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利
(辽宁省畜牧业发展中心,辽宁 兴城 125100)
辽宁绥中的范师傅饲养中蜂已经三十多年,对饲养中蜂具有一定的经验。近日,范师傅很闹心,他年初有62 个蜂群,目前已经繁殖到240 群,最近蜂群整天飞逃,还发现有幼虫病症状,他认为是得了囊状幼虫病。因为天天跑蜂,有时一跑就是几群,弄得范师傅手忙脚乱,实在没有办法,又找了一个帮工,而且随着天气越来越热,逃跑的蜂群越来越多,每天收蜂弄得精疲力竭,而且看到蜂场又有幼虫病,范师傅对养蜂已经手足无措,这样下去蜂就完了,急得成宿睡不着觉。他咨询我的时候,我觉得不只是幼虫病的问题。现在正是当地荆条花开的季节,而且流蜜也不错,根据以往的经验,中蜂一般在这时很少出现飞逃,除非幼虫病已经非常严重,所以让人感觉非常迷惑。于是,我告诉他可以喂点治疗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抗体,看效果如何,如果真是囊状幼虫病引起的,应该很快就能治愈,而此时饲喂也有一定难度,因为外界流蜜,蜜蜂基本不采食,只能采取喷脾的方式。范师傅用了之后,结果除了不断跑蜂,根本没什么效果。于是我实地调查了解了一下其蜂场的具体情况。
在蜂场的周边荆条花开得正艳,不时有蜜蜂在采集。整个蜂场虽然分2 个场地摆放,由于蜂群较多,场地依然显得有点狭小、拥挤。打开蜂箱,蜂群都不大,以3~4 框蜂居多,比较好的5 框蜂,提出子脾可以看到巢脾上卵和幼虫较少,呈花子现象,有糜烂和尾部稍尖的幼虫,有的封盖巢房已经破开,露出已经成型的蜂蛹。成蜂个体相对较小,但没有其他症状。在检查的几个蜂群中,都有日龄不等的王台,其中较多的1 个蜂群有6 个,蜂群内雄蜂数量较少,许多中间巢房已经被蜜蜂贮上了蜂蜜,蜂王的个体也相对较小。在和范师傅了解的过程中,范师傅的蜂群今年的春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018 年秋季由于高温干旱,蜂群繁殖较差,同时受到周边西蜂的干扰和暖冬的影响,越冬过后,蜂群的群势较差,本来3 框左右的蜂群,仅剩1~2 框蜂,而且2019 年春季,当地的气候呈现先暖后冷的状态。蜂王起繁较早,但后期受低温影响,蜂群繁殖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蜂群始终发展较慢,群势较小,目前也仅有3~4 框蜂。
由于蜂群的群势较弱,所以范师傅就推迟了育王时间。每年育王一般都是在5 月2 日左右开始移虫育王,到5 月18 日新王出台,而且都是靠自然产生的雄蜂,此时也是雄蜂数量最多的季节。由于蜂群群势小的原因,范师傅直到6 月初才开始着手育王,而新王交尾已经到了6 月下旬,此时雄蜂数量已经明显减少,导致蜂王交尾不足。刚开始新王产卵还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蜂王的产卵能力越来越差,才导致蜂群有了培育新王的需要,于是工蜂开始大量造王台。
为了发展更多的蜂群,范师傅2019 年加大了分蜂的力度,由原来的62 群,分3 批分出180 群蜂,培育了240 只以上蜂王,在本来雄蜂较少的情况下,蜂王的交尾就更不充分,所以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2019 年上半年,当地的气候依然干旱,蜜粉都不充足,主要依靠饲喂,对蜂种的培育和蜂群的繁殖都有一定的影响。
综合以上因素,初步判定范师傅的中蜂飞逃原因并不完全是幼虫病的结果,而且也并非是囊状幼虫病所引起。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培育蜂种时,雄蜂数量少,蜂王受精不足,导致产卵数量较少,蜜蜂个体发育差而引起的发育不良等疾病。同时,由于蜂王产卵力差,工蜂也会产生更新蜂王的情绪,于是不断筑造王台。飞逃的蜂群多,主要精力都用到了收蜂上,不能及时清除王台,再加上近期天气较为炎热。在多重原因的作用下,导致蜜蜂频繁发生飞逃。
没有好的蜂种是养不好蜂的。范师傅的例子说明,有了好的蜂种还要有好的培育方法,才能使蜂种的优良基因稳定地遗传下来,也才能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好的作用。反之,即使是好的蜂种也一样会产生不良后果,更谈不到好的效益。
雄蜂的质量和数量是蜜蜂育种的关键,但极易被人忽视,特别是在中蜂育种工作中。大多以自然产生的雄蜂与蜂王交尾,中蜂饲养者应认真学习中蜂育种知识,做到科学育种,既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还要提前培育好足够的适龄雄蜂,才能保证蜂王受精充足。
发展蜂群应该循序渐进,当蜂群发展强壮时再开始分群,否则即使分出再多的蜂群,也是弱小群,蜂群反而发展缓慢,生产季节也没有好的收成,弱小群还容易诱发各种疾病。发展蜂群要根据自己的管护能力,切忌盲目发展。当超出自己的管护能力时,管理自然就跟不上,蜂群也不会发展得很好,最后得不偿失。
从范师傅的经验看,没有养成为蜜蜂防疫消毒的习惯。因目前环境条件不断变化,蜜蜂的饲养密度也越来越大,导致蜜蜂的疾病频发,而且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病种,给养蜂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饲养过程中,一定要定期进行防疫消毒,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才能保证蜂群的健康发展。