,借力国家艺术基金平台,开拓多元传播渠道,弘扬草原文化特色,传达草原纯美之音。在艺术应用方面,深化传统实践育人模式,发挥协同育人模式的威力,整体、动态、有效地实现育人职能。以原创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为例,该剧的演出实践过程显示出我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向高水平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转变力度。
新疆艺术学院参会代表阐述新时代“双一流”建设与大学内涵发展的理论意义,从四个方面探索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现实路径。第一,依托优势学科,优化专业结构。新疆艺术学院特色突出,适应性强,完成了从特色专业到艺术学科体系的构建,调整了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4个学科门类和专业布局,形成了学科和专业的核心优势,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着力点,为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专业教育交叉融合。第三,加强通识教育,转变教学方式。学校经过“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艺术实践教学向艺术实践创新转变的教学方式,形成教学、实践、创作(展演)人才培养新机制。第四,坚持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应深入挖掘艺术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积极构筑“大思政”艺术教育生态圈,使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吉林艺术学院参会代表主要介绍本校构建“一体系两工程”的教学工作体系。“一体系”是独具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能够使艺术类多门专业的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互通互融,全面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人才。“两工程”是本科生培养方面的“创新型艺术人才培育工程”和教学成果建设方面的“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第一,以个性化培养方案为主线,以体系化的培养机制为依托,建立起“金字塔”式的培育模式,将高端型艺术人才培养与基础型艺术人才培育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地融合一体,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第二,学校将质量工程类项目按照教学成果奖培育类、专业建设类、课程建设类、教师发展类、课题立项类等进行分类管理,加大专项资金资助支持力度、完善评职晋级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随着当前教育部、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部门接连出台的新政策、新导向、新提法,对如何真正落实到4年人才培养过程的闭环当中,应发挥“一个优势”,即学校艺术类学科齐全的优势,办好多个艺术学科专业支持下的专业教育;落实 “一个标准”,即“国标”;坚持“两个贯穿”,即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还有完善毕业论文的审核抽检机制等,都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深思。
全国省属综合艺术院校校长及参会代表相继对三大热点议题发表了高度教育站位和共同愿景,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主张,汇集了多方优秀经验,达到了综合艺术院校交流协作会启发、借鉴、融通、共达的目的。综合艺术院校办学立足新时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开辟中国高等教育、文艺繁荣发展的新境界,深刻指明了综合艺术院校的特色办学方向,锤炼了鲜明的实践品格,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明了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与目标。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其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基本任务始终贯穿教育现代化全过程。新时代强调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要求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说,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文化艺术和教育发展战略为高等艺术教育提供了大有作为的空间。高等教育要加快“双一流”建设,不断完善内部机制,不断健全艺术学科重点建设管理机制,不断重视学术评价、职称评审等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导向作用。聚焦学术思想、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等要素,完善艺术学科自我评价机制,提升学校发展新动力,从而实现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